2022年的春天在疫情的反复中悄然流逝,上海的梧桐树已经枝繁叶茂。韩风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密密麻麻的计算表格和走势图。在完成了交易品种的选择后,他意识到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设定合理的初始风险。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却蕴含着风险管理的精髓。
风险控制是交易的灵魂。韩风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这句话。他回想起去年在期货市场上的几次重大亏损,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初始风险设定不当造成的。最惨痛的一次是在玻璃期货上,由于初始止损设置得过宽,当行情突然反转时,单笔亏损就达到了总资金的8%,这直接导致他花了整整两个月才挽回损失。
为了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韩风开始深入研究初始风险的量化方法。他首先考虑的是单笔交易的最大亏损限额。经过对历史交易数据的统计分析,他发现当单笔亏损超过总资金的2%时,就会对心态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非理性操作。基于这个发现,他给自己定下铁律:任何单笔交易的初始风险暴露不得超过总资金的1.5%。
但这个比例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交易中呢?韩风开始研究AtR指标在初始风险设定中的应用。AtR即平均真实波幅,能够有效衡量一个品种的波动性。通过计算各品种的AtR值,他发现不同品种的日常波动幅度差异巨大。以2022年4月的数据为例,原油期货的20日AtR值高达35个点,而玉米期货的20日AtR值只有12个点。这意味着同样交易1手,原油的日常波动风险就是玉米的近三倍。
风险设定必须因品种而异。韩风在交易日志中写道。他设计了一个详细的风险计算公式:初始止损幅度=2x20日AtR值。这个公式既能给交易足够的波动空间,避免被日常震荡止损出局,又能将单笔亏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螺纹钢为例,其20日AtR值为45个点,那么初始止损就设置在90个点,约合450元\/手。
接下来要确定的是单品种的仓位规模。韩风采用了一个经典的风险管理模型:仓位手数=总资金x风险比例÷(止损点数x每点价值)。假设总资金为10万元,风险比例为1.5%,螺纹钢每点价值10元,止损点数为90点,那么可交易手数=x1.5%÷(90x10)=1.67手,取整后为1手。通过这个模型,他确保了在任何单笔交易中,最大亏损都不会超过预设的风险限额。
但是,韩风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同时交易多个品种时,总风险可能会过度集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引入了组合风险管理的概念。他规定,在任何时候,所有持仓的总风险暴露不得超过总资金的6%。这意味着即使同时交易6个品种,每个品种的平均风险也只有1%,有效避免了风险的过度集中。
保证金使用率是另一个需要严格控制的因素。韩风统计了各品种的保证金要求,发现同样投入10万元,在螺纹钢上可以交易4手,而在原油上只能交易1手。如果不加控制,很可能出现保证金使用率过高的情况,导致在极端行情中面临追加保证金的风险。为此,他设定了一个硬性规定:总保证金使用率不得超过总资金的30%。
风险不仅来自于价格波动,还来自于流动性。韩风清楚地记得在镍期货逼空事件中的教训。当时由于流动性突然枯竭,止损单无法在理想价位成交,造成了远超预期的损失。基于这个教训,他在风险模型中增加了流动性调整因子:对于流动性较差的品种,在计算仓位时要额外降低30%的配置比例。
随着研究的深入,韩风开始关注不同品种之间的相关性风险。通过计算各品种的相关系数矩阵,他发现螺纹钢和热卷的相关系数高达0.92,如果在两个高度相关的品种上同时建立头寸,实际上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为此,他规定在相关系数超过0.7的品种上,总风险暴露要合并计算,且不得超过总资金的2%。
时间维度也是风险设定的重要考量。韩风发现,持仓时间越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就越大。为了控制时间风险,他为不同类型的交易设定了不同的持仓期限:日内交易不超过1天,波段交易不超过2周,趋势交易不超过2个月。同时,他还建立了持仓时间与风险系数的对应关系,持仓时间每增加一倍,风险系数就要相应下调20%。
最让韩风费心的是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通过回测历史数据,他发现当风险收益比低于1:2时,长期来看很难实现稳定盈利。因此,他在交易系统中明确规定:任何交易的预期风险收益比不得低于1:3。这意味着如果一笔交易的初始风险是1000元,那么预期收益至少要达到3000元才值得参与。
为了确保风险设定的科学性,韩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流程。每次开仓前,都必须填写详细的风险评估表,内容包括:品种波动率分析、仓位计算过程、止损点位设定、预期持仓时间、风险收益比评估等。这个看似繁琐的流程,确保了他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忽视风险管理。
纪律是风险控制的基石。韩风在系统说明书中强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执行纪律:一旦设定初始风险参数,在交易过程中就不得随意调整。特别是止损位,一旦设定就绝对不能移动,这是他在多次亏损后总结出的血泪教训。
在实盘测试阶段,韩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初始风险设定得当时,他的持仓心态会变得异常平静。即使行情出现不利波动,只要亏损在预设范围内,他就能够冷静应对。这种心态的变化,反过来又提高了他的交易胜率。
然而,风险模型也需要与时俱进。韩风注意到,在市场波动率发生显着变化时,原有的风险参数可能需要调整。为此,他建立了每月复核制度,根据市场波动率的变化,动态调整各品种的AtR系数和风险参数。
经过两个月的实盘验证,韩风的这套风险管理系统显示出显着效果。虽然单笔盈利幅度有所收窄,但亏损始终控制在预定范围内,账户的整体稳定性大大提高。最让他满意的是,最大回撤从之前的15%降到了5%以内,这让他能够在市场中更加从容地生存。
在期货市场,先求生存,再求发展。韩风在月末总结中写道。他知道,这套风险管理系统还需要在更多市场环境中接受考验,但至少现在,他已经找到了控制风险的钥匙。带着这份认知,他准备好开始构建交易系统的下一个环节——入场时机选择。风险控制为他的交易之路系上了安全带,让他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市场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