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矿山救援队的回应比预想的更快。对方负责人,那位陆青屿在哈佛的旧识,在听闻杂交中心的困境与技术优势后,表现出极大的合作诚意。他们不仅同意共享部分药品和血浆,更承诺分出一台便携式血气分析仪——这在当下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珍宝。
“他们明天一早就派人送过来,走他们勘探出的一条小路,避开了主要干道和三号中转站。”陆青屿向林默和苏晚晴汇报时,语气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太好了!”苏晚晴长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片刻。这意味着,他们至少又能多撑几天,挽救更多生命。
林默点了点头,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只是对陆青屿道:“辛苦了。这份人情,我们记下。”
夜色渐深,救援点的喧嚣稍稍平息,但杂交中心的帐篷内依旧灯火通明。赵德明和几位县医院的医生并未离开,他们主动承担起了一些基础护理和夜间观察的工作,让王兰手下的护士们能轮换着休息片刻。他们笨拙却无比认真地执行着每一项指令,眼神里充满了珍惜和感激。
张浩和马保国刚刚结束一台紧急的脾破裂修补术,正趁着间隙喝水休息。张浩看着在一旁仔细观摩学习、甚至主动帮忙拉钩的赵德明,忍不住对马保国低声道:“马老师,你看他们……像不像我们刚进医院那会儿?”
马保国笑了笑,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感慨:“是啊,看到他们,就觉得自己这点累,也不算白受。” 技术的传承,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以一种最纯粹的方式进行着,抚慰着所有的疲惫。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后半夜,一阵急促的呼救声和慌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医生!救命!快救救孩子!”
一个满身尘土、脸上带着血痕的中年男人抱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冲进了帐篷。男孩双目紧闭,面色惨白,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廓起伏。
“怎么回事?”值夜班的张浩和赵德明立刻迎了上去。
“余震!房子又塌了!娃被埋了一会儿,挖出来就这样了!”男人声音嘶哑,带着哭腔,“前面几个点都说没办法,让我们往这里送,说林神医在这儿……”
张浩快速查体,心猛地一沉。孩子瞳孔对光反射迟钝,一侧肢体肌张力异常。
“怀疑重度颅脑损伤,可能伴有颅内出血。”他沉声道,同时示意护士准备监护设备。
然而,更糟糕的情况紧接着出现。
“张医生,血氧一直在掉!85%……80%!”护士急报。
“快!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张浩吼道。
但就在准备插管时,他们发现,孩子的气道存在严重异物梗阻,喉镜下可见泥沙和血块,常规插管异常困难!血氧饱和度如同断线的风筝,直坠而下。
“不行!视野太差,插不进去!”张浩尝试了几次,额头急出了汗。缺氧时间一旦过长,孩子就算救回来,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让我试试!”一个声音从旁边响起。是赵德明。他脸上带着紧张,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我在县医院处理过不少溺水和小儿气道异物的病例,对这种困难气道有点经验。”
时间紧迫,容不得犹豫。张浩立刻让开位置:“赵主任,你来!”
赵德明深吸一口气,接过喉镜。他没有像张浩那样追求完美的声门暴露,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巧妙的 “盲探”结合“按压环状软骨” 的手法,凭借着手感和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角度和力度。
帐篷内一片寂静,只有监护仪刺耳的报警声和众人沉重的呼吸声。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几秒钟后,赵德明手腕猛地一沉。
“进去了!”他低喝一声,迅速将气管导管送入,连接呼吸球囊。随着人工通气的进行,监护仪上那令人绝望的血氧数值,终于颤抖着开始回升。
“好!”张浩忍不住赞了一声,用力拍了拍赵德明的肩膀,“赵主任,厉害!”
赵德明长长舒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他腼腆地笑了笑:“雕虫小技,比不上各位专家。”
孩子的气道问题暂时解决,但颅脑损伤依然危重。需要紧急手术降低颅内压。
马保国也被惊动了,赶来评估后,面色凝重:“需要立刻行钻孔引流或去骨瓣减压。但我们现在没有神经外科医生,也没有专用的颅钻。”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观察的陆青屿突然开口:“我记得,矿山救援队的装备里有小型、高功率的充电式电钻,用于破拆,精度尚可。他们明天送物资时会一并带来。”
“电钻?”张浩瞪大了眼睛。
“消毒后,在严格定位下,可以作为应急颅钻使用。”林默不知何时也醒着,声音虚弱却清晰地从病床传来,“马主任,你早年进修过神经外科,有基础。定位是关键,让陆博士用便携超声辅助你们进行体表定位,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
用矿山救援的电钻做开颅手术!
这个想法大胆得近乎疯狂,但却是在这绝境中唯一可行的生路。
马保国眼神一凛,重重点头:“可以一试!”
赵德明和几位县医院医生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医疗还可以这样进行。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一种在极限条件下打破思维桎梏的勇气和智慧的启蒙。
“林主任……这……”赵德明声音有些颤抖。
林默看着他,缓缓道:“赵主任,记住,医生手里握着的,不只是器械,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则和指南很重要,但在生命面前,有时候,我们得学会‘不择手段’。”
第二天,矿山救援队的物资和装备如期而至。那个孩子被迅速推入了手术区。在马保国主刀,陆青屿超声定位,张浩辅助,以及赵德明等人屏息凝神的观摩下,那把经过严格消毒的充电电钻,发出了轻微的嗡鸣,精准地在孩子的颅骨上打开了生命的通道……
手术成功了。
当看到孩子颅内高压得到缓解,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时,赵德明和几位基层医生的眼中,除了敬佩,更燃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林默团队高超的技术,更是那种为了生命敢于打破一切常规的魄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