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北方,新德里。
接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尸潮像无休止的浪潮般冲击着北方的防线。最初的攻势从西北方向涌来,黑色的人影密密麻麻,挤满了废弃的公路与荒地。
空气中弥漫着腐臭与尘灰,哀嚎与咆哮交织不绝。
在新德里的外围,天竺联盟的军队布置了层层火力带。
老旧的装甲车、加固过的混凝土掩体、临时搭建的防御炮位同时投入作战。重机枪的火舌不断闪烁,迫击炮与火箭弹在夜空中划出弧线,将尸群成片地撕开。
炮火混杂着烈焰,将一波又一波的尸潮焚烧殆尽。街区的边缘早已化为焦土,尸体堆积成墙,但潮水一般的进攻仍旧被生生击碎。
而在东北方向,扑向东协阵地的另一股尸潮同样遭遇顽强的阻击。
东协在数周前已经构筑了纵深防御:反步兵地雷、铁丝网、机枪掩体与多层火力交叉区。
无人机在低空盘旋,将目标一一标记,引导火炮精确覆盖。
每一次尸群逼近铁丝网,都会被连绵不断的子弹与爆炸撕裂。防御阵地前方的土地在数日内被鲜血与火焰染成暗黑,空气中弥漫着凝固汽油弹燃烧后的刺鼻气味。
连续近七天的攻防后,尸潮的攻势终于被完全耗尽。
新德里方向的尸群几乎全数被消灭,残余的零散个体在废墟间徘徊,很快被清剿。
东协的东北阵地也恢复了沉寂,只有布满焦痕的地面和残骸昭示着这场战斗的激烈。
天竺联盟与东协各自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尸潮被击碎在城市与废墟之间,残留的腐臭随风飘散,逐渐融入这片本就满是伤痕的大地。
而与北方的血战不同,南方的局势显得出奇安静。
天竺人民军在这一带并没有采取大规模集结和硬碰硬的作战方式,他们的据点多半分散在村镇与林地间,火力配置有限,调动也保持低调。
因为缺乏大规模机动与火力轰鸣,尸潮并未被过度吸引。
零散的行尸在田野与废墟间游荡时,往往被小股巡逻队提前发现,以安静的近战或消音射击逐一清理。
偶尔有规模稍大的群体逼近,也多半被引入陷阱地带,利用燃料桶与喷火器迅速解决。
在南方的乡村与密林里,空气中虽然仍有腐臭弥漫,却没有北方那种铺天盖地的火光与轰鸣。
战斗痕迹常常只是一处被烧焦的树林,或是一片血迹斑驳的空地。
在这一周的尸潮浪潮里,南方的防御压力远小于新德里与东协防线。天竺人民军的据点依旧维持着基本运作,补给与训练也没有被打乱。
他们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继续积蓄力量,只需偶尔处理零散的威胁。
————————————
新德里·临时外交会场。
战火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街区外的废墟仍留着焦黑的痕迹。新德里市中心的一栋大楼被加固翻修,作为临时的外交会场。
厚重的防爆玻璃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内部却灯火通明,映照在一张张铺开的谈判桌上。
会场两侧悬挂着俄联邦与欧罗巴联盟的旗帜,中间是天竺联盟临时政府的标志。安保严密,携带制式步枪的天竺士兵分列两侧,神情紧绷。
俄方代表团首先抵达,带着厚重的公文箱和翻译官,衣领间仍留着一路赶来的风尘。
片刻后,欧罗巴联盟的代表团也在警戒护送下进入会场。双方在入口处短暂对视,随即在礼节性的握手后分列入座。
桌面上摆放着新德里保卫战的战报:一周内击碎的尸潮规模、被摧毁的感染体数量,以及防线的损失数据。
这份报告是战果的证明,也是这场会晤得以召开的重要契机。
“我们必须承认,在这场战斗中,如果没有彼此的配合,北方的防线根本撑不下来。”
俄方首席代表语气平稳,手指在战报上敲了敲。
欧盟的外交官翻开文件夹,回应简洁:“至少在面对这种威胁时,我们找到了共同的立场。”
空气中没有热烈的氛围,更多的是谨慎与试探。
几年来的隔阂与摩擦并未因一场战斗而消失,但在新德里保卫战的胜利背景下,双方都有意让气氛缓和下来。
最初的议程围绕着对天竺的援助展开:物资补给、医疗队派遣、后勤走廊的安全保护。
欧盟代表详细说明了可供调度的医疗物资与食品储备,而俄方代表则提出可以加大火炮和弹药的援助,稳定天竺北方战线。
随着讨论的深入,俄欧双方代表交换过几次眼神,话题早已不再停留在粮食与药品的调拨上,而是逐渐转向更长远的算计。
他们都很清楚,天竺并不会在这场灾难后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区。
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几乎瘫痪,经济体系破碎,军事力量虽然顽强,却不足以长期支撑。
无论是北方的联盟部队,还是南方的人民军,都只是疲于支撑的残躯。
唯一的出路,便是并入东协。
那条从缅甸、孟加拉一路向西延伸的补给线,早已把东协的触角深植在天竺的土地上。无论是药品、燃料还是技术顾问,东协提供的一切远远超过了天竺自己所能维系的。
正因如此,俄联邦与欧罗巴联盟选择在这里会晤。新德里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是一场防御战的成功,更是一个舞台——借此名义,他们能够在东协的地缘势力范围边缘展开对话。
欧盟的一名高级顾问翻阅手中的资料,忽然换了一个角度:“或许,比起具体援助的分配,更紧要的是我们之间的协调机制。天竺只是一个节点,如果我们在其他方向仍然对立,那么援助行动本身也会失去意义。”
俄方代表团席间短暂沉默。随后,一名军政顾问低声接话:“你是说,借这次防线的合作,来探讨我们之间的更大分歧?”
“没错。”欧盟外交官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冷战式的对峙消耗了双方的力量。新德里的战斗证明了,当我们不得不协作时,至少在某些领域能够压下分歧。”
俄方代表缓缓点头,将一份文件推到桌中央。
上面是双方近几年在东欧、中亚问题上的摩擦清单。字迹沉重,记录着无数争执与对抗。但此刻,它被推到桌面中央,仿佛成为谈判的另一层契机。
“我们并不天真。”俄方代表语气平稳,“但在这种威胁面前,或许冷战的惯性需要被打破。至少,先建立一个缓冲区。”
会议桌周围的气氛悄然变化。原本只是关于援助天竺的合作事项,此刻却延伸成一场更大的试探。话题从医疗队与物资,逐渐过渡到军演规模的削减、边境冲突的降级,以及是否可能建立一个临时的对话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