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清晨,天光微亮,薄雾笼罩着整个村庄。院子里的鸡早早地开始啼叫,远处传来狗的低吠,与偶尔的鸟鸣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乡村清晨的交响曲。
沐熙睁开眼,从温暖的被窝里坐起,伸了个懒腰。她推开窗,一股带着泥土与青草气息的凉风扑面而来,让她精神一振。院外的几棵梅花,枝叶间已经冒出了细小的花苞,仿佛在悄悄酝酿着一场盛宴。
吃过早饭,陈松和银霜准备回熙和堂开店。沐熙叮嘱道:“路上小心,我今天就在村子里把事情安排一下,明天回。”
陈松笑着点头:“放心吧,店里有我们呢。”银霜也朝她挥了挥手,两人一前一后出了院门。
沐熙收拾了一下,便带着沐颜、沐月几个孩子往学堂走去。
学堂坐是一座青砖青瓦的小院。门口挂着一块泛着古意的木牌,上面刻着“启蒙堂”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院外的海棠开得正艳,阳光透过叶隙洒在地上,斑驳如金。
走进院子,村里的其他孩子们纷纷上前与沐熙打招呼。沐颜拉着她的手,兴冲冲地介绍:“姐姐,这就是我们的夫子,赵夫子!”
赵夫子正坐在院中石凳上看书,闻声抬头。他四十多岁,身形清瘦,眉眼温和。
沐熙走上前,恭敬行礼:“赵夫子,久仰大名。”
赵夫子微微颔首,打量了她一眼,笑道:“沐姑娘客气了。你是沐颜的姐姐?”
“正是。”沐熙微笑着回答,“听说夫子曾在武王府教导过萧世子他们,学识渊博,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赵夫子摆摆手,谦虚道:“不过是些旧时光了。”他顿了顿,又道,“说起来,你家的沐颜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字也写得娟秀,是个可塑之才。”
沐熙心中一喜,又问道:“那沐风他们呢?”
赵夫子笑道:“沐风悟性极佳,只是性子活泼,坐不住,需要多些耐心引导。其余几个孩子也各有长处,只要肯下功夫,将来都能有所成就。”
沐熙点点头,转头对孩子们道:“你们要记住,读书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让自己有选择的能力。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
孩子们齐声应下,眼神中带着坚定。沐熙这才放心离开学堂。
回到陈德家,她请陈德帮忙找人选个搬家的吉日。陈德笑道:“这是喜事啊!我带你去找王老先生,他看日子最准。”
王老先生住在村西头,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他听了沐熙的来意,戴上老花镜,翻出一本泛黄的历书,手指在上面缓缓移动。
片刻后,他抬起头,微笑道:“这个月十八是个好日子,宜迁居,你们就在那天搬吧。”
沐熙心中欢喜,郑重地向王老先生道谢,又与陈德聊了几句搬家的细节,才回到院中。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柔和,微风带着花香拂过脸颊。沐熙提着竹篮,沿着小路走向自己租的地。
地里的蔬菜长得极为旺盛,一排排青菜像整齐的士兵,绿意盎然。最让她惊喜的是,草莓已经开始泛红,一颗颗圆润饱满,藏在绿叶间,仿佛在悄悄诉说着成熟的喜悦。
她蹲下身子,轻轻拨开叶片,仔细端详着这些草莓。有的已经红透,有的还带着一抹青涩,像少女初染的胭脂。沐熙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细腻的触感让她心头一暖。
离开菜地后,她又提着竹篮向山上走去。山上草木葱茏,空气清新得让人心旷神怡。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沐熙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着路边的植物。很快,她在一处湿润的土坡上发现了几株车前草,叶片肥厚,叶脉清晰可见。她小心地将它们连根挖起,抖掉泥土,放进竹篮里。
继续往上走,她又在一棵老槐树下找到了几株蒲公英。白色的绒毛球在阳光下闪着光,轻轻一吹,便随风飘散。沐熙微笑着采下它们的根,这些都是清热解毒的良药。
走到山腰时,她在一片阴影处发现了几株紫丹参。这种草药生长条件苛刻,药用价值极高,在城里颇为罕见。沐熙心中一喜,小心地用小铲子将它们挖出,生怕损伤了根部。
就这样,她在山中穿梭了整整一个下午,竹篮里渐渐装满了各种草药——有活血化瘀的当归,有七白膏需要用的白芷,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药,她准备晚上对照医书认一认。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山林间,将树叶染成了金色。沐熙这才提着竹篮,缓缓下山。
回到陈德家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沐颜一看到她,眼睛立刻红了,扑到她怀里哽咽道:“姐姐,我以为你走了……”
沐熙微微一怔,随即明白小姑娘是担心自己不告而别。她轻轻抚摸着沐颜的头发,柔声道:“傻丫头,姐姐怎么会丢下你呢?”
沐颜这才破涕为笑,紧紧抱着她不放,生怕她下一刻就会消失。
晚上,沐熙坐在床边,与沐颜促膝谈心。她告诉沐颜,自己明天要回熙和堂,但等搬到新房后,会尽量每天回来陪她。
“颜儿,”沐熙语重心长地说,“虽然女子不能参加科举,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强大。你要好好念书,将来做一个有见识、有能力的女子,不依附于任何人,也能过得很好。”
沐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虽然不舍姐姐离开,但她知道,姐姐是为了他们的未来在努力。
夜深了,村庄渐渐安静下来。沐熙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知道,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