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轨道决战后形成的战略平衡,对不同的参与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当美国及其核心盟友在暗中启动“普罗米修斯”计划,中国在巩固“金乌”体系并向火星扩张时,作为战前曾一度崭露头角、却在决战中保持诡异沉默的日本“神嗣号”空天母舰及其背后的力量,并未沉寂。恰恰相反,在战后这段时期,“神嗣号”的活动频率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行为模式透着一股令人不安的目的性极强的神秘感,引起了中国“筑城者”情报机构的高度警觉。
一、反常的活跃轨迹
“筑城者”通过“巡天”空间望远镜网络、远程信号侦测以及有限的潜伏情报,绘制出“神嗣号”及其附属舰艇在战后的活动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其行为模式与战前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
活动空域极大延伸: “神嗣号”不再局限于地月空间或近地轨道,其航迹频繁出现在小行星带、木星轨道附近,甚至多次短暂切入柯伊伯带边缘。这些区域远离人类主要活动区,资源相对贫瘠,战略价值隐晦。
探测行为高度专注: 它并非进行广泛的资源勘探或天文观测,而是似乎针对某些特定的、看似不起眼的小天体(如成分特殊的彗星核、轨道异常的小行星) 或者空间物理参数异常的区域(如微弱的引力扰动区、背景辐射的特定频段凹陷区) 进行长时间、高精度的抵近侦察和扫描。
伴随力量的增强: “神嗣号”并非单独行动,通常有数艘新型的、造型奇特的高速辅助舰艇伴随。这些辅助舰艇似乎专精于深空探测、样品采集和精微操作,配备了多种前所未见的传感器和机械臂。
极致的隐蔽性: 在整个过程中,“神嗣号”及其编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电磁静默和光学隐形状态,其行踪难以捕捉,活动意图被完美掩盖。
二、意图的迷雾
“神嗣号”的这种异动,在中国最高统帅部引发了多种分析和猜测:
假说一:资源掠夺。 最表面的解释是,日本在利用中美战略对峙的空窗期,抢占太阳系外围稀有的战略资源(如特定同位素、稀有金属),为未来的独立发展积蓄力量。但其所探测的目标,许多并不符合高价值矿产的常规特征。
假说二:技术探寻。 结合战前关于“神嗣号”技术可能源于“外星遗迹逆向工程”的情报,有分析认为,日本可能在系统性搜寻更多的、散落在太阳系各处的史前外星文明遗迹或技术碎片,以期获得更完整的技术链条,实现技术的再次飞跃。
假说三:科学使命。 另一种可能是,日本在进行的是一项高度机密的、关乎基础物理或宇宙学的纯科学研究,其目标可能是验证某种革命性的理论(如虫洞、高维空间入口、暗物质分布图),其成果可能具有潜在的巨大军事价值。
假说四(最令人不安):遵循“指引”。 少数持激进观点的分析员提出,“神嗣号”的行为模式,不像是在“寻找”,更像是在“按图索骥”。其目标明确,路径果断,仿佛手中握有一张不为人知的“星图”。这张“星图”的来源,可能是他们已破译的某个外星信号,甚至是……某种形式的远程引导。
三、“筑城者”的应对
面对“神嗣号”的异常举动,中国方面采取了谨慎而积极的应对措施:
加强监测: 调整了“巡天”望远镜网络的指向,增强了对“神嗣号”常去空域的监视力度。秘密发射了数颗高性能侦察卫星,前出至木星轨道附近,试图获取更清晰的信息。
信号分析: 全力侦听和破译“神嗣号”编队可能发出的、极其微弱的通讯信号,希望能从中发现其意图的蛛丝马迹。
有限试探: 在一次“神嗣号”接近柯伊伯带某目标时,中国派遣了一艘处于绝对静默状态的“烛龙”级改进型侦察舰“潜影三号”,冒险进行了一次超远距离的、被动式的光学和引力特征捕捉。
外交渠道: 通过非正式渠道,向日本方面表达了“对某些太空活动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表示关注”,但日方回应极其模糊,仅表示“在进行合法的科学考察”。
四、深空的棋子
“神嗣号”如同一枚被无形之手操控的棋子,在浩瀚的太阳系棋盘上,进行着外人难以理解的移动。它的行动,似乎完全跳出了中美地缘竞争的框架,指向一个更宏大、也更神秘的议程。
在一次绝密的情报研判会上,一位资深分析员指着星图上“神嗣号”诡异的航迹,沉声说道:
“美国人想在下一个技术世代超越我们,他们的‘普罗米修斯’计划虽然危险,但逻辑清晰,目标明确。而日本人……他们的目标,我们完全看不懂。他们似乎不是在和我们,甚至不是和美国人在下同一盘棋。他们的棋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也古老得多。”
五、寂静中的危机感
“玄鸟号”舰长高云在听取简报后,凝视着星空图,对身边的政委说:“‘神嗣号’的安静,比美军的喧嚣更让人不安。它像一条潜入深海的鱼,我们不知道它要去哪里,也不知道它最终会带回什么。”
月球之战的胜利,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宁。已知的对手在舔舐伤口,磨砺新的爪牙;而未知的参与者,却正在寂静的深空中,悄然进行着一场可能彻底改变游戏规则的探索。“神嗣号”的异动,如同一层新的迷雾,笼罩在已然复杂的太阳系格局之上,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远超当前认知的变数。深空的暗流,愈发汹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