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港口附近,一座看似普通的巨型仓储式建筑,背靠波涛汹涌的伊势湾。这里是三菱重工旗下最为隐秘的“先进系统集成中心”,对外宣称进行新一代液化天然气船模块的研发与测试。然而,在地表之下,却隐藏着真正的核心——一个深入地下近百米,规模堪比大型地下城市的绝密船坞。
船坞内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昏暗潮湿,反而亮如白昼,空气洁净,恒温恒湿。巨大的空间被合理划分,最引人注目的,是船坞中央那已经初具规模的庞然大物——空天母舰“神嗣号”的骨架。与中美母舰那种强调威慑力的粗犷、厚重风格截然不同,“神嗣号”的骨架显得异常“纤细”和“精巧”,更像是一具放大了无数倍的精密仪器内部结构,无数的线缆、管道和支撑梁以某种极具美感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秩序感。
项目总工程师,年近六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伊藤博文,正陪同防卫省装备厅的视察官员走在高架参观廊道上。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豪,介绍着日本选择的技术路径。
“中国和美国的思路,是‘大力出奇迹’。”伊藤指着全息投影上对比的三舰结构图,“他们追求巨大的体积,以容纳强大的武器、厚重的装甲和充足的能源。这是力量的体现,但也意味着巨大的雷达反射截面、高能耗和相对笨拙的机动性。”
“而‘神嗣号’,”伊藤的目光投向下方那具充满未来感的骨架,“我们的哲学是‘一击必杀’和‘隐于无形’。我们不追求全能,而是追求在特定领域的绝对优势。”
第一,极致精度与高度自动化。
参观队伍经过一段正在组装中的舰体模块。只见大量的工业机器人臂在预编程指令下,以微米级的精度进行焊接、铆接和线路铺设。工人数量稀少,他们更像是监督员和程序调整者,而非主要劳动力。
“我们从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汲取了精华。”伊藤解释道,“全流程的自动化不仅保证了最高标准的质量一致性,极大减少了人为误差,更关键的是,在战损情况下,自动化维修机器人能够快速响应,替代人力在危险环境下进行抢修,生存性和持续作战能力远超依赖人力的损管模式。”
第二,超导电磁推进系统(S-cEp)。
他们来到动力舱段区域。这里没有传统聚变堆的庞大反应腔室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组组被超低温容器包裹的、结构极其复杂的超导线圈和电磁喷射口。
“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之一。”伊藤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传统热核推进或离子推进,要么噪音和热信号显着,要么推力有限。我们的S-cEp系统,在超导状态下电阻几乎为零,能量转换效率极高,运行异常安静,热辐射信号比中美同级别系统低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神嗣号’在巡航状态下极难被远程探测,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隐蔽接敌和突然袭击能力。”
第三,复合隐形材料“神隐”。
在材料测试区,一块看似普通的深灰色装甲板正在接受测试。能量武器模拟器射出的光束照射上去,大部分能量仿佛被“吸收”了一般,只有极少部分反射。
“这不仅仅是传统的雷达波吸收材料。”材料学负责人,一位年轻的女博士介绍道,“‘神隐’复合材料是纳米级多层结构,能有效散射和吸收特定波段的雷达波。更关键的是,它对能量武器也有一定的偏转和耗散效果。虽然不能完全抵挡主力舰级别的粒子炮直射,但能显着削弱其威力,并为点防御系统争取宝贵的反应时间。”
第四,AI辅助的无人机制导核心——“御镜”。
最后,他们抵达了舰桥下方的核心舱室。这里正在安装一组由特殊晶体材料构成的巨大处理器阵列,散发着幽幽的蓝光。
“‘御镜’AI,取名自日本神话中的三神器之一‘八咫镜’,寓意‘明察’与‘镜像’。”伊藤的语气带着敬畏,“它并非完全自主开火的‘杀人AI’,而是一个极其高效的战术辅助和决策支持系统。它的核心能力在于,能同时处理数千个空中目标(包括友方和敌方单位、弹药、碎片)的数据,进行毫秒级的轨迹预测和威胁排序,并最优化的指挥我方的无人机群——‘隼鸟’和‘影武者’——进行协同作战。”
他调出一段模拟动画:无数小型“隼鸟”无人机在“御镜”的指挥下,如同拥有集体意识的蜂群,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轨迹进行协同电子干扰、饱和攻击和自杀式拦截,而少数“影武者”则伺机发动致命一击。“我们的战术核心,不是舰炮的对决,而是无人机群的智能化、网络化狼群战术。‘神嗣号’本身,是蜂巢的女王,是指挥的大脑,而非冲锋的武士。”
视察结束,官员们沉默不语,但眼中都闪烁着兴奋与震撼的光芒。他们看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技术道路,一条充分发挥了日本工业优势的道路——不追求体量的碾压,而是追求极致的效率、隐蔽和智能。
伊藤博文最后望向那日益成型的巨舰,轻声自语,仿佛也是在提醒所有在场的人:
“当巨兽们还在依靠蛮力互相冲撞时,我们要做的,是成为那条精准刺入他们心脏的毒蛇。这就是‘技术立国’赋予我们的,‘八岐’的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