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李虎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仿佛一头嗅到血腥味的猎豹,之前的颓唐一扫而空,“您的意思是,我们去把那些野人,找出来,让他们加入南洋?”
“没错。”何维点头,他的目光沉着而坚定,“但他们不是‘野人’,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去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城市。”
陈启的思维则迅速切换到了工程学角度:“大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一支能够长期在内陆活动的探险队。雨林的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到处是沼泽、瘴气、毒虫、猛兽,后勤补给会是天大的难题。”
“我同意。”冷静的木青补充道,“而且,我们对本地的部落一无所知。他们的语言、习性、社会结构、是敌是友,都是未知数。贸然接触,风险极高。”
众人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
但这一次,不再是迷茫和无力。
而是围绕着一个清晰的目标,开始进行理性的、建设性的风险评估和准备。
何维静静地听着,等到所有人都发表完意见,他才缓缓开口。
“你们说的困难都存在,但我们必须走出去,去探索这片土地。”
“我决定,立刻启动‘招募者计划’。”
他环视着众人,目光逐一扫过每一位核心成员的脸。
“我们将组建南洋第一支远程探险队,由我亲自带队。我们的任务不是征服,是‘招募’。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武器,更是盐、是陶器、是医药,是一种他们前所未见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让本地的土着明白,加入南洋,不是被奴役,而是走向新生。”
他的话语,彻底点燃了在场所有人心中的火焰。
这是他们追随何维,一路从铜都城、从上海港,跨越无尽大海来到这里的根本原因。
永远在创造,永远在前进。
“我加入!”李虎第一个站了起来,胸膛挺得笔直。
“算我一个!”陈启毫不犹豫。
“我的知识,或许能在雨林里派上用场。”木青也表态了。
……
“招募者计划”一经公布,在整个南洋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三百多人的小城,爆发出惊人的热情。
几乎所有符合条件的青壮年都踊跃报名,希望能成为这支光荣队伍的一员。
但何维的挑选标准极为严苛。
经过层层选拔,一支由十七人组成的精锐探险队正式成型。
何维是探险队无可争议的领袖和最强大的战士。
木青是副队长兼首席科学家,负责记录沿途的一切动植物信息,处理伤病,并评估潜在接触部落的健康状况。
李虎是斥候官,他带领五名经验丰富的猎手,负责侦查和警戒。
后勤与工程总管是陈启。
他带领三名最优秀的工匠,负责装备维护、搭建临时宿营地和绘制地图。
剩下的成员,则是从全城选拔出的追踪好手、攀爬专家和强壮的战士。
在名单的末尾,有两个特别的名字。
其中一个,是那个从云豹围猎中逃脱回来报信的年轻人,绰号叫“快腿”。
他是个孤儿,一直没有名字。
何维亲自将他叫到面前。
“‘快腿’你的奔跑速度是探险队中最快的,你将承担侦察和通讯的任务。”何维看着他,温和地说,“我给你起个名字,就叫‘吕宋’吧。希望你能和这个名字一样,被后世铭记。”
年轻人激动得满脸通红,对着何维深深地鞠了一躬,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谢谢大人!我吕宋,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另一个名字,则是木青的学生刘萱。
她是一个心思细腻、观察力敏锐的年轻女孩。
在植物学和样本处理上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将作为木青的助手随行。
队伍组建完毕,接下来便是为期半个月的武装准备。
南洋的工坊区,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这一次的目标,不是生产生活用品,而是为“招募者”打造一套足以征服热带雨林的单兵装备。
工坊的武器区,何维亲自画出了图纸。
“雨林中,树木遮天蔽日,视线受阻,传统的长弓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何维对围在身边的工匠们解释道,“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在十步之内,瞬间激发,拥有强大破甲能力的利器。”
他图纸上绘制的,正是在铜都城时期就已经被发明出来的武器——青铜手弩。
只不过,这一次的设计,是针对雨林环境的“升级版”。
“这里的空气太潮湿,传统的兽筋和胶水,很容易受潮失效。”何维指着图纸的核心部分,“所以,我们将扳机和核心结构,全部用青铜铸造。弩臂则选用本地特产的硬木,用鱼胶和细藤反复缠绕加固,确保它不会变形。”
陈启和工匠们如获至宝,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制作中。
三天后,第一批十七把“雨林手弩”成功出炉。
它们比铜都城的版本更短小精悍,弩身黝黑,闪烁着硬木独有的油光。
青铜的扳机结构冰冷而精密,每一次扣动,都伴随着清脆的“咔哒”声。
李虎试射了一把,二十步开外,一支短小的青铜弩箭“嗖”地一声,毫无悬念地钉穿了一块厚实的木板,箭簇犹自嗡嗡作响。
“好东西!”李虎抚摸着冰冷的弩身,眼中放光,“这玩意儿在林子里,就是防身的利器!”
解决了武器,何维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关键装备——负重系统。
长途跋涉,尤其是在湿热的雨林里,一个舒适的背包,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武器。
传统的皮囊或者麻袋,背在身上不仅沉重,而且不透气。
一天下来,后背就会被汗水浸透,引发皮肤问题。
这一次,何维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设计。
“我们不‘背’,我们‘架’。”
在陈启的工坊里,何维用几根柔韧的青竹,弯曲、烘烤,再用细密的藤条固定,制作出了一个符合人体背部曲线的、带有腰部支撑的“竹骨框架”。
框架的主体,则是由坚韧的藤条编织成的一张网兜。
“看,”何维将这个奇怪的造物背在自己身上,又让陈启往里面塞进食物、水囊和工具,“竹骨框架将所有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我们的肩膀和胯部。最重要的是,它让背包和我们的后背之间,留出了一道空隙。”
他转过身,让众人看。
果然,背包主体和他的背部之间,隔着足足一指宽的距离,空气可以自由流通。
陈启试着背上一个,立刻发出了惊叹:“何维大人,这这简直是神迹!背在背上,感觉重量轻了一半不止,而且后背凉飕飕的,太舒服了!”
“我将它命名为‘竹骨藤网’。”何维说道,“陈启,你的任务,就是在出发前,为每一个队员量身定做一套。”
半个月的时间,飞逝而过。
当出发的那天清晨到来时,整个南洋城的居民,无论老幼,都聚集在了城市北门,为即将远征的“招募者”们送行。
十七名队员,身姿笔挺地站成一排。
他们穿着轻便的亚麻短衫,脚踩防滑的藤草鞋。
背着装得满满当当的“竹骨藤网”,腰间挂着青铜短刀和水囊,手中握着一把蓄势待发的“雨林手弩”。
这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
他们的脸上,没有畏惧,只有即将踏上未知征途的兴奋与自豪。
木青的药箱里,装满了各种应对毒虫蛇蚁的草药和绷带。
刘萱背着一个专门用来收集和压制植物标本的画板夹。
陈启的背包里塞着绘图用的炭笔、测量用的绳结和各种工具。
何维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转过身,对着前来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
然后,他转身迈步,大声发令。
“出发!”
十七道身影,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了象征着文明与秩序的城门。
毅然决然地踏入了那片广袤、神秘而又充满了未知与希望的绿色雨林。
他们的身后是三百多双充满了期盼的眼睛。
在他们前方,是一个沉睡了万年,等待被唤醒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