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就缠缠绵绵下了三天。林晓雨撑着伞站在村口那棵需两人合抱的老槐树下,指尖轻轻拂过粗糙的树皮,雨水顺着伞沿滑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细碎的水花,也砸开了她尘封二十多年的记忆。
这是她离开槐树村的第二十三个春天。出发去城里读大学的那天,也是这样一个阴雨天,奶奶踮着小脚追到村口,往她帆布包里塞了个红布包,反复叮嘱:“晓雨啊,不管走多远,记得回来看老槐树,它看着你长大,会等你回来。”那时她满脑子都是大城市的霓虹,敷衍着点头,却没看清奶奶眼角的泪光,更没料到这一去,竟错过了与奶奶最后的告别。
汽车缓缓驶入村子,泥泞的土路早已铺上平整的水泥,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二层小楼,唯有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挺拔,枝桠遒劲地伸向天空,像一位坚守的老者,静静等候归人。林晓雨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院子里的杂草疯长,墙角的青苔爬满石阶,唯有奶奶亲手种的那株月季,在春雨的滋润下,冒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苞。
屋内的陈设还保持着奶奶在世时的模样。褪色的碎花窗帘耷拉着,老式木制衣柜上摆着奶奶的黑白照片,相框边缘已经泛黄。林晓雨走到衣柜前,轻轻打开柜门,一股淡淡的樟木味扑面而来。衣柜最底层,她找到了那个红布包——针脚细密,边角有些磨损,还是当年奶奶亲手缝制的模样。
她坐在炕沿上,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包。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沓厚厚的信纸,还有几颗用玻璃纸包着的水果糖。信纸是奶奶用铅笔写的,字迹歪歪扭扭,有些字还被反复涂改,却一笔一画都透着认真。
“晓雨,今天你去镇上上小学,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的样子,奶奶记在心里了。你说要考第一名,给奶奶争光,奶奶信你。”
“今天下雨,你没带伞,老师送你回来的。你说长大了要给奶奶买一把最好的伞,不让奶奶淋雨,奶奶听了心里暖烘烘的。”
“你考上县重点高中了,全村人都来道喜。你说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奶奶既高兴又舍不得,夜里总睡不着,怕你在外面受委屈。”
一页页读下去,林晓雨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信纸上,晕开了墨迹。她从未想过,不善言辞的奶奶,会把她成长的点点滴滴都记在纸上。那些她早已遗忘的小事,在奶奶的笔下,都成了珍贵的回忆。
突然,一张泛黄的照片从信纸中滑落。照片上,年幼的她扎着羊角辫,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颗水果糖,笑得眉眼弯弯;奶奶坐在她身边,手里拿着针线,正往她衣服上缝扣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祖孙俩身上,温暖得让人挪不开眼。
林晓雨想起小时候,每到夏天,老槐树枝繁叶茂,她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树下,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奶奶说,这棵老槐树有一百多岁了,是她的爷爷亲手种下的。战乱年代,村民们躲在槐树下避难,是老槐树保佑了大家;饥荒年月,槐树叶、槐花成了村民们的救命粮。奶奶还说,每一个离开村子的人,只要心里想着老槐树,想着家,就一定能找到回来的路。
那时她总缠着奶奶问:“奶奶,老槐树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奶奶总是笑着摸摸她的头:“傻孩子,不是老槐树神奇,是人心念着家,就什么都能克服。”
后来,她考上了城里的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出发那天,奶奶把红布包塞给她,说里面的水果糖是她攒了很久的,让她在外面想家的时候就吃一颗,甜丝丝的,就像奶奶在身边一样。她到了城里,忙着适应新的生活,忙着学习,忙着交朋友,红布包被她随手扔在行李箱的角落,渐渐遗忘。
直到大三那年暑假,她接到父亲的电话,说奶奶病重,让她赶紧回来。可那时她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比赛,想着等比赛结束再回去也不迟。可她没想到,这一等,就成了永远的遗憾。父亲说,奶奶临终前,还一直念叨着她的名字,手里紧紧攥着一块没缝完的红布,像是要给她再做一个红布包。
林晓雨抱着红布包,趴在炕上失声痛哭。她恨自己的不懂事,恨自己的自私,恨自己错过了太多与奶奶相处的时光。如果时光能倒流,她一定不会只顾着追逐远方,一定会多陪陪奶奶,听她讲老槐树的故事,吃她做的家常菜,帮她缝补衣服。
雨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照在奶奶的照片上。林晓雨擦干眼泪,起身走到院子里。老槐树下,不知何时多了几个孩子,他们围着槐树追逐打闹,笑声清脆。一个小女孩指着槐树上的鸟窝,兴奋地对身边的小伙伴说:“你们看,鸟妈妈在喂小鸟呢!我奶奶说,老槐树是咱们村的守护神,它会保佑我们健康长大。”
林晓雨看着这一幕,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她走到孩子们身边,温柔地说:“是啊,老槐树会保佑每一个念着家的人。”
那天下午,林晓雨把奶奶的信一张张整理好,重新放回红布包,然后把红布包小心翼翼地放进衣柜里。她决定留在槐树村,留在老槐树下。她要把奶奶的故事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要像奶奶一样,守护着这棵老槐树,守护着这份对家的思念。
她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小的书屋,书屋里摆满了各种书籍,还有她从城里带来的文具。每天,她都会给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读书写字。孩子们都喜欢围着她,听她讲城里的趣事,听她讲老槐树的故事。
每到春天,老槐树枝繁叶茂,槐花盛开,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淡淡的槐花香。林晓雨会带着孩子们去摘槐花,用槐花做槐花糕、槐花粥,就像奶奶当年做给她吃的一样。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仿佛看到了奶奶欣慰的笑容。
有一天,一个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看到林晓雨在书屋里给孩子们讲故事,感慨地说:“晓雨啊,你现在就像当年的你奶奶,把爱都给了村里的孩子们。”林晓雨笑着说:“我只是在做奶奶希望我做的事,守护着家,守护着这里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槐树依旧挺拔,红布包依旧安静地躺在衣柜里。林晓雨知道,奶奶从未离开,她一直都在,在老槐树下,在红布包里,在每一个念着家的人的心里。
又是一个春天,林晓雨带着孩子们在老槐树下种了一棵小槐树。她对孩子们说:“这棵小槐树就像你们一样,会慢慢长大。等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回来看看它,看看老槐树,看看家。”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紧紧握着小树苗,眼里满是期待。
阳光洒在老槐树上,洒在小槐树上,洒在孩子们的脸上,也洒在林晓雨的心里。她知道,这份对家的思念,这份爱,会像老槐树一样,代代相传,永远不会消散。因为只要心里念着家,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来的路,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