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编城东三十里外,那片被士燮划拨的“无主荒地”,在刘封(现名士南)眼中,却是无价之宝。它背靠林木繁茂的山丘,面朝那片被他精准定位的天然良港,一条淡水小河从山间蜿蜒流出,贯穿其间,注入海湾。地理位置绝佳,兼具发展农业、手工业、渔业和海运的潜力。
然而,在旁人看来,这里除了疯长的灌木、芦苇和一片泥泞的滩涂,几乎一无是处。
“这……伯父就给咱们这么块鸟不拉屎的地方?”蛮牛看着眼前的荒芜,瓮声瓮气地抱怨,觉得那位士公未免太过小气。
庞宏却捻着并不存在的胡须,眼中闪着光:“东家,此地依山傍海,有淡水,有深港,易守难攻,正是潜龙蛰伏的绝佳之地!荒芜,正好任我们挥毫泼墨!”
刘封点头,目光灼灼:“不错!白纸才好作画。我们要在这里,建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基业!”他立刻开始分派任务,所有人都动了起来。
首要任务是解决生存问题。刘封亲自规划,将靠近河流、地势稍高的平地划为军屯区,命令蛮牛、阿三带领护卫和早期招募的少量流民,清理土地,准备试种带来的占城稻。他采用了“标竿测影法”精确划分田垄,规划灌溉沟渠,其高效和精准让庞宏叹为观止。
与此同时,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程在海岸边展开——盐田。
刘封带着老麦和甄若,来到那片广阔的滩涂。他指着被潮水反复冲刷的平坦泥滩,对老麦说道:“麦师傅,我们要在这里,开辟出一个个方形的池子,大小、深浅皆有定数。池底要反复夯实,池埂要坚固,还要修建引潮渠和排水沟。”
老麦虽然不明白具体原理,但对刘封已是言听计从,立刻带着人手和简陋工具投入建设。他们砍伐竹子,编制箩筐,搬运石块和黏土,按照刘封画的图纸,开始修建交州,乃至全天下第一块系统化的“方格盐田”。
甄若则负责记录人力、物料消耗,并开始核算未来产盐的成本与收益。她拨弄着算盘,眼中闪烁着对财富的敏锐光芒。
就在盐田初具雏形之时,刘封将目光投向了山脚下那片富含铁矿砂的区域。他找到了正在盐田工地忙碌的老麦。
“麦师傅,盐田这边先交给下面的人。我们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建。”刘封将另一张更为复杂的图纸展开在老麦面前——那是一座小型高炉的构造图,包含了鼓风装置、炉膛、出铁口、 slag 排放口等,结构远超这个时代的任何炼铁炉。
老麦看着图纸上那前所未见的复杂结构,眼睛瞪得像铜铃,呼吸都急促起来:“将……东家,这……这是炼铁的炉子?这……这能成吗?”
“按图施工,必成!”刘封语气笃定,“我们需要更好的铁,来打造更好的工具,更好的武器!这,是我们立足的根本!”
他亲自选址,指挥人手开挖地基,砌筑炉体。黏土和石块是现成的,最难的是鼓风设备。刘封设计了一套连杆活塞式的大风箱,由水力驱动(利用那条小河),这又让老麦和所有参与建造的人目瞪口呆。
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炉膛的耐火材料需要反复试验,风箱的密封性也出了问题。老麦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学徒,日夜琢磨,反复改进。刘封则凭借现代知识,提出关键建议,比如在黏土中掺入特定比例的砂砾和贝壳粉以提高耐火度。
汗水、泥浆、烟尘混合在一起,所有人都累得筋疲力尽,但看着那前所未见的巨大炉体一天天成型,一种创造历史的激动在每个人心中涌动。
数日后,一个消息传来:那支“乔”字船队,也已抵达交州,并在龙编城最大的官方码头泊岸。据说,“乔公子”已拜会过士燮,似乎也在寻求合作,具体内容不详。
刘封听闻,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分心。他深知,唯有自身强大,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与合作。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一切准备就绪。
高炉旁堆满了精心筛选的铁矿砂和木炭。老麦神情肃穆,如同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所有参与建设的人都围在四周,紧张地注视着。
“点火!”刘封下令。
火把投入炉膛,引燃了木炭。巨大的水轮在河流的推动下开始转动,通过连杆带动那庞大的风箱,“呼哧——呼哧——”地将强劲的气流鼓入炉中。炉火由暗红逐渐变得明亮,最后化作炽白的烈焰,从炉顶喷涌而出,热浪逼人!
所有人都被这壮观的一幕震撼了。
老麦紧盯着炉火,根据火焰颜色和经验,不断指挥学徒调整风量和投料。汗水顺着他的秃顶流下,他也浑然不觉。
数个时辰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开炉!”老麦嘶哑着嗓子吼道。
学徒们用长长的铁钎,奋力捅开出铁口堵塞的黏土。
刹那间,一股炽热、耀眼、黏稠的橘红色洪流,如同被束缚已久的火龙,咆哮着从炉口奔涌而出,流入事先准备好的沙模槽中!铁水流动的声音如同低沉的雷鸣,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庞!
成功了!
当第一块冷却下来的、泛着青灰色金属光泽的铁锭被夹出来时,老麦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尚有余温的铁块,老泪纵横!
“好铁!真是好铁啊!比俺以前打过的任何铁都要好!”他激动得语无伦次,“东家!成了!咱们成了!”
蛮牛、阿三等人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庞宏抚掌而笑。甄若看着那成型的铁锭,已经开始心算其价值和能打造出多少农具、武器。
刘封看着欢腾的众人,看着那熊熊燃烧的高炉,看着初具规模的盐田,心中豪情万丈。
科技的火种,已然在这南疆之地点燃。潜龙,不仅潜入了深渊,更开始喷吐烈焰,锻造着属于自己的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