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我们一口气解锁大明皇室88种死法中的两种——第53种:被判死刑的国舅爷张延龄;第54种:狱中饿死的张鹤龄。”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历史的唏嘘,“这对难兄难弟的结局,与他们那位曾经尊贵无比的姐姐——明仁宗的张皇后,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天幕上出现了张皇后温婉贤淑的形象。“张皇后在仁宗朝备受宠爱,她的家族也因此鸡犬升天。她的父亲张麒被迫封为彭城伯,她的两个兄弟张昶、张升(张鹤龄、张延龄之父)更是分别被封为彭城侯和惠安伯,一门两爵位,这在明朝外戚中已是极为显赫。”
“然而,张皇后虽然本人算是一代贤后,史书称赞她‘贤明’,辅佐宣宗,但在对待自己两个弟弟——张鹤龄和张延龄的问题上,却显得过于溺爱和纵容。”朱迪钠调出了关于这两兄弟的斑斑劣迹。
“史料记载,这两兄弟仗着姐姐是皇后、太后,‘贪纵枉法,多行不义’,侵占民田、纵容家奴行凶、僭越礼制……可谓是劣迹斑斑,堪称京城恶霸。”“京城老住户”吐槽道,“要不是有个好姐姐,早就被言官的唾沫星子淹死八百回了。”
“正德皇帝驾崩,无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议立新君。最终,选择了兴献王之子,时年15岁的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天幕上展现了年轻的嘉靖帝入京的场景。
“在嘉靖帝即位之初,为了稳定局面,对身为皇伯母的张太后保持了表面上的尊敬。张鹤龄晋封为昌国公,张延龄也加官进爵。张家的权势,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张延龄的昌国公爵位,在明朝外戚中堪称独一份。”
“然而,好景不长。”“历史转折点”发弹幕道,“这位少年天子,可不是什么易于操控的傀儡。他很快就掀起了震惊朝野的‘大礼议’事件,要追尊自己的生父生母。”
“最终,嘉靖帝获胜,他的父亲被追尊为睿宗兴献皇帝,母亲蒋氏为皇太后。而曾经地位尊崇的张太后,则被尴尬地尊为‘皇伯母’,地位一落千丈。”朱迪钠补充了一个关键细节,“而且,嘉靖帝为了给自己‘小宗入继大宗’正名,还特意把原本庙号为‘太宗’的朱棣,抬成了‘成祖’,强调朱棣也是‘开创之主’,为自己追尊生父提供法理依据。”
“这下,失去了姐姐庇护的张氏兄弟,就成了秋后的蚂蚱。”画面中,张鹤龄和张延龄开始变得惶恐不安。
“果然,清算很快就来了。”朱迪钠说道,“嘉靖十二年,张延龄被人告发,罪名是‘谋逆、滥杀、僭越’等多项大罪。虽然‘谋逆’的证据可能并不充分,但其他罪名却是一抓一个准。”
“在嘉靖帝的授意(或默许)下,刑部迅速审理,最终判处张延龄死刑(后改为监候),并革除所有爵位。”
“至于他的哥哥张鹤龄,也受到牵连,被革除爵位,降为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一个虚职,被赶出了京城权力中心。”
“这就是典型的政治清算,”“朝堂观察者”分析道,“嘉靖帝早就看这对仗着张太后势力嚣张跋扈的国舅不顺眼了。以前动不了,现在张太后失势,正好借题发挥,彻底铲除张家的势力,也是杀鸡儆猴,震慑其他可能对他不满的势力。”
“但这还没完。”朱迪钠的语气更加沉重,“几年后,又有人(班明、刘东山等)告发张氏家族行‘巫蛊诅咒’之事。这种罪名在封建时代极其敏感,虽然很可能也是诬告,但足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已经贬到南京的张鹤龄,因此被锁拿回北京,关入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诏狱。”
“在诏狱中,这位曾经的昌国公,锦衣玉食的国舅爷,最终‘瘐死’——也就是在狱中因饥寒、疾病或虐待而死。他死后,家产被查抄,嘉靖帝更是收回了张家通过特权获取的所有田宅,连当年永乐帝赐予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都被追夺。”
“至此,显赫一时的张氏外戚集团,被彻底连根拔起,烟消云散。”
张氏兄弟的悲惨结局,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说句不好听的,张太后这算不算是自作自受?”“事后诸葛亮”发言,“她明明知道自己的弟弟不是东西,还一味纵容,最后更是(至少是默认)支持立了嘉靖帝。她难道就没想过,一旦新帝站稳脚跟,会怎么对待她和她那俩惹是生非的弟弟?”
“也不能全怪张太后吧,”“历史课代表”试图客观,“当时立兴王(嘉靖帝)是杨廷和等内阁大臣综合考量后的决定,认为他年纪小,血缘近,好控制。谁能想到……他们这是给自己请回来一尊什么样的‘神’啊!”
“论权谋手段,整个大明十六帝,嘉靖帝可算是第一,第二、第三加一起都不用他一个人!”“帝王心术研究者”感叹道,“从‘大礼议’硬刚整个文官集团并获胜,到抬朱棣为成祖给自己铺路,再到不动声色地收拾掉张氏兄弟……这一系列操作,堪称权谋教科书。他把帝王平衡术和制衡之道玩到了极致。”
“张氏兄弟是罪有应得,这点没跑。但嘉靖帝借此彻底打压前朝外戚,巩固自身权力,这政治手腕,也确实够狠够厉害。”“熬夜看八卦”总结道。
朱迪钠看着弹幕,最后说道:“张鹤龄、张延龄兄弟的死亡,是外戚政治在明朝中后期走向衰微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既是二人自身跋扈、咎由自取的结果,也是嘉靖皇帝高超政治手腕和冷酷无情的体现。张太后的溺爱,最终没能护住兄弟的周全,反而可能加速了他们的灭亡。大明皇室的死亡名单上,又添了两位在权力斗争中黯然落幕的皇亲。”
天幕在张鹤龄病饿而死的阴暗诏狱和张延龄等待秋后问斩的囚笼画面中缓缓暗下。奉天殿前,朱元璋神色冷峻,他对外戚干政向来警惕,看到后世子孙如此手段,心中既有对嘉靖权谋的认可,也有一丝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