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巨型结构。
在白牧辰的总规划蓝图里是有巨行结构的,但不是戴森球和环世界那些夸张的神必玩意。
在她的分类中,这些都属于3级天体巨构。
而白牧辰计划建造的是2级卫星巨构。
白牧辰有很多身体,很多思维线程,主体在厄庇墨透斯那二十年做了很多事情,其中就包括给巨行结构整一个等级划分。
这套分级体系虽然粗糙,但也还算逻辑清晰。
在白牧辰的分类当中,能够“克服并利用行星引力井“是第一级巨构的核心。
p7行星上的“建木”轨道投射系统便是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诸如太空电梯、天钩之类的经典概念也属于这个范畴。
绝大部分1级巨构的主要任务帮助一个文明挣脱母星的引力束缚,搭建起便捷高效的行星系内物流网络。
当然也存在例外,比如说塔状都市、立体都市是用来居住的。
总的来说白牧辰的巨构等级只是对巨构规模的划分不考虑用途与技术等级。
不过在这个存在着虚动量嫁接环的奇葩宇宙,这类巨构的战略价值其实并没有那么巨大。
毕竟,区区星球引力井,在动辄三十倍的虚速度杠杆面前不值一提。
虚动量嫁接环:区区岩质行星的引力井,看我用三十倍虚速度倍增给你挣脱出去吔!
第二级巨构的核心则是“在无引力或微重力环境中进行的大尺度建造”。
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造天体,不受星球引力环境的制约,因此可以将规模建造到远超想象的程度。
正在远行号周围不断扩张的太空工业母港便属于此类。
除此之外,环绕整个星球的轨道环带、包裹恒星的戴森云,乃至她计划中的下一个大型工程——电感蜂巢,都属于这一级别。
至于第三级的天体巨构,其核心是“结构本身庞大到足以产生并媲美天体的引力”。
无论是“熔世界为一城,铸一城为世界”的行星都市,还是更为经典的环形世界与戴森球,都毫无疑问的属于天体巨构范畴。
甚至包括奥尔德森盘、什卡多夫推进器这类更加匪夷所思的造物。
而第四级,只是白牧辰随手划定的一个“垃圾桶”,用以收纳那些超出了前三级定义的“神必”的逆天宇宙奇观。
白牧辰的目光重新聚焦于眼前的工程规划图上。
电感蜂巢。
这并非什么高优先级的紧急项目,而是一项着眼于数十年之后,为整个工业母港提供额外能源的工程。
它的核心构想可以追溯到地球文明尚在的20世纪。
一个由意大利科学家朱塞佩·科伦坡与美国工程师马里奥·格罗西等人系统性地提出,名为“电动力缆”的天才构想。
他们通过计算证明,在地球磁场中部署长长的导电缆索可以产生电力,或者反过来通过向缆索供电来产生推力。
这一开创性的想法,直接启发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意大利航天局合作的“系留卫星系统”项目。
尽管后续的两次在轨实验都因为技术问题未能完全成功,但它们都明确地验证了在轨道上通过电动力缆发电的基本原理,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
而电感蜂巢便是白牧辰将这一理念的终极放大版本。
如果将波吕斐摩斯的重力方向定义为下,那电感蜂巢将是太空母港向着波吕斐摩斯延伸的庞大地基。
其主体是一个个由织光体常温超导纳米材料为核心,外覆保护壳的复合索缆单元,长度从数十到数百公里不等,固定在纵横交错的脚手架中。
理论上,一个标准的蜂巢单元,其发电功率就能稳定在吉瓦级别。
一旦形成规模,组成庞大的网络,其能够提供的能量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即便建成一个总功率达到1k太瓦的蜂巢网络,也需要超过六万亿年才能耗尽波吕斐摩斯的自转能。
不过1k太瓦可不是白牧辰的终极目标,反正在有生之年白牧辰都不可能榨干波吕斐摩斯这块电磁,自然是扩张到自己不需要为止咯。
是的,能量来源是波吕斐摩斯的自转动能。
在时间平移对称性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能量是无法凭空产生,电感蜂巢本质是在窃取波吕斐摩斯那庞大到不可思议的自转动能。
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导电内核在高速自转,带动着它产生的覆盖范围高达数百万公里的庞大磁场一同高速旋转。
整个磁层就像一条由磁感线和被捕获的等离子体构成的无形巨大“河流”。
这条“河”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动,其流动动能根源就是行星自身的自转动能。
电感蜂巢的超导索缆将被部署在这条“磁场河流”之中。
但它的轨道速度并不等于河流的速度,它是在相对于“河水”运动。
当索缆以相对速度切割磁场时,索缆中的电子会受到一个洛伦兹力的作用,被迫向索缆的一端移动。
这导致索缆两端产生电压,从而驱动电流在索缆中流动。
电能就此诞生。
但根据楞次定律,这股感应电流本身在行星的磁场中会受到一个反向的力,也就是磁阻力。
这个力会试图让索缆停下来,消除与“磁场河流”的速度差。
它就像一个持续作用的“电磁刹车”。
如果放任不管,索缆的轨道速度会越来越慢,最终坠入行星大气层。
因此每一个蜂巢单元的末端都必须配备推进器,持续工作产生一个推力来精确地抵消磁阻力,从而维持自身的轨道高度和速度。
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力通过磁阻力这个媒介,等于施加了一个反向的力在行星的磁场上。
行星的磁场又与其导电内核“刚性连接”。
因此这个微小但持续不断的“刹车力”最终施加在了行星本身之上,使其自转速度被极其微弱地降低了。
以上就是电感蜂巢的发电原理。
听起来很复杂,但这就是科幻的魅力!
不是只有结果的俺寻思,而是有一套背后的逻辑,而这个逻辑又是建立在已有物理理论的基础上面。
环环相扣。
科幻科幻,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科学上面的幻想。
如果少了这些科的部分,那剩下的幻就和玄幻、魔幻没有太大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