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队伍在临时营地休整,等待键盘分析能量乱流的间隙,一件足以载入“万象杂货铺”史册的“大事件”,在当事人(特指周宁和余辉)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发生并迅速发酵。始作俑者,正是团队里最擅长信息收集、也最热爱八卦的夜莺。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夜莺有个不为人知的习惯:她不仅负责外部情报,也默默记录着团队内部的“珍贵”资料。尤其是周宁和余辉之间那些经典互怼场面,从对话内容、语气神态到肢体动作,她都用加密文档详细记录,美其名曰“团队文化遗产”和“未来黑历史素材库”。
起初这只是个人爱好。但随着记录增多,尤其是在键盘发明了“互怼模拟器”后,夜莺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这些素材稍作加工(主要是隐去敏感信息和真实身份),以虚构小说的形式发布出去。她利用自己出色的信息网络,联系了一个专出怪谈奇闻的地下出版社,化名“暗巷观察家”,将整理好的书稿《双星互耀:队长互怼实录(第一卷)》投了出去。
出版社编辑一看,惊为天人!这鲜活的人物对话、这奇妙的团队氛围、这融惊悚冒险与爆笑日常于一体的独特风格,简直是都市传说类作品的清流!于是,书籍以惊人的速度排版、印刷、上架,主要在小众的都市传说爱好者、奇闻异事读者群中流通。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本看似无聊的书,因其无比真实的对话感和强烈的角色魅力,竟引发了读者狂热追捧,口碑迅速发酵,一举冲上了该类别书籍的畅销榜榜首!甚至破圈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人们纷纷猜测书中“刀哥”与“影先生”的原型是谁,“万象杂货铺”是否真实存在。
临时营地里,夜莺正偷偷用便携设备查看版税收入和读者评论,嘴角咧到了耳根。
键盘第一个发现端倪,他黑进了销售数据库(纯粹是职业习惯),目瞪口呆地拿着数据找到夜莺:“夜莺姐!你……你搞出了个畅销书?!《队长互怼实录》?!这署名‘暗巷观察家’是你吧?!”
夜莺吓了一跳,赶紧捂住键盘的嘴,做贼心虚地看了看不远处正在检查武器的周宁和余辉,小声道:“嘘!小点声!我就赚点外快,顺便弘扬一下我们团队文化嘛……”
消息很快在小队内部传开(除了两位男主角)。青囊哭笑不得,磐石好奇地想买一本,千面则表示可以负责签名售书时的安保(并趁机推销自己的伪装服务),博士则对书中可能涉及的“非正常人类行为学案例”产生了学术兴趣。小呜似乎通过意识链接感知到了什么,歪着头看看夜莺,又看看周宁和余辉,发出意义不明的咕噜声。
纸终究包不住火。某天,负责外出补充补给的老王(据点附近相熟的便利店老板,略知小队不寻常),神秘兮兮地塞给周宁一本包装精美的书:“周小哥,这书现在可火了!里面那俩主角,啧,跟你和余小哥真像!你看这对话,‘莽夫’、‘牙签’,哈哈!”
周宁莫名其妙地接过书,封面是抽象的双子星图案,书名《双星互耀:队长互怼实录》。他随手翻开一页,正好是模拟器中出现过的“厨房洗碗”桥段,连AI都没还原出来的、他自己当时摔门而出的细节都记录在案!
周宁的脸色瞬间变得五彩斑斓。
他拿着书,杀气腾腾地冲回营地,直接甩到正在整理情报的余辉面前:“余辉!你看看!这是不是你干的?!居然出书丑化我!”
余辉拿起书,快速浏览了几页,眉头越皱越紧。他抬头,目光如刀般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试图缩进阴影里的夜莺身上。他的语气冷得能结冰:“文笔流畅,观察细致。但未经允许,泄露团队内部信息。夜莺,解释。”
夜莺眼看瞒不住,干脆破罐子破摔,跳出来,举起双手:“队长们息怒!我这可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们看,读者都说你们可爱!人气可高了!版税我们可以分成啊!”
“分你个鬼!”周宁气得跳脚,“我‘刀哥’的形象是威武霸气!这书里把我写成什么了?逗逼吗?”
余辉冷冷补充:“我的形象也并未得到正确塑造。过于强调冷嘲热讽,忽略了战略价值。”
键盘在一旁弱弱举手:“那个……从市场营销角度说,这种人设反差萌才是卖点……”
周宁&余辉同时怒吼:“闭嘴!”
这时,小呜突然跳到书上,用爪子拍了拍封面,然后对着周宁和余辉发出一连串急促的意念:(翻译:书里说,你俩因为这本书吵架的样子,跟书里写的一模一样。这算不算……闭环认证了?)
营地瞬间安静下来。周宁和余辉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无语和一丝……被戳破的尴尬。
最终,这场风波以夜莺上交首批版税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充公(作为据点维修和装备升级基金),并承诺后续版本需经两位当事人“审核”(虽然大概率通不过)而告一段落。但《队长互怼实录》已经无法收回,继续在民间悄悄流传,进一步巩固了“刀哥”与“影先生”的传奇形象,也为“万象杂货铺”增添了一抹意想不到的流行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