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里的靶场像块冻硬的铁板,积雪被踩成冰壳子,泛着冷森森的蓝光。
张卫国单膝跪在射击位上,五六半的枪托抵着肩窝,呼出的白气在眉睫上结了层细霜。
“老张,再加二十米!”
李团长的大嗓门在身后炸响,震得松枝上的积雪簌簌直落。
远处的小战士吭哧吭哧拖着靶牌往后挪,绿棉袄在雪地里活像个滚动的冬瓜。
张卫国眯起眼,缺口准星间那抹红色已经小得像针尖——足足四百米,早超出五六半的有效射程。
“能行?”
李团长递来望远镜,皮手套上还沾着枪油。
张卫国没接,只是用拇指舔了舔食指,举到空中停顿两秒。
北风卷着雪粒子从他指缝穿过,他腮帮子一紧,突然将枪口抬高四十五度。
“砰!”
枪声震落松枝积雪,弹壳叮当砸在冰面上。
远处靶牌纹丝不动,报靶员的小红旗迟迟不举。
“脱靶喽!”
有个小战士没憋住笑。
张卫国不慌不忙推上第二发子弹,枪口又抬高一寸。
这次枪响的瞬间,远处突然传来“铛”的一声脆响——子弹竟然精准命中悬挂靶牌的钢索!
“神了!”李团长夺过望远镜的手直发抖,“这他娘是流弹?”
张卫国搓了搓冻僵的手指:“风往东南偏,头一发试弹道。”
他指向三百米外的废装甲车,“能打那个观察窗不?”
李团长还没回过神,张卫国已经扣动扳机。
子弹穿透三层钢板缝隙,在装甲车内壁撞出火星,最终嵌在靶牌红心上——那是他早上亲手画的弹孔记号。
全场死寂。
王铁柱手中的莫辛纳甘狙击枪“咣当”掉在雪地里,这个上届全军比武的冠军,此刻脸色比靶场的雪还白。
他攥紧拳头,眼神里满满的都是不甘心和不服气。
自己参军十年,在枪法方面一直都是无人匹敌。
他一直将那位名叫“张大兵”的老一辈子神枪手奉为自己心中的神,努力的追赶着他的步伐。
王铁柱自认为,除了张大兵,应该没有谁的枪法能够超越自己!
可是今天这个陌生人,让他感觉到了一丝危机感。
以及对自己地位的挑战!
李团长的大头皮鞋碾过弹壳堆,踩得冰碴子嘎吱响。
“王铁柱!”
被点名的狙击手浑身一激灵,条件反射地立正。
李团长薅着他领子拽到张卫国跟前:“跟这位老乡比划比划!”
风雪突然大了,能见度不足五十米。
王铁柱咬牙拾起狙击枪,枪管上结的冰溜子被他硬生生掰断。
“比...比什么?”
“蒙眼打移动靶!”
“怕?!怕就不是咱们军区的神枪手!”
“嘿嘿嘿,不怕就好!来!给他们搞上家伙事儿!”
李团长一挥手,两个战士立刻推出带滑轨的木靶,在风雪中左右摇摆像醉汉。
张卫国解下棉帽系带蒙住眼,指尖在枪身上轻轻摩挲。
这把五六半跟了他七年,胡桃木枪托上的每道纹路都比掌纹还熟。
当二十米外靶轮滑动的咯吱声传来时,他枪口随声而动,根本不用眼睛。
“砰!”
第一发子弹穿透飘舞的雪幕,正中靶心。
五发打完,张卫国的靶纸红心处挤满弹孔,像朵怒放的红梅。
王铁柱的靶上却只有三个分散的窟窿,最偏的甚至擦到边缘。
“服吗?”
李团长踹了脚雪堆。
王铁柱突然扑上来抓住张卫国的手,那双手虎口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变形——这是常年拉硬弓留下的印记。
“哥!教我打枪!”
这个一米八五的汉子声音发颤,“我用三箱子弹换!”
.........
团长办公室的铸铁暖气片烧得发红,搪瓷缸里的高沫茶叶沉在缸底。
李团长拉开抽屉,取出盖着红章的《特招入伍申请表》,钢笔尖在“家属随军待遇”栏重重画了个圈。
“正连级待遇,每月再加十五块营养费。”
张卫国盯着自己开裂的指甲缝,喉结滚动了下。
窗玻璃映出他晒伤的脸,还有李团长背后墙上那幅《北疆防御图》——蜿蜒的国境线像道疤,烙在他心尖上。
“家里......”他嗓子发干。
“知道!你媳妇要生了是吧?”
李团长拍出张黑白照片,上面是排红砖瓦房。
“军区幼儿园就在家属院东头,看病有卫生所。”
张卫国摸向胸口,隔着棉袄能摸到个硬块——徐若琴缝的平安符,里头裹着山神庙的香灰。
昨晚她挺着肚子熬到半夜,就为把符边角的针脚收得密实些。
“李团长,等娃落了地......我叫您来喝酒!”
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点。
李团长突然扯开领口,露出锁骨处狰狞的弹疤:“老子当年打锦州,通信员肠子流出来还往前爬!”
他拳头砸在申请表上,“你这身本事不报效国家,对得起你爷当年那杆子神枪吗?”
窗外传来战士们的口号声,震得玻璃嗡嗡响。
张卫国摸出平安符,红布边角已经磨得起毛。
“听人说,俺爹走那年,娘大着肚子追军车摔流产了。”他把符按在胸口,“这回...俺得守着。
炉火噼啪爆了个火星。
李团长把申请表揉成团扔进纸篓,转而抽出一张《特聘教官合约》。
“每周来三天,指导射击训练。”
说完,钢笔在月薪栏顿了顿,“按正连级发,粮票布票另算。”
张卫国攥着平安符的手松开了。
合约最下方盖着师部钢印,津贴数额足够买三十斤猪肉,是猎户收入的五倍。
“子弹管够。”
李团长又摸出个油纸包,“每月特批二十发教练弹,带回去练。”
张卫国眼眶发热。
“立正!“李团长突然喝道。
张卫国条件反射地挺直腰板,动作不够标准,但像他打的子弹一样利落。
李团长把合约拍在他胸前:“下月全军比武,带不出三个神枪手,老子把你绑在靶子上当活靶!”
雪后初晴,张卫国家的小院被踩得泥泞不堪。
战士们闹哄哄挤在张卫国家的小院里,带来的东西堆满了堂屋门槛。
冻得梆硬的半扇猪肉挂在房檐铁钩上往下滴着血水冰碴子,印着“军用”俩字的崭新绿棉被摞得像小山,整箱的午餐肉罐头码在墙根儿,黄澄澄的铁皮在冬日惨淡的日头下反着冷光。
那台簇新的牡丹牌收音机,被王铁柱小心翼翼地搁在堂屋那张刷了红漆的方桌上,绿漆的木头桌面映着它黑亮的塑料壳子,显得格格不入又透着股金贵气儿。
“嫂子,您快坐快坐!”
王铁柱搓着冻得通红的大手,咧嘴笑着,露出一口被关东烟熏得发黄的牙,
“这点儿心意,您可千万别推辞!张哥教咱们打枪,那是真本事!咱们兄弟伙儿凑的,团长那头也……嘿嘿,也特批了点!”
他含糊地带过团长,生怕给张卫国惹麻烦。
徐若琴挺着浑圆的肚子,手足无措地站在堂屋门口,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碎花薄棉袄被风一吹,勾勒出沉重的腰身。
她看着满院子绿军装和堆成小山的“厚礼”,心里头又暖又慌,手指头下意识地在旧围裙上蹭了又蹭。
“这…这可咋使得啊同志们?太破费了!快拿回去,快拿回去!”
她声音温软,带着屯里人特有的朴实劲儿,“俺家卫国就是瞎比划两下,哪当得起这个?”
“嫂子,您这话说的!”旁边一个精瘦的小战士王刚,捧着那个用子弹壳粘的坦克模型,挤到前面,脸蛋冻得通红,眼睛亮晶晶的。
“张哥那枪法,神了!四百米外打钢索,一枪一个准儿!俺们连长都说,这搁部队里也是尖子里的尖子!这点东西算啥?您不收,俺们心里过意不去!”
他把那沉甸甸、刻着歪歪扭扭“神枪无敌”的模型往徐若琴手里塞。
徐若琴没法儿,只好接过来,入手冰凉沉重,子弹壳的铜锈味混着枪油味钻进鼻子。
林涵躲在柴火垛后头,探出半个脑袋,好奇地瞅着这群热闹的兵。
战士们嘻嘻哈哈,见徐若琴和林涵收了东西,心里都舒坦了,气氛更热乎了。有人开始打量这小院。
院子不大,青砖铺地,扫得干干净净。
墙角那棵光秃秃的老槐树,枝桠遒劲地刺向灰蒙蒙的天空。
三间正房,红砖墙,红瓦顶,看着比旁边那些灰扑扑的家属房气派不少。
窗户是那种老式的双层木框玻璃窗,擦得锃亮。
“哎,张哥,你这院儿位置可真不赖!”
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战士,踮脚往院墙外头瞅,“挨着锅炉房近,冬天暖和吧?俺们那排房,离得远,后半夜暖气片都拔凉!”
张卫国正帮着把一箱罐头往墙角码,闻言笑了笑:“嗯,是挺暖和。”
他心思还在刚才靶场的事儿上,琢磨着李团长那《特聘教官合约》里的条款。
“嘿!这房子看着就结实!”
王铁柱也打量起来,他走到堂屋门口,手指头在刷着绿漆、油光水亮的门框上敲了敲,发出“梆梆”的实心闷响,
“瞧瞧这木头,正经红松!这砖缝儿勾得多密实!比俺们营房那干打垒强到姥姥家去了!”
他一边说一边往里走,想看看屋里的格局。
刚迈进堂屋门槛,王铁柱的脚步猛地顿住了,脸上的笑容也凝固了。
他那双因为常年瞄靶而格外锐利的眼睛,像被磁石吸住一样,死死地钉在了堂屋正对着门的那面墙上。
墙上没挂年画,也没贴领袖像。
挂着的是一张用玻璃镜框精心装裱起来的、放大了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一个穿着笔挺的、带着大翻领和肩章的将校呢大衣的军人,正站在一辆缴获的、炮管粗得吓人的坦克前。
军人身姿挺拔如松,眼神锐利如鹰,眉宇间那股子不怒自威的杀伐气,隔着相纸都扑面而来!
他肩章上的将星,在黑白照片里也显得格外醒目!
照片下方,一行遒劲有力的毛笔字:“赠战友张大兵同志留念,一九四八年冬,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