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2日,《归途》后期制作进入收尾阶段,宣传组正筹备发布首支预告片。高浪刚在剪辑室敲定预告片的最后一版镜头,林薇就踩着高跟鞋冲进来,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亮着,脸色比上次华谊发通稿时还要难看。
“高总,出事了!华谊这次来真的——半小时前,十几个营销号同时发了‘《归途》历史失真’的通稿,还附了所谓的‘证据图’,现在#归途历史错误#已经冲到热搜第七了!”
高浪接过平板,快速滑动屏幕。排在热搜前列的词条下,营销号“影视圈内幕君”的帖子被转了上万次,内容里贴了三张对比图:第一张是《归途》片场的道具驴车,被标注“1949年西北沙漠商队用的是骆驼车,驴车多见于华北平原,属于明显地理错误”;第二张是杨蜜饰演的苏晓穿着的列宁装,配文“1949年归国女学者多穿旗袍或西式连衣裙,列宁装是1950年代干部制服,提前出现属于时代错位”;第三张更离谱,截取了剧本里“苏晓用钢笔记录实验数据”的片段,声称“1949年国内钢笔稀缺,学者多用水笔,用钢笔是刻意美化”。
帖子最后还煽风点火:“打着‘致敬历史’旗号,却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顾,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到底是纪念先烈还是消费情怀?”下面跟着几百条跟风评论,有华谊买的水军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还有不明真相的网友质疑“原来之前的幕后花絮都是作秀”。
“这些‘证据’全是断章取义!”剪辑师老陈凑过来看了一眼,气得拍桌子,“驴车的事,李教授特意查过1949年的《西北交通志》,当时部分商队为了节省骆驼饲料,确实会用驴车短途运输;列宁装那图,明显是剧组试装时的旧照,正式拍摄用的衣服都是按林岚先生的遗物复刻的;钢笔更是无稽之谈,王仲明老先生亲口说过,他当年就是用钢笔写的实验记录!”
高浪的手指在平板边缘捏得发白,却没立刻发火。他很清楚,华谊选在这个时间点发难,就是算准了《归途》即将定档,想通过“历史失真”的黑料彻底毁掉电影的口碑——毕竟主旋律电影最忌讳“不尊重历史”,一旦被扣上这个帽子,不仅观众会抵制,甚至可能影响过审。
“林薇,立刻联系公关组,先把热搜压下去,别让节奏扩散太快。”高浪冷静地吩咐,“另外,让宣传组把之前李教授整理的《历史考证报告》找出来,重点标注驴车、服装、钢笔对应的历史依据,每一条都要附原始资料照片。”
林薇刚要转身,手机又响了,接起后脸色更沉:“高总,华谊还联系了几家纸质媒体,《影视周报》的记者刚才打电话,说收到‘内部消息’,要写一篇《〈归途〉历史错误全解析》的深度报道,明天见报。”
“看来他们是早有准备。”高浪揉了揉眉心,“你去应付记者,就说我们会召开线上说明会,用实证回应所有质疑,现在不接受采访。老陈,你把预告片里涉及驴车、服装的镜头剪出来,单独做一个片段,后面配上历史资料对比图。”
等两人分头行动,高浪拨通了李教授的电话。电话那头,李教授刚看到热搜,气得声音都在抖:“这些人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我现在就去社科院的资料室,把1949年的《西北交通志》和林岚先生的遗物照片找出来,还有王仲明老先生的采访录像,都可以作为证据!”
“麻烦您了,李教授。”高浪的语气缓和下来,“说明会定在下午三点,需要您亲自出面做历史解读,您看方便吗?”
“必须方便!”李教授斩钉截铁,“我不能让这些年轻人的心血被抹黑,更不能让当年那些归国学者的故事被污蔑!”
挂了电话,高浪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匆匆而过的行人,心里忽然想起半个月前在沙漠片场,杨蜜中暑后还坚持拍摄的样子。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杨蜜的电话,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蜜蜜,网上的消息别太在意,都是华谊的小动作,我们很快就能澄清。”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杨蜜带着鼻音却很坚定的声音:“高总,我看到热搜了。那些人说我穿的衣服不符合历史,可我记得林岚先生的照片里,就是穿类似的列宁装……我没事,您专心处理事情,下午的说明会要是需要我出面,我随时可以过来。”
“不用,你安心准备定档后的路演就行。”高浪轻声说,“这些事交给我们,不会影响电影的。”
挂了电话,高浪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他打开电脑,翻出华谊的《归国者》剧组之前发布的物料——果然,里面有好几处明显的历史错误:演员佩戴的“1949年纪念章”其实是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的样式,剧组声称“复刻1949年上海码头”的场景里,出现了1950年代才有的解放牌卡车。
“既然他们想玩‘历史考证’,那就陪他们玩到底。”高浪冷笑一声,把这些错误截图保存下来,发给公关组组长:“整理成《〈归国者〉历史错误对比表》,如果华谊继续纠缠,就把这个放出去,让大家看看谁才是真正的‘不尊重历史’。”
下午两点半,浪潮传媒的线上说明会直播间里,已经聚集了十几万观众,一半是来看热闹的网友,一半是媒体记者。高浪坐在主位,身边是李教授,还有拿着历史资料的老周和负责服装的张姐。三点一到,高浪直接切入主题:“今天召开说明会,是为了回应网上关于《归途》‘历史失真’的质疑。我们不玩文字游戏,只摆证据,每一条回应都附原始历史资料,欢迎大家监督。”
首先回应驴车争议。老周拿出扫描版的1949年《西北交通志》,翻到第37页,指着其中一段文字:“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明确记载‘1949年夏,西北商队短途运输多采用驴车,以降低骆驼饲料成本’,我们拍摄用的驴车,就是按书中插图复刻的。”他还展示了道具组在甘肃档案馆找到的1949年商队照片,照片里确实有驴车和骆驼车并存的场景。
接着是服装争议。张姐把林岚先生的遗物照片投到大屏幕上——黑白照片里,年轻的林岚穿着灰色列宁装,胸前别着校徽,和杨蜜在正式拍摄中的造型一模一样。“这张照片是林岚先生1948年在美国留学时拍的,她回国时特意把这件衣服带了回来。”张姐解释,“所谓‘列宁装是1950年代干部服’的说法不准确,其实1940年代后期,部分进步学生就已经开始穿类似款式的服装。”
最后是钢笔争议。李教授播放了一段王仲明老先生的采访录像,92岁的老人拿着一支旧钢笔,笑着说:“这是我1947年在美国买的派克钢笔,回国时特意藏在行李箱夹层里,用来记录实验数据。那时候确实有学者用水笔,但不能说钢笔稀缺就等于没人用,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三条质疑被逐一驳斥,直播间里的风向开始转变。之前刷“抵制”的水军被网友追着问“脸疼吗”,还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营销号发的“列宁装照片”背景里有2007年的矿泉水瓶,明显是剧组试装时的废片。
就在说明会接近尾声时,《影视周报》的记者突然提问:“高总,华谊方面称,《归途》的历史顾问团队只有李教授一人,专业性存疑,您怎么回应?”
高浪早有准备,点开一份文件:“这是我们的历史顾问名单,除了李教授,还有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三位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的两位历史道具专家,以及两位归国学者后代。至于华谊的《归国者》……”他顿了顿,把之前整理的《〈归国者〉历史错误对比表》投到大屏幕上,“我们无意攻击同行,但如果有人拿着‘历史’当武器,那首先得保证自己的武器是干净的。”
对比表一放出,直播间瞬间炸了。网友们纷纷去华谊的官方账号下留言,要求《归国者》解释纪念章和卡车的错误,之前的#归途历史错误#热搜被#华谊历史盲#反超,甚至有历史博主自发做了“《归途》vs《归国者》历史细节对比视频”,彻底扭转了舆论风向。
说明会结束后,林薇拿着最新的舆情报告走进来,脸上终于有了笑容:“高总,大部分营销号已经删除了抹黑帖子,《影视周报》刚才发声明说不会刊登那篇报道,华谊的官方账号评论区被网友刷屏,现在已经关评了。”
高浪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口气。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桌上的《历史考证报告》上,封面上李教授的签名还带着墨香。他忽然想起拍摄沙漠戏份时,杨蜜说的那句话——“我们演的不是角色,是他们的青春和热血”。
“通知宣传组,把说明会的录像剪成短视频,重点突出李教授和王老先生的片段,加上#真正的致敬是尊重每一个细节#的话题,推到各大平台。”高浪站起身,“另外,定档日期就定在9月30日,国庆档上映——我们要用票房证明,尊重历史的电影,一定会被观众认可。”
林薇点头应下,转身离开。高浪拿起手机,给杨蜜发了条消息:“风波已过,安心准备路演,你的苏晓,不会被抹黑。”
很快收到回复,是一个加油的表情,后面跟着一句话:“我相信你,也相信林岚先生的故事。”
高浪看着消息,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场和华谊的较量还没结束,但这一次,他更加确定——只要守住“尊重历史”的底线,只要用心讲好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故事,就没有什么能打垮《归途》,打垮浪潮传媒。
当晚,浪潮传媒的官方账号发布了《归途》的定档海报,海报上,杨蜜饰演的苏晓背着帆布包,站在沙漠中望向远方,背景是1949年的天安门城楼。配文只有一句话:“用细节还原历史,用真心致敬归途。9月30日,影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