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的声音,平静而又充满了穿透力,回荡在寂静的A厅之内。
“徐涛。”
“请调出,‘证据一号:天眼’。”
“天眼”?
这是什么?
台下,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鲍尔教授在内,没人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科幻电影里的武器代号,而不是一个学术报告中应该出现的名词。
控制台后,徐涛的嘴角,勾起一抹猎人般的弧度。他的手指,在那个被他标记为“证据一号”的快捷键上,重重地,敲了下去!
下一秒,异变陡生!
讲台上,林浩身后那面巨大的LEd屏幕,瞬间黑了下去。
紧接着,一阵嘹亮、高亢,如同鹰击长空般的音效,轰然响起!
屏幕,再次亮起。
出现的,不再是任何图表或照片,而是一段极其高清、运镜流畅、充满了国家级宣传片质感的航拍视频!
视频的开端,是一片广袤的、绿意盎然的土地。镜头以极快的速度,从高空向地面俯冲。一座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的、巨大无比的白色环形建筑,如同一个降临在地球上的“星际之门”,占据了整个画面!
在这座建筑的正上方,一行由中英双语组成的、充满了官方权威气息的巨大金色字体,缓缓浮现: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 SSRF)
——国之重器,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
“轰!”
这个画面出现的瞬间,整个会场,如同被投入了一颗真正的炸弹!
台下,所有懂行的学者,尤其是那些从事结构表征和原位实验的专家,都下意识地,猛地从座位上坐直了身体!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亚洲第一、世界顶级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耗资数十亿、集结了中国最顶尖智慧和工程能力才建造完成的、真正的“国之重器”!那里的每一束光,都比太阳亮一万亿倍!那里的每一个实验机时,都珍贵到需要提前一年申请、经过最严格的评审才能获得!
而林浩他们……竟然在那里,做过实验?!
这……这怎么可能?!
前排,鲍尔教授脸上的傲慢,第一次,出现了一丝裂痕。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个他再也熟悉不过的环形建筑,心中涌起一股极其不祥的预感。
角落里,赵立新的笑容,也彻底僵在了脸上。他明明记得上次陈默他们在那里做实验是失败了的!
屏幕上的视频,还在继续。
画面一转,进入了实验站的内部。镜头聚焦在一台结构极其复杂的、布满了各种管线和探测器的实验设备上。
紧接着,一段真实的、由探测器记录下来的高能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hExRd)的原始视频,开始播放。
屏幕的左侧,是一个动态的二维衍射环。右侧,则是对应的、实时变化的一维衍射曲线。
视频中,一块样品正在受到高速冲击。
在冲击开始的瞬间,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那条代表着非晶态结构的、平滑而弥散的曲线,其顶部,突然冒出了一个极其尖锐、极其清晰的、代表着“纳米晶体”形成的……衍射峰!
这个衍射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整个演化过程,都被同步辐射那双无所不能的“天眼”,以皮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完整地、清晰地、无可辩驳地,记录了下来!
这,不再是任何可能被质疑的、电镜下的“伪影”!
这,是来自结构表征领域“最高法院”——同步辐射光源的、最直接、最原始、最不容置疑的……终审判决!
视频的最后,画面切换。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学者,出现在了屏幕上。他的胸前,别着一枚印有SSRF官方Logo的胸牌。
屏幕下方,打出了一行字幕:
李向东,上海同步辐射光源bL13w1实验站,首席科学家。
视频中,李向东主任面对镜头,用一口流利而标准的英文,平静地陈述道:
“我谨代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在此证明:江北大学陈默教授团队,在本实验站成功地、多次地,完成了其新型非晶合金的动态冲击原位衍射实验。其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并经过了我们双方的交叉验证。他们所观测到的‘动态纳米晶化’现象,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的科学发现。”
当李向东主任最后一个单词落下,视频结束,屏幕再次变黑。
整个A厅,陷入了一片死寂。
一种被铁证如山的、无可辩驳的证据,彻底碾压过后,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死寂。
鲍尔教授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他的脸色,已经由刚才的傲慢,变成了灰白。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同步辐射……
首席科学家亲自出镜作证……
他所有的、关于“实验伪影”的质疑,在这份由“国家队”亲自下场背书的铁证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可笑,如同一个幼稚的笑话。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林浩的声音,再次响起。他的语气,依旧平静,但此刻,却带上了一种不容置疑的、王者般的威严。
“同步辐射,解决了‘是不是伪影’的问题。但我们知道,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解决,我们自己的电镜原位实验,其数据是否同样可靠的问题。”
他再次转身,对着控制台。
“徐涛,请展示,‘证据一号:阿基米德’。”
这个充满了古希腊哲人意味的代号,让刚刚才缓过一口气的众人,心又一次提了起来。
屏幕,再次亮起。
这一次,出现的,不再是任何视频。而是一套充满了极致工业美学和精密工程设计的……三维动态设计图!
那是一套极其复杂的、专门用于透射电镜的原位冲击-拉伸耦合系统。
“为了彻底排除,在电子显微镜中,由样品振动、电磁干扰、热漂移等因素可能引入的一切伪影,”林浩的声音,如同一个最顶级的精密仪器推销员,在展示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杰作,“我们团队,自主设计、并与国内顶尖的精密制造企业合作,开发了这套,我们命名为‘阿基米德’的原位实验平台。”
屏幕上,设计图开始逐层分解,将其内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堪称变态的细节,一一展现给所有人看!
“它的核心,是一套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双向对冲式高速加载系统,能够在毫秒内,对微米级的样品,施加高达10吉帕的应力。”
“它的样品台,采用了液氦冷却的、超高真空悬浮设计,从根源上,杜绝了热漂移和机械振动。”
“它的信号屏蔽系统,由三层坡莫合金和一层超导屏蔽层构成,足以隔绝地球磁场一百倍以上的电磁干扰。”
“它的每一颗螺丝,都由钛合金定制。它的每一条线路,都经过了独立的屏蔽处理。它的总设计图纸,超过三千张。它的加工精度,达到了亚纳米级别。”
林浩每说一句,屏幕上,就同步展示出对应的、令人头皮发麻的设计细节、加工日志、以及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的、数百项抗干扰测试的性能报告!
最后,当整个“阿基米德”系统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上缓缓旋转,其精密的、如同艺术品般的机械结构,与背后那一行行无可辩驳的、堪称恐怖的性能参数,同时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时……
全场,彻底失控了!
“我的天哪!这是样品台?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双向对冲加载……超导屏蔽……这个设计思路,至少领先了现在市面上的所有商用产品十年!”
“这群人简直就是一群为了追求极致精度,不惜一切代价的疯子!”
“难怪……难怪他们的数据那么干净!在这样的设备上,如果还拿不到完美的数据,那才是怪事!”
掌声!
雷鸣般的、山呼海啸般的、再也无法被压抑的掌声,轰然炸响!
这一次,鼓掌的,不仅仅是那些普通的学者。
前排,一直对林浩团队抱有审视态度的、来自法国的计算专家阿兰·博格,也情不自禁地、用力地鼓起了掌。他看懂了这套系统的价值,那里面所蕴含的工程智慧,让他发自内心地感到敬佩。
而那位刚刚还气势逼人的鲍尔教授,此刻,则彻底瘫软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他的脸色,已经由灰白,变成了死一样的惨白。
他看着屏幕上那件堪称“工程奇迹”的设备,再回想起自己刚才那番关于“设备简陋”、“实验伪影”的质疑……
一股巨大的、无地自容的羞耻感,瞬间将他淹没。
他感觉,自己不像一个严谨的德国教授,更像一个在泰山面前,炫耀自己家后院小土坡的、不自量力的……小丑。
他甚至,已经不敢再抬头,去看讲台上那个年轻人的眼睛。
林浩,在潮水般的掌声中,静静地站着。
他知道,第一记“上帝之锤”,已经精准地,命中了目标。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将目光,缓缓地,移向了前排的另一位“猎物”——那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大卫·米勒教授。
他知道,第二声“炮响”,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