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小乔再次出现在许昊办公室,脸上带着汇报进展的专注。
“昊哥,徐峥老师那边回复了!”
小乔的语气带着一丝兴奋,
“他的经纪人说,徐峥老师看了项目书和角色描述后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尽快和您当面聊一聊!”
许昊并不意外,只是淡淡一笑:
“约时间吧,我随时可以。”
“张译老师那边也给出了积极回应,表示很喜欢曹斌这个角色的复杂性,档期正在协调中。”
“很好。”
许昊点头,
“王传君和康导那边呢?”
“王传君先生已经正式接受了试戏邀请!”
小乔翻看记录,
“他的经纪人反馈说,王传君收到片段剧本后非常激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琢磨了好几天,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准备试镜。”
“哦?”
许昊来了兴趣,
“告诉他,试镜时间地点确定后第一时间通知我,我要亲自去现场看。”
“明白!”
小乔记下,然后语气稍微谨慎了些,
“至于康洪雷导演……邀请函已经通过正式渠道送达了。目前还没有直接回复,但据侧面了解,康导的团队正在非常认真地研究我们的项目和……您的意向。”
许昊明白,像康洪雷这样级别的导演,不会轻易答应给一个年轻导演做执行导演,哪怕这个年轻导演是许昊。
他在评估,在权衡。
“保持尊重,耐心等待。必要时,我可以亲自登门拜访。”
许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好的。”
小乔继续汇报,
“另外,大规模选角的通知已经发出,收到了海量的简历和试镜视频,选角团队正在第一轮筛选中。您要不要……”
“你们先筛,把认为有潜力的名单和视频整理好,第二轮我再看。”许昊打断了小乔。
“是。”
办公室内暂时陷入了安静。
小乔看着低头审阅预算的许昊,忍不住轻声问了一句:
“昊哥,您为什么对王传君这么有信心?他之前确实……没什么类似的作品。”
许昊抬起头,看着窗外,仿佛在回忆什么:
“我看人,不看他的过去,看他眼里的‘火’。王传君心里有团火,被偶像演员的身份压着,他需要一个出口。《药神》就是他的出口。我相信,一个渴望燃烧的演员,一旦抓住机会,爆发的能量是惊人的。”
小乔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她记住了许昊的话,也记住了“眼里的火”这个标准。
过了才一天,关于康洪雷导演的消息就传来了。
小乔几乎是跑着进了许昊的办公室,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喜悦:
“昊哥!康导……康导答应了!他刚亲自打来电话,说想和您见面详谈!”
许昊眼中终于闪过一丝如释重负和真正的笑意。
他知道,他为自己,也为《我不是药神》,请来了一位最坚实的后盾。
“约时间,地点定在……清韵茶馆吧。”
许昊说道,那里安静,适合谈艺术,也适合谈理想。
“对了,关于审批这块,沟通的怎么样了?”
“找了很多关系,都怕担责任,不过文化部的一位领导答应帮忙,他说他看好我们昊天!”
“还是张老哥给力……!”
当许昊在清韵茶馆那间熟悉的雅间里,与康洪雷导演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我不是药神》这个项目,才算真正拥有了撬动时代的杠杆。
随后,许昊把大部分的工作都交给康导,让他筹备剧组,并找拍摄场地,还原2002年到2004年的场景!
他则是专门研究分镜头以及确定下来人员的生活体验中。
《我不是药神》的项目信息,如同一声惊雷,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上炸响。
消息最初是从一个匿名的影视行业论坛流出的。
一个标题为《昊天影视下一部S+项目疑似聚焦“天价药”和“印度仿制药”?!》的帖子,详细描述了项目的核心情节、角色设定(甚至提到了“程勇”、“吕受益”等角色名),以及许昊将亲自执导,并已锁定徐峥、张译等主演的信息。
帖子迅速被搬运至微博、天涯、贴吧等各大平台,瞬间引爆舆论。
与《人在囧途》几乎一边倒的期待不同,《我不是药神》的主题触及了当时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之一——“看病贵、吃药难”。
舆论场迅速撕裂,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普通民众与患者群体:
“终于有导演敢拍这个题材了!希望电影能为我们发声!”
“许昊好样的,这才是电影人该有的社会责任感!”
“期待徐峥,他演小人物绝对靠谱!”
部分媒体与知识分子:
《现实主义力作前瞻:许昊的勇气与担当》
《电影不应只有风花雪月,更应关照现实疾苦》
这些评论赞扬许昊敢于触碰敏感社会议题的勇气,认为这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
不少导演和编剧私下表示佩服,认为许昊“走了他们想走而不敢走的路”。
“抹黑论”:
部分保守声音质疑:
“为什么要曝光我们自己的‘伤疤’?这会不会被国外势力利用,来抹黑中国的医疗体系和社会形象?”
“煽动论”:
一些网络大V和评论员指责电影“煽动公众情绪”、“激化医患矛盾”、“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只会添乱”。
行业内的嫉妒与冷嘲热讽:
一些竞争对手趁机带节奏:
“许昊飘了,真以为拍了一部卖座喜剧就能驾驭这种沉重题材了?”
“打着现实的旗号博眼球罢了,最后肯定被广电毙掉!”
巨大的审查担忧:
这是几乎所有理性观察者都提出的问题。
“这种题材能过审?许昊是不是太乐观了?”
“涉及仿制药、法律边缘,太敏感了,估计剧本都通不过。”
员工们既为项目巨大的社会关注度而兴奋,也为潜在的审查风险和舆论压力感到紧张。
在内部紧急会议上,许昊态度坚决:
“舆论的风暴在意料之中。我们这个项目,初衷是展现困境中的人性光辉,探讨情与法的边界,最终落脚点是温暖和希望。各部门保持镇定,一切按计划推进,对外不做过多回应,专注做好自己的事。”
赵丽蓉和小乔领导的公关团队面临巨大压力,需要小心翼翼地引导舆论,既要维护项目的正面形象,又不能过度刺激反对声音,同时还要应对雪花般飞来的媒体问询。
王志知道这个消息后狂喜,
“许昊啊许昊,你这是在自寻死路!”
王志在办公室里几乎要笑出声。
他认为许昊触碰了一个绝对的“禁区”。
他立刻指示手下:
“动用所有媒体资源,放大那些‘抹黑论’和‘煽动论’!同时,想办法给广电那边‘递材料’,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搅黄!”
其他影视公司大多持观望态度,既希望许昊碰一鼻子灰,又隐隐期待许昊成功了,能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创作空间!
一些跨国药企和国内大型药厂都注意到了这个消息,态度微妙。
他们不希望看到任何可能影响药品定价和专利政策的舆论出现。
相关的卫生、药监、甚至法律部门,也都开始悄然关注这个项目。
没有人公开表态,但无形的压力已经开始向昊天集团汇聚。
徐峥在接受一次简短采访时,他被问及此事,回应道:
“我接这个角色,是因为它真实、有力量,能触动人心。演员的职责是塑造好角色,其他的,交给电影本身说话。”
张译同样低调表示:
“曹斌这个角色代表了法律和秩序下的挣扎,很有挑战性,我很期待。”
王传君(处于试戏关键期)面对媒体的追问,他出人意料地坦诚:
“我在为‘吕受益’这个角色做准备,去见了一些病人和家属。我只想说,能参与这样的项目,是演员的荣幸。”
这份真诚,反而为他赢得了一波好感。
康洪雷导演加盟的消息此时也被证实,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他的声誉给项目带来了更多的可信度和严肃性。
《我不是药神》信息的泄露,将许昊和昊天影视推向了风口浪尖。
这一次,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市场的检验,更是来自社会观念、行业潜规则、甚至更高层面的审视。
项目尚未开机,便已置身于一场巨大的舆论漩涡和无形博弈之中。支持者视许昊为勇士,反对者视他为麻烦制造者。
所有人都屏息以待,想看看这个年轻的商业奇才和他的团队,将如何驾驭这部注定充满争议的现实主义作品。
是成为打破枷锁的里程碑,还是折戟沉沙的悲壮尝试?
巨大的问号,悬挂在每个人的心中。
许昊的这步棋,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险,也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