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业的冬日,虽无北地酷寒,但湿冷的江风依旧刺骨。然而,吴公宫内却因一场前所未有的举措而显得热气腾腾。
崇文馆的设立与招贤令的颁布,在江东士林引起了巨大反响。来自吴郡、会稽、丹阳乃至江北流亡而来的文士、学子,怀揣着各式各样的心思与才学,汇聚于建业。他们或欲一展抱负,或为觅得晋身之阶,或单纯为这乱世中一方相对安稳的净土。
陈暮在庞统、徐庶的建议下,并未急于进行传统的察举征辟,而是别出心裁地宣布,将首次尝试以“试策”与“实务”相结合的方式,公开遴选人才,充实各级官府,尤其是新收复的荆北、荆西及江淮地区。
此举无疑触动了许多依靠门第、乡评举荐的固有利益阶层。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私下里议论纷纷,认为此乃“败坏选官祖制”,“重用浮华之辈”。
这一日朝会,便有老臣出列谏言:“主公,取士之道,贵在德行之察,乡党之评。今若单以策论、实务取人,恐有才无德之徒滥竽充数,或使寒门竖子骤登高位,有失朝廷体统,亦难服众望啊!”
陈暮端坐其上,面色平静,看向一旁的张纮:“子纲公,你意下如何?”
张纮虽出身官宦世家,但思想较为开明,且深知江东欲与北地争雄,必须不拘一格用人才。他捋须沉吟道:“老臣以为,察举之制,固有可取之处,然其弊在日久生弊,易为门阀所垄断,阻塞贤路。今主公兼采试策与实务,既可考校其才学见识,亦可观其处理政事之能,或可补察举之不足,广开进贤之门。至于德行,非一日可察,可在任用之后,观其行,察其言,再行定夺。”
庞统也接口道:“张公所言甚是。如今北地司马懿虽暂敛锋芒,然其势未衰。我江东欲与之抗衡,乃至日后克复中原,非有大量实干之才不可。若拘泥于旧制,恐难觅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且此次遴选,并非完全取代察举,乃是并行不悖,择优而用。”
陈暮点头,决然道:“二位爱卿之言,正合孤意。取士之道,当因时制宜。昔汉武帝亦曾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今我江东初创基业,正需各方才俊效力之时,岂可因循守旧,自缚手脚?此事已定,不必再议!着令有司,妥善安排试策事宜,务求公平公正。凡有才学实绩者,无论出身,孤必量才录用!”
吴公一锤定音,反对的声音暂时被压了下去。但陈暮和庞统等都清楚,改革选官制度,触动的是根深蒂固的世家利益,未来的阻力绝不会小。这只是第一步。
成都,丞相府的书房内,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着蜀中的湿寒。
诸葛亮正在审阅一份来自李严的密报。内容是关于对南中地区几个不安分的大姓豪帅的监控情况,以及马良在越嶲郡推行“攻心”策略的初步成效。
“正方(李严字)做事,愈发周密了。”诸葛亮将密报递给一旁的蒋琬,“看来,将南中事务部分交由他负责,是正确的。”
蒋琬浏览后,点头道:“李中都护确有能力,只是……其性矜高,近来与军中一些将领,如陈式、吴班等,往来似乎过于密切了些。”
诸葛亮眼眸低垂,羽扇轻摇,并未直接回应蒋琬的隐忧,而是转而问道:“公琰(蒋琬字),你以为季常(马良字)在南中,所行‘攻心’之策如何?”
蒋琬略一思索,答道:“马参军才思敏捷,其所提‘以夷制夷’,拉拢分化,抚慰为主之策,确比一味征剿更能节省国力,稳固长远。只是……其人性好言兵,恐有时过于理想,需有沉稳之将在旁辅左,方保无虞。”
“嗯。”诸葛亮微微颔首,“已命王平将军率无当飞军驻守牂牁,以为呼应。季常需经实务磨砺,方能成大器。”
他话题再次一转,回到李严身上:“正方之才,用于内务肃清、边患防御,足堪大任。至于其他……亮,自有分寸。”
蒋琬心中明了,丞相这是在平衡。重用李严的实干之才,但又以其性格缺陷和可能形成的派系,来制衡其他势力,尤其是那些益州本土的元从宿将。而培养马谡,或许也是为了在未来形成新的平衡点。帝王心术,丞相运用得炉火纯青。
“江北曹魏,近来可有异动?”诸葛亮问道。
“据探马回报,司马懿依旧称病,张合在宛城按兵不动,曹休在淮南亦坚守营垒。倒是……江东那边,似乎在大张旗鼓地改革选官制度,引得士子云集建业。”
诸葛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陈明远……魄力不小。此举若能成功,江东人才根基将愈发雄厚。我季汉……亦当有所应对。”他沉思片刻,“传令,于成都、江州增设官学,扩大招收寒门子弟,由朝廷供给部分廪食。命谯周等大儒,主持经义讲解。”
他不能像陈暮那样大刀阔斧地改革选官制度,季汉的内部情况更为复杂,但他可以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为未来积蓄力量。
夷陵的冬日,政事并未因严寒而停歇,反而因年关将至,各种琐碎事务纷至沓来。
陈砥坐在都督府的公桉后,面前堆满了需要批阅的文书:新垦荒地的地契确认、流民安置点的过冬物资分配、与蛮族部落约定的盐铁交易数量、各营军饷冬衣的发放记录、乃至城中坊市纠纷的调解卷宗……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深感治理一方之不易。军事防务尚有苏飞、樊友等将领分担,但这些民政琐事,却需要他一一过目,做出决断。
“都督,秭归县报,有流民与当地百姓因引水灌溉发生械斗,伤数人,县尉已弹压,请示如何处置?”郡丞捧着又一份文书进来。
陈砥接过细看,眉头微蹙。水利是农耕命脉,此事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大矛盾。
“责成秭归县令,亲自勘察水源,主持公道,划定用水次序。参与械斗者,无论缘由,皆按律惩处,以儆效尤。同时,由郡府拨付部分资金,助其修缮沟渠,扩大水源。”他迅速做出批示,“告诉县令,为政一方,当以安抚为先,化解矛盾为本,而非一味弹压。”
“是,都督。”郡丞记录后退下。
刚处理完此事,苏飞又大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凝重:“都督,巡江的哨船回报,在西陵峡南岸,发现一些形迹可疑的樵夫,观其举止,不似寻常山民,倒像是……军中斥候。看其去向,似是往假山蛮族地界而去。”
陈砥眼神一凛:“蜀军的人?还是……魏国的?”
“难以确定。对方很警觉,哨船不敢靠得太近。”苏飞摇头。
陈砥沉吟片刻,道:“加派‘荆山营’的好手,潜入假山一带,暗中查探。同时,以都督府名义,行文永安陈到将军处,例行通报边境发现可疑人员,请其协查,看蜀军方面是否有异常调动。记住,语气要平和,勿要引起误会。”
“末将明白!”苏飞领命而去。
陈砥靠在椅背上,长长吐出一口气。内政民生,边境暗探,蛮族关系……千头万绪,都需要他这根“砥柱”来支撑,来平衡。他想起父亲陈暮在建业面对的朝堂风云,想起诸葛亮在成都运筹的平衡之道,深感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许都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大将军府门前依旧车马稀少,但府内深处,暗流的速度却在加快。
司马师将一份密报轻轻放在司马懿的书桉上:“父亲,江东的招贤试策,定于明年开春举行。季汉那边,诸葛亮也在成都、江州扩设官学。他们……都在为长远做准备。”
司马懿披着一件厚厚的裘袍,坐在火盆边,手中捧着一卷《史记》,闻言头也未抬,只是澹澹道:“知道了。”
“父亲,我们是否……也该有所动作?比如,也征召一些名士,或是在太学……”
“不必。”司马懿打断了他,放下书卷,目光透过跳跃的火苗,显得幽深难测,“虚名浮利,徒惹人忌。眼下,沉潜方是上策。”
他站起身,缓缓踱步:“曹昭伯(曹爽)近来不是跳得欢吗?让他去折腾。陛下不是对我起了疑心吗?那就让他疑着。我们越是低调,陛下用曹爽制衡我的心思就越重,而曹爽……哼,他越是揽权,就错得越多。”
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庭院中积存的皑皑白雪,语气平缓却带着寒意:“吴蜀联盟,看似稳固,实则脆弱。刘备命不久矣,诸葛亮独木难支。江东陈暮,锐意进取,然其内部世家岂是那么容易摆平的?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等待他们自己露出破绽。”
“那……西线马齐那边?”
“一颗废子,不必再管。李严查不出更多东西了。”司马懿摆了摆手,“让我们的人,继续潜伏,像冬眠的蛇,一动不动。积蓄力量,等待惊蛰。”
他重新坐回火盆边,拿起那卷《史记》,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但司马师知道,父亲的脑海之中,一定在酝酿着下一次更致命、更隐蔽的出击。北地的巨兽,在冰雪覆盖之下,收敛了爪牙,却从未闭上过眼睛。
年关将近,夷陵城内也开始有了些许节日的气氛。虽然经历战乱不久,百姓生活依旧清苦,但至少获得了难得的安宁,街头巷尾也能见到零星售卖年货的摊贩,孩子们穿着虽旧却浆洗干净的衣裳,在雪地里追逐嬉戏。
陈砥在苏飞和几名亲卫的陪同下,微服行走在夷陵的街道上。他刻意穿着普通的棉袍,如同一个寻常的士子,观察着这座在他治下逐渐恢复生机的城池。
他看到一个老农在街角售卖自己种的冬蔬,与顾客为了一文钱仔细地讨价还价;看到几个工匠在修缮被风雪损坏的屋檐,嘴里呵着白气,手脚却不停歇;也看到郡学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虽然学生不多,却代表着希望。
“都督,看来百姓们这个年,总算能过得安稳些了。”苏飞低声道。
陈砥点了点头,心中稍感慰藉。这就是他奋战、他操劳的意义所在。守住一方水土,护佑一方百姓。
这时,他们路过城西新设立的流民安置点。这里原本是一片废弃的营区,如今搭建起了许多简陋但足以遮风避雪的窝棚。郡府组织流民在此居住,并分配了些许活计,如编织、伐木、修缮道路等,以工代赈。
陈砥看到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一名穿着郡学博士袍服的中年人,听他讲解《千字文》。那博士似乎并非正式教员,而是自愿前来,声音温和,耐心十足。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那是何人?”陈砥问道。
旁边一名负责安置点的小吏连忙回答:“回……回公子,那是来自北地的流士,姓杜,自称读过几年书,见这些孩子无人教导,便主动前来授课,分文不取。”
陈砥默默注视了片刻,对那小吏道:“去账上支取十贯钱,外加两石米,送去给这位杜先生,就说是……是一位有心人感佩其义举,聊表心意。另外,问问杜先生,可愿至郡学担任蒙童教习,郡府可按例支付薪俸。”
小吏愣了一下,连忙应下:“是,小的这就去办!”
陈砥没有暴露身份,继续向前走去。他知道,一个杜先生改变不了太多,但这点滴的善举与对知识的尊重,就如同黑暗中的微光,或许能在某些孩子心中,点燃未来的火种。
根基的深处,不仅仅是坚固的城防和丰盈的仓廪,更是这民心所向,是这文化传承,是这看似微不足道却生生不息的希望。
他抬起头,看着夷陵城头在夕阳映照下飘扬的赤底黑熊旗,心中充满了前行的力量。未来的路注定艰难,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是在夯实通往未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