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临门的兴奋感,如同高浓度的氧气,让整个工作室都处在一种轻微的、愉悦的眩晕中。但这种状态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具体而微的工作所取代,如同滚烫的金属被投入冷水中,发出“刺啦”的声响,迅速定型、坚硬。
《回声》的完整剧本电子版发到了苏恬的邮箱,厚达数百页。她打印出来,装订成册,那沉甸甸的重量仿佛就是“林晚”二十年人生的具象化。与之同时到达的,还有一份密密麻麻的拍摄计划草案和严格的保密协议。陈正道导演的团队效率极高,要求演员在正式围读前,必须对剧本和角色有深入的理解和初步的自我构建。
另一方面,高奢珠宝品牌的合作也迅速推进。合同细节在周明和法务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敲定,官宣日期提上日程,首个广告大片及平面硬照的拍摄任务迫在眉睫,品牌方希望尽快捕捉苏恬作为新晋品牌大使的初始光芒。
一时间,苏恬的时间被精准地切割成两大块。白天,她需要配合品牌方的要求,进行广告拍摄前的试妆、试装,与导演沟通拍摄创意,记忆广告脚本;夜晚,她则彻底沉入《回声》的世界,在台灯下逐字逐句地研读剧本,梳理“林晚”的人生脉络,撰写人物小传,常常熬到深夜。
这种高强度的、在极致商业化的星光与极致艺术化的烟火之间快速切换的状态,对她而言是全新的体验,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前一秒她还穿着价值不菲的高级定制,在镜头前展露着优雅从容、象征着“梦想与光芒”的微笑;后一秒,她就素面朝天,蜷缩在办公室的沙发里,眉头紧锁,试图抓住“林晚”在筒子楼公用厨房里,因为一把蔫掉的青菜而涌起的、那点微不足道却真实刺人的沮丧。
团队成员也围绕着这两条主线高速运转。周明作为总调度,协调着两边的时间,确保互不冲突。小林将苏恬的日程精确到了每分钟。阿木需要在高级珠宝的璀璨华美与《回声》年代戏的质朴真实之间,为苏恬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造型,既不能偏离品牌调性,又要为即将到来的角色转型做铺垫,费尽心思。柚柚则开始小心翼翼地预热,在不剧透的前提下,通过一些“演员的修养”、“沉浸式准备”等话题,引导粉丝和舆论对苏恬接下来可能“消失”一段时间去拍戏有所预期。
在这忙碌的缝隙中,顾景琛那条“一起”的短信,像一枚被悄悄埋下的种子,在苏恬心底安静地潜伏着,偶尔在她翻阅剧本,看到“沈屹”与“林晚”的对手戏时,会悄然探出头,带来一丝微妙的、混合着期待与紧张的战栗。
广告大片拍摄日。场地选在一个极具现代艺术感的美术馆。苏恬身着品牌当季主打系列,颈间、腕间、指间点缀着璀璨夺目的珠宝,在导演的指引下,于充满几何线条的空间里行走、驻足、回眸。灯光追逐着她,镜头捕捉着她。她需要展现出珠宝的奢华与设计感,同时又要传递出品牌想要表达的“现代东方女性力量”——独立、自信、充满内在光芒。
这对苏恬来说并不轻松。她习惯了在角色里隐藏自己,而广告拍摄则需要她最大限度地展现属于“苏恬”的个人魅力。一开始,她的表现有些僵硬,摄影师不太满意。
休息间隙,苏恬走到角落喝水,看着镜子里那个珠光宝气、却仿佛隔着一层玻璃的自己,有些挫败。
这时,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顾景琛。内容依旧简短得令人发指:
**【忘掉镜头,想象你在触摸时间。】
苏恬愣住,看着这句话。忘掉镜头?触摸时间?她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自己腕间那枚设计灵感源于古老计时沙漏的珠宝上。忽然间,她好像明白了什么。
再次站到镜头前,她不再刻意去“表现”什么,而是放松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在佩戴的珠宝上,想象着它们承载的岁月故事,想象着自己是一个穿越时间的观察者或见证者。她的眼神不再追逐镜头,而是有了内容,有了沉淀,动作也变得自然流畅,那份经由内心沉淀后散发出的从容与力量感,恰好与品牌想要传递的“历经时光淬炼的优雅”不谋而合。
“非常好!就是这个感觉!”摄影师兴奋地喊道。
接下来的拍摄异常顺利。苏恬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在商业的星光下,她找到了一种与内心连接的表演方式。
结束拍摄回到工作室,已是深夜。卸去华丽的妆容和沉重的珠宝,苏恬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疲惫却又有一种奇异的畅快感。她没有立刻休息,而是习惯性地拿起了《回声》的剧本。
明天,就是《回声》剧组的第一次正式剧本围读了。她将与陈导、编剧、制片,以及……顾景琛,第一次以“林晚”和“沈屹”的身份,在现实中碰撞。
她翻到“林晚”与“沈屹”初次相遇的那场戏。青涩,美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朦胧和憧憬。这与她刚刚在广告中展现的成熟、璀璨的形象,仿佛隔着漫长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