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晨光揉着薄雾,轻轻漫进红旗生产大队的青砖瓦房。林晚秋抱着刚喂完奶的沈念溪坐在窗边,指尖划过女儿柔软的脸颊,目光却落在桌角那本泛黄的育儿手册上——这是她从空间现代仓库里翻出的旧物,封皮印着“科学喂养0-3岁婴幼儿”,里面密密麻麻记着辅食配方与营养搭配。窗外的老槐树落了满地金叶,风一吹便卷着新收玉米的甜香飘进来,混着灶房里沈老太熬粥的米香,勾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妈妈,妹妹今天乖不乖?”沈念安背着小书包从外面跑进来,小皮鞋在青砖地上敲出清脆的响。他凑到林晚秋身边,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念溪的小手,黑葡萄似的眼睛里满是好奇,“昨天王婶家的小妞妞吃米糊了,妹妹什么时候能吃呀?”
林晚秋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指尖蹭过他额前柔软的碎发——这头发比去年黑亮了不少,再也不是从前那副枯黄稀疏的模样。她想起刚重生时,念安瘦得像根芦柴棒,连半碗玉米糊糊都咽不下,如今却能蹦蹦跳跳地去学堂,还会主动关心妹妹,心里就像被温水浸过,软得一塌糊涂。“妹妹再等两个月就能吃辅食啦,到时候妈妈给妹妹做南瓜泥、胡萝卜泥,还有念安爱吃的鸡蛋羹好不好?”
“好!”沈念安用力点头,转身就去帮沈廷舟收拾院子,小大人似的踮着脚扫落叶。林晚秋抱着念溪,目光重新落回育儿手册上,指尖划过“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章节,眉头轻轻蹙起。她想起上次去县城医院给念溪打疫苗时,看到儿科病房里好多孩子都面黄肌瘦,护士说现在物资紧缺,很多家长只能给孩子喂稀释的玉米糊糊,根本满足不了营养需求,不少孩子都得了贫血。
“要是能做些营养均衡的辅食,给医院里的孩子送去就好了。”林晚秋小声嘀咕着,心里忽然一动——她的作坊现在主要做酱菜和点心,要是能增加婴幼儿辅食这个品类,不仅能帮助更多孩子,还能拓宽作坊的销路,岂不是一举两得?
正想着,沈廷舟从外面回来,身上还带着晨露的湿气。他看到林晚秋盯着育儿手册出神,便走过去坐在她身边,目光落在手册上:“在想什么?是不是担心念溪的辅食?”
林晚秋抬头看向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廷舟,我想在作坊里做婴幼儿辅食,供应给县城医院。上次去医院,看到好多孩子都营养不良,咱们有空间里的物资,能做出营养均衡的辅食,既能帮到他们,也能给作坊增加收入,你觉得怎么样?”
沈廷舟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握住林晚秋的手,语气里满是支持:“这个主意好!现在县城里确实缺优质的婴幼儿辅食,很多家长都愁得睡不着觉。咱们做的辅食要是能通过医院的认可,肯定能受欢迎。不过,医院对食品的要求肯定很严格,咱们得先把配方和卫生条件搞好,不能出半点差错。”
林晚秋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空间里有现代的辅食配方,还有优质的大米、小米、南瓜、胡萝卜,这些都是纯天然的食材,没有添加剂,肯定能达到医院的要求。卫生方面,我打算在作坊里隔出一个专门的房间做辅食,所有工具都用开水消毒,工人也要戴帽子、口罩,保证干净卫生。”
两人越聊越投机,沈廷舟立刻去作坊安排隔房间的事,林晚秋则抱着念溪,开始在空间里挑选食材。空间里的仓库就像一个大型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物资——有真空包装的大米、小米,有新鲜的南瓜、胡萝卜、菠菜,还有优质的鸡蛋和奶粉。林晚秋小心翼翼地挑选着,每一样食材都要仔细检查,确保没有任何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秋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她在作坊里指导工人隔房间、消毒工具,还亲自上阵,按照现代配方制作辅食——先把大米浸泡三个小时,再用石磨磨成细腻的米粉,然后加入蒸熟的南瓜泥、胡萝卜泥,搅拌均匀后蒸熟,最后用勺子压成细腻的泥状。晚上,她还要抱着念溪,在灯下研究育儿手册,调整辅食的配方,确保营养均衡。
沈廷舟也没闲着,他每天都去作坊帮忙,还特意去县城医院打听情况。回来后,他对林晚秋说:“医院的张院长说,只要咱们的辅食符合卫生标准和营养要求,他们很乐意跟咱们合作。不过,他们需要先尝样品,没问题的话再签订供货合同。”
林晚秋听了,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她立刻挑选了几种做好的辅食——南瓜米粉泥、胡萝卜米粉泥、菠菜鸡蛋羹,装在干净的瓷碗里,准备第二天去县城医院送样品。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换上一身干净的蓝布衬衫,抱着装有辅食的篮子,和沈廷舟一起去了县城医院。医院的儿科病房里挤满了人,很多家长都在围着护士询问孩子的情况,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药水味和孩子的哭闹声。林晚秋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拿着勺子,给孩子喂稀释的玉米糊糊,孩子却怎么也不肯吃,小脸蜡黄,看着就让人心疼。
“张院长,您好,我是红旗生产大队的林晚秋,这是我做的婴幼儿辅食样品,想请您尝尝。”林晚秋找到张院长的办公室,礼貌地说道。
张院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头发有些花白,戴着一副老花镜。他接过林晚秋递过来的瓷碗,先看了看辅食的颜色和质地,然后用勺子舀了一点南瓜米粉泥,放进嘴里尝了尝。南瓜的香甜和米粉的软糯在嘴里化开,口感细腻,没有一点颗粒感,张院长的眼睛立刻亮了:“这辅食做得不错,口感好,营养也均衡,比咱们医院现在给孩子吃的玉米糊糊好多了。”
他又尝了胡萝卜米粉泥和菠菜鸡蛋羹,每尝一种,脸上的笑容就多一分:“林同志,你这辅食做得很好,完全符合我们医院的要求。这样吧,你先给我们医院供应一批,我们给孩子们试试,要是反应好,咱们就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林晚秋听了,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连忙说:“谢谢张院长,您放心,我一定会保证辅食的质量和卫生,不会让您失望的。”
从医院出来,林晚秋和沈廷舟都特别高兴。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连空气都变得格外清新。沈廷舟握住林晚秋的手,笑着说:“晚秋,你真厉害,咱们的辅食终于得到医院的认可了。以后,咱们的作坊肯定会越来越好。”
林晚秋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憧憬。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只要他们夫妻同心,携手并进,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回到生产大队后,林晚秋立刻组织作坊里的工人,开始大规模制作婴幼儿辅食。她把工人分成几个小组,有的负责清洗食材,有的负责磨米粉,有的负责蒸煮,有的负责包装,每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还制定了严格的卫生制度,要求所有工人都必须戴帽子、口罩,穿干净的工作服,工具每天都要用开水消毒,确保辅食的卫生安全。
沈念安放学后,也会来作坊帮忙。他虽然年纪小,但做起事来特别认真,负责把包装好的辅食放进箱子里,还会时不时地提醒工人:“妈妈说,辅食要干净卫生,不能有一点马虎。”
工人们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刘大姐笑着说:“念安真是个小大人,将来肯定能帮你妈妈做大事。”
林晚秋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刚重生时,自己带着念安住在破庙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如今却有了自己的作坊,还能为医院里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一切都像一场不真实的梦,却又真实地握在她的手里。
几天后,第一批婴幼儿辅食制作完成。林晚秋和沈廷舟一起,把辅食送到了县城医院。张院长看到一箱箱包装整齐的辅食,脸上满是笑容:“林同志,辛苦你们了,我这就安排护士给孩子们喂食,看看他们的反应。”
护士们把辅食加热后,给病房里的孩子们喂了起来。让人惊喜的是,很多之前不肯吃东西的孩子,闻到辅食的香味后,都主动张开了嘴巴。那个喂孩子吃玉米糊糊的年轻母亲,看到孩子大口大口地吃着南瓜米粉泥,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太谢谢你们了,我家孩子终于肯吃东西了,你们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其他家长也纷纷围过来,向林晚秋询问辅食的情况,还有不少家长表示,想从林晚秋这里购买辅食,给家里的孩子吃。林晚秋笑着说:“大家别着急,以后我们会定期给医院供应辅食,要是大家有需要,也可以去我们的作坊购买,我们一定会保证质量和价格实惠。”
家长们听了,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向林晚秋道谢。张院长也走过来,对林晚秋说:“林同志,孩子们对辅食的反应特别好,很多家长都想购买。咱们现在就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吧,以后你们每个月给我们医院供应两百斤辅食,怎么样?”
“没问题!”林晚秋立刻答应下来,和张院长签订了供货合同。握着这份合同,林晚秋的心里满是激动,她知道,这不仅是一份合同,更是一份信任,一份责任。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沈廷舟看着林晚秋兴奋的样子,笑着说:“晚秋,咱们的辅食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了,接下来,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辅食推广到县城的供销社和商店,让更多的人能买到咱们的辅食?”
林晚秋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咱们可以和县城的供销社合作,把辅食放在供销社里卖,这样不仅能增加销量,还能提高咱们作坊的知名度。”
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去了县城的供销社。供销社的王主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很有商业头脑。他听了林晚秋的介绍,又尝了辅食样品后,立刻决定和林晚秋合作:“林同志,你这辅食做得很好,很有市场潜力。这样吧,你先给我们供销社供应五十斤,我们试试销量,要是好的话,咱们再增加供应量。”
林晚秋连忙答应下来,和王主任签订了供货协议。
回到生产大队后,林晚秋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作坊里的工人,大家都特别高兴。刘大姐笑着说:“老板娘,咱们的作坊真是越来越好了,以后咱们再也不用愁没活干,没收入了。”
周大哥也跟着说:“是啊,老板娘,多亏了你,咱们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一定会好好干活,把辅食做得更好,不辜负你的期望。”
林晚秋看着大家真诚的笑容,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作坊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支持。她笑着说:“大家别客气,作坊能有今天,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一起好好干,把作坊做得更大更强,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晚秋一边组织工人制作辅食,供应给医院和供销社,一边不断改进辅食的配方和包装。她从空间里翻出一些现代的包装材料,把辅食装在干净的油纸袋里,上面印上“沈家婴幼儿辅食”的字样和生产日期,既卫生又美观。
沈念安也成了辅食的“小代言人”,他每天都会把辅食带到学堂,分给同学们吃,还会骄傲地说:“这是我妈妈做的辅食,可好吃了,有营养,能让我们长得高高壮壮的。”
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吃,纷纷让家长去供销社购买。很快,“沈家婴幼儿辅食”就在县城里出了名,很多家长都专门去供销社抢购,供销社的辅食常常供不应求。
王主任看到辅食的销量这么好,立刻给林晚秋打电话,要求增加供应量:“林同志,你这辅食太受欢迎了,五十斤根本不够卖,你能不能每个月给我们供应两百斤?”
林晚秋当然满口答应,立刻调整作坊的生产计划,增加辅食的产量。
随着辅食销量的不断增加,作坊的收入也越来越多。林晚秋用赚来的钱,给作坊添置了新的设备,还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工人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干活也更卖力了。
沈老太和张兰看到作坊的生意这么好,也主动来帮忙。沈老太负责清洗食材,张兰负责包装辅食,虽然偶尔还会拌嘴,但更多的是欢声笑语。沈老太看着一箱箱打包好的辅食,笑着对林晚秋说:“晚秋,你真是个有本事的,能把辅食做得这么好,咱们沈家以后可就靠你了。”
林晚秋笑着说:“妈,您别这么说,咱们是一家人,就该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
张兰也跟着说:“是啊,晚秋,以前都是我不好,总跟你作对,你别往心里去。以后,我会好好帮你干活,为咱们家多出一份力。”
林晚秋看着她们真诚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她知道,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从前的矛盾和隔阂,在共同的努力和奋斗中,慢慢被化解,取而代之的是亲情和温暖。
夜幕降临,院子里的灯笼被点亮,橙红的光笼罩着整个院子,温馨而美好。林晚秋抱着念溪,坐在沈廷舟身边,沈念安靠在他们旁边,一家人依偎在一起,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满是幸福。
“廷舟,你说咱们的辅食以后会不会卖到更远的地方,比如市里、省里?”林晚秋轻声问道,眼中满是憧憬。
沈廷舟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会的,肯定会的。你的手艺这么好,咱们的辅食质量又有保证,只要咱们坚持下去,一定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的辅食,让更多的孩子能吃到营养健康的辅食。”林晚秋笑着点头,心里满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