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道行:明代“智慧方士”!假托神意骗嘉靖,借力除奸显妙用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时,有个叫蓝道行的方士,靠着“扶乩”(一种民间占卜方式,号称能与神仙沟通)获得了皇帝的宠信。嘉靖皇帝有什么想问神仙的事,会把问题写在纸上密封好,派太监送到蓝道行的占卜处烧掉,据说这样神仙就能收到问题并给出答复。
一开始,要是蓝道行答不上来,他就把锅甩给太监,说:“都是因为你身上不干净,玷污了神灵,导致真仙不愿显灵回应!”太监们被吓得不敢吭声。后来,再有太监拿着密封的圣旨来,干脆直接把密封件交给蓝道行,让他自己去烧。
这可给了蓝道行机会。他表面上拿出一个假的密封件扔进火里,暗地里却把皇帝的真圣旨藏了起来。先看完皇帝的真实问题,再按照皇帝的心意和自己的谋划,伪造出“神仙的答复”。嘉靖皇帝一看,“神仙”的回答正好说到自己心坎里,越发觉得蓝道行能通神,对他深信不疑。
冯梦龙点评:蓝道行的这套操作确实是欺骗,但朝廷里的大臣们最终却靠着他的力量——假借神仙的名义劝说嘉靖皇帝,成功扳倒了奸臣严嵩。这么看来,他的“欺骗”也派上了大用场。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以诈为术、以除奸为目”的借力逻辑
蓝道行能靠“造假”获得信任并达成除奸目的,核心是精准拿捏了“嘉靖皇帝的信仰弱点”和“除奸的时代需求”,通过“甩锅立威—藏真造假—投其所好”的路径,将“个人骗术”转化为“除奸工具”,具体逻辑拆解如下:
- 借“神仙”立威,铺垫信任基础:利用嘉靖沉迷修道、相信鬼神的特点,以“扶乩通神”为身份标签,再通过“甩锅太监”的操作,强化“只有我能沟通真仙”的专属感,让皇帝逐渐依赖他;
- 藏“真旨”造假,精准掌控回应:抓住太监怕担责的心理,拿到密封圣旨的处置权,通过“焚假藏真”的操作,提前知晓皇帝的真实诉求,让“神仙答复”既符合皇帝心意,又能融入自己的除奸意图;
- 以“除奸”为核,实现价值转化:他的“欺骗”并非为了个人谋利,而是借皇帝对“神仙”的信任,传递“严嵩是奸臣、当除之”的信号,将个人骗术与朝堂除奸的需求结合,让“诈”有了正当且重要的用途。
二、核心启示:辩证看待“手段与结果”,读懂“借力成事”的智慧
1.手段的“对错”,需结合“目的”来判断
蓝道行的“造假”本质是欺骗,但因为其目的是“除奸佞、安朝堂”,而非“谋私利、害忠良”,所以被后世认可。这启示我们:
- 评价一件事不能只看“手段是否合规”,还要看“目的是否正当”。比如职场中,为了推动“对团队有利但阻力大的项目”,用“迂回沟通”代替“直接对抗”,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就不该被简单定义为“耍心机”;
- 但要警惕“以正当目的为借口行恶”:蓝道行的“诈”是“针对性除奸”,而非“无差别欺骗”。如果有人以“为了大家好”为借口,用欺骗手段损害他人利益,这种行为就失去了正当性。
2.借力需“精准”:找到核心支点,才能事半功倍
蓝道行能除严嵩,核心是借了“嘉靖信神仙”这个支点。要是他直接上书弹劾严嵩,以他方士的身份,大概率会被严嵩反杀。这提醒我们:
- 做难度大的事,别“蛮干硬上”,要找“能撬动局面的核心支点”:职场中推动改革,若领导保守,可借“行业案例、客户需求”当支点;生活中劝人改变,若对方固执,可借“他信任的人的建议”当支点;
- 支点要“符合对方的认知逻辑”:嘉靖信神仙,所以“神仙旨意”比“大臣谏言”管用;要是对方是理性的人,就该用“数据、事实”当支点,而非“迷信说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3.信任的“双刃剑”:既能成就人,也能被利用
嘉靖对“神仙”的盲目信任,让他被蓝道行欺骗;但也正是这份信任,让他最终下定决心除掉严嵩。这启示我们:
- 对“权威\/信仰”保持理性:无论是职场中对领导的话,还是生活中对“专家观点”,都不该盲目相信,要保留“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像嘉靖一样被人利用信任;
- 别滥用他人的信任:蓝道行的“诈”因“除奸”而被原谅,但现实中,若滥用他人信任谋取私利,就算短期获利,最终也会失去人心,比如职场中靠欺骗领导获得晋升,迟早会因能力不足露馅。
4.小人物的“破局智慧”:以“弱势身份”行“大事”
蓝道行只是个方士,在朝堂中无官无职,却能扳倒权倾朝野的严嵩,靠的是“认清自身定位,巧用自身优势”。这启示普通职场人:
- 别因“身份低微”妄自菲薄:你的优势可能不是“权力”,而是“靠近核心决策层的机会”(如蓝道行靠近皇帝)、“专业技能”(如技术人员靠专业解决难题),找准优势就能发挥作用;
- 用“间接方式”达成目标:小人物对抗大人物,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可像蓝道行一样,借“第三方力量”(如皇帝的信任、规则的漏洞)实现目标,这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总结:蓝道行的故事告诉我们,“手段”是服务于“目的”的工具,关键在于目的是否正当;“借力”是小人物破局的关键,核心在于能否找到精准的支点。但无论何时,“欺骗”都该是“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而非“常态手段”——毕竟,靠真诚和实力建立的信任,才是最稳固的立身之本。
【原文】蓝道行
世庙时,方士蓝道行以乩得幸。上故有所问,密封使中官至乩所焚之,不能答,则咎中官秽,不能格真仙。中官以密封授道行,使自焚,道行乃为伪封付火,而匿其真迹,所答具如旨。上以为神,益信之。
蓝诈矣,然廷臣卒赖其力,假神仙以去严嵩,则诈亦有用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