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宋代“破执解惑高手”!一番“人可变易”说教点醒弟子,凭格局破局
廖德明(字子晦)是朱熹(朱文公)的得意门生。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去拜见大人物,守门人要他递上名帖。他从袖子里掏出名帖,看到上面写着“宣教郎廖某”,随后就醒了。后来廖德明考中进士、晋升官职,恰好被任命为宣教郎,到福建担任县令。他想起之前的梦,担心自己的官运就到此为止了,不愿赴任。亲友们纷纷劝说,他只好去请教朱熹,想让老师帮自己解惑。
朱熹沉思了很久,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接着指着桌上的物品说:“人和器物不一样。比如笔只能用来写字,不能当砚台用;剑只能用来防身或杀敌,不能当琴弹奏,所以器物的功能、存续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但人不是这样的,有人早上还是作恶的盗跖,晚上就能变成圣贤舜,所以人的吉凶祸福也会跟着品行和行为改变,没法用固定的标准来判定。现在你去赴任,只要尽心尽力多做善事,之前的梦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廖德明拜谢并接受了老师的教诲,后来他历任要职、手握大权,最终官至正郎,远超之前梦境中的官职。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梦境执念+前途焦虑”困局,关键在“破执+立变”
朱熹能点醒廖德明,核心逻辑是“否定‘命运固定’的执念,用‘人与器物的本质区别’,确立‘行为决定未来’的核心认知”:
1.用“器物喻”拆解执念:以笔、剑、砚、琴的固定功能为喻,直白说明“器物有定数”,但“人非器物”,从本质上打破“梦定官运”的认知;
2.用“善恶转化”强化可变逻辑:举“朝跖暮舜”的例子,证明人的品行和命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自身行为主导;
3.给出具体行动方向:不空谈道理,而是引导廖德明“力行好事”,将注意力从“担忧未来”转向“做好当下”,让解惑落地为行动。
二、核心启示:遇“执念困扰+未来焦虑”,别内耗,用“破执+行动导向”破局
这种“拆解执念、聚焦行动”的思路,对现代职场、生活、成长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因过往失败\/预言,执念于‘自己做不成某事’,陷入焦虑”:比如之前创业失败,现在不敢再尝试新项目,别内耗。像朱熹那样:“过去的失败就像‘固定的器物’,只能说明当时的情况,不能定义你的能力(破执)。人是能成长的,只要总结之前的经验,做好市场调研、资源储备,这次专注把每个环节落地,结果自然会不一样(行动导向)”;
- 生活遇“因算命\/梦境,执念于‘命运注定’,对未来迷茫”:比如算卦说“财运不佳”,就不敢投资或换工作,别纠结。可以说:“算命只是一种模糊的预判,不能替代实际生活(破执)。财运从来都是靠自己争取的,比如提升专业技能、拓展人脉、把握行业机会,踏实做好这些事,比纠结预言更有用(行动导向)”;
- 成长遇“因他人评价,执念于‘自己不够优秀’,自我否定”:比如有人说“你不适合做管理”,就放弃晋升机会,别自我设限。可以说:“他人的评价只是基于你过去的表现,不能决定你的未来(破执)。管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主动学习沟通技巧、团队协作方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慢慢就能胜任,关键是敢迈出第一步(行动导向)”。
简单说就是:“面对执念困扰和未来焦虑,别陷入‘命运固定’的内耗。关键是打破‘不可变’的认知,认清‘人能通过行动改变现状’的核心,再聚焦当下的具体行动,把注意力从担忧未来转向做好眼前事,自然能走出迷茫、突破局限。”
【原文】朱熹
廖德明,字子晦,朱文公高弟也。少时梦谒大乾,阍者索刺,出诸袖,视其题字云“宣教郎廖某”,遂觉。后登第改秩,以宣教郎宰闽,思前梦,恐官止此,不欲行。亲友相勉,为质之文公。公沉思良久,曰:“得之矣!”因指案上物曰:“人与器不同。如笔止能为笔,不能为砚;剑止能为剑,不能为琴,故其成毁久远有一定不易之数。唯人不然,有朝为跖暮为舜者,故其吉凶祸福亦随而变,难以一定言。今子赴官,但当力行好事,前梦不足芥蒂!”廖拜而受教,后把麾持节,官至正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