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轸:战国“逻辑诡辩大师”!用两个故事自证清白,凭“反向论证”化解杀身之祸
陈轸从楚国跳槽到秦国,张仪立马在秦王面前打小报告:“陈轸这小子身为秦国大臣,却总把秦国的国情偷偷泄露给楚国。我没法跟这种人共事,恳请大王把他赶走!要是他敢回楚国,就干脆杀了他,以绝后患!”秦王半信半疑:“陈轸胆子再大,也不敢回楚国吧?”
随后秦王召见陈轸,直接问:“我可以满足你的想法,你想去哪个国家?我这就给你安排车马。”陈轸毫不犹豫:“我想去楚国。”秦王脸色一沉:“张仪说你会回楚国,我本来还不信,现在你自己都承认了,除了楚国,你就没别的去处了?”
陈轸不慌不忙,先讲了个故事:“楚国有个人娶了两个老婆,有人调戏他的大老婆,被大老婆臭骂一顿;又去调戏小老婆,小老婆居然答应了。没过多久,这个楚国人死了。有人问那个调戏者:‘你想娶大老婆还是小老婆?’那人说‘娶大老婆’。别人纳闷:‘大老婆骂你,小老婆顺你,为啥选大的?’他说‘在别人家里,我当然希望她顺从我;但要做我自己的老婆,我肯定选忠于丈夫、敢骂外人的!’现在楚王是英明的君主,昭阳是贤能的丞相。我要是总把秦国国情泄露给楚国,楚王怎么可能留我?昭阳又怎么会跟我共事?我去楚国,正好能证明我从没背叛秦国啊!”
陈轸走后,张仪赶紧进宫问秦王:“陈轸最后去哪了?”秦王叹了口气:“这陈轸真是天下顶级辩士!他盯着我斩钉截铁说‘必去楚国’,我都没法反驳。我追问他‘你非要去楚国,难道张仪说的是真的’,他还说‘不光张仪知道,路上的人都知道:以前伍子胥忠于吴王,天下诸侯都想请他当大臣;孝己孝顺父母,天下父母都想要他当儿子。所以好仆好妾不用出巷子就能卖掉,因为靠谱;好女人离婚了还能在乡里再嫁,因为贤惠。我要是不忠于大王,楚国凭啥觉得我会忠于他们?忠心耿耿还被怀疑抛弃,我不回楚国还能去哪?’”秦王觉得陈轸说得太有道理,不仅没杀他,反而对他越来越好。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通敌指控”死局,关键在“反向论证+共情共鸣”
陈轸能靠话术自证清白,核心逻辑是“不直接否认指控,用‘反向推理+情感共鸣’让对方主动打消疑虑”:
1.用“故事类比”搭建逻辑桥梁:不直接辩解“我没通楚”,而是用“两妻择偶”的故事,把“忠于君主”和“妻子忠于丈夫”类比,让秦王明白“英明的君主都会选忠心的臣子”,反向推导“我若通楚,楚国必不收”,从根本上瓦解“通楚”的合理性;
2.借“共识案例”强化可信度:引用伍子胥、孝己的典故,以及“良仆妾、善妇易嫁”的常识,让“忠心者受重视”成为共识,再结合自身处境——“若不忠秦,楚必不用”,形成“我忠于秦→才敢去楚”的逻辑闭环,让指控不攻自破;
3.抓“君主心理”引发共情:精准拿捏秦王“怕臣子不忠”的核心顾虑,不回避“去楚国”的敏感选择,反而主动把这个选择变成“自证忠心”的证据,让秦王觉得“陈轸坦荡且忠心”,比直接否认更有说服力。
二、核心启示:遇“被误解\/指控”的困境,别硬杠,用“逻辑闭环+共情沟通”破局
这种“不硬碰硬、靠逻辑自证”的思路,对现在应对“职场误解、人际指控、信任危机”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遇“被怀疑泄密\/偷懒”:比如同事说你把项目方案泄露给竞品,领导对你产生怀疑。像陈轸那样操作——不直接吵“我没泄密”,而是说“要是我真泄密,竞品拿到方案肯定会抢先上线,但现在竞品没动静;而且这个方案是我熬了半个月做的,里面的核心数据只有我和领导知道,真泄密对我没好处,反而会丢工作,我犯不着这么做”,用“利益反向推理”自证清白;
- 生活遇“被亲友误解偏心\/自私”:比如家人觉得你只疼自己的孩子,不关心侄子侄女。别直接反驳“我没有”,而是说“我要是偏心,上次侄子生病我不会连夜送医院,侄女上学我也不会帮忙找关系;而且都是自家孩子,我疼他也是疼你,偏心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会让家人闹矛盾,我怎么会这么傻”,用“实际行动+利益逻辑”化解误解;
- 合作遇“被客户怀疑敷衍\/不靠谱”:比如客户觉得你没用心做方案,怀疑你敷衍了事。别急着辩解“我很用心”,而是说“这个方案关系到咱们后续的长期合作,我要是敷衍,方案通不过不说,还会丢了你的信任,以后没法合作;你看方案里的细节,都是根据你之前提的需求反复修改的,光对接就花了3次,我肯定想把事情做好”,用“合作利益+实际细节”重建信任。
简单说就是:“被误解或指控时,别急于否认或硬杠,越急越像‘心虚’。关键是找到对方的核心顾虑,用‘类比故事+逻辑推理’搭建闭环,再结合常识或共识强化可信度,让对方主动意识到‘指控不合理’,比直接辩解更能化解危机、重建信任。”
【原文】陈轸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否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楚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熟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也。’轸曰:‘非独仪之言,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