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唐朝“兵制改革操盘手”!不用裁军、不扰百姓,还能盘活府兵
唐朝原本的“府兵制”特别接地气:士兵平时都在家种地,每个“府”(军事单位)有个“折冲都尉”当负责人。农闲时,折冲都尉就教士兵练打仗;国家要打仗征兵,就用符契(相当于调兵凭证)下到各州和府,核对无误后再调兵。
士兵到了集合地点,将帅会检查训练情况——要是练得不行,就治折冲都尉的罪,严重的连刺史都要受牵连。打完仗,朝廷给士兵记功颁奖,让他们顺路回家,不额外折腾。士兵出征,近的不超过一个季度,远的也不会超过一年。
后来高宗派刘仁轨驻守洮河对付吐蕃,开始有了长期驻军的情况。武则天之后,天下太平久了,军事防备渐渐松弛。到了开元末年,张说开始招募长期当兵的人,叫“彍骑”,后来又扩编成六支军队。等李林甫当宰相时,所有军队都改成招募来的士兵——这些士兵不是本地人,又没有家族牵挂,不爱惜自己,也没归属感,后来的战乱就这么埋下了祸根(边批:现在招募的士兵,也常犯这个毛病)。
唐德宗和李泌商量,想恢复原来的府兵制。李泌说:“今年征调关东的士兵去守卫京西,一共十七万人,光粮食就需要二百零四万斛。国家最近遭遇饥荒战乱,经费紧张,暂时没条件恢复府兵制啊。”
德宗问:“那赶紧减少戍边士兵,让他们回家,行不行?”
李泌回答:“陛下要是真能听我的建议,不用减戍卒,不用折腾百姓,粮食也能充足,粟麦价格还会越来越低,府兵制也能慢慢恢复。”
德宗惊讶:“真能做到这样?”
李泌说:“这事得赶紧办,过十天半个月就来不及了。现在吐蕃长期盘踞在原州、兰州一带,靠牛运粮,粮食吃完了,牛就没用了。请陛下拿出皇宫左藏库(国库)里质量差的丝绸,染成彩色花纹,通过党项人去换吐蕃的牛,每头牛给二三匹丝绸,算下来十八万匹丝绸,能换六万多头牛。
再下令各地铁匠打造农具,买麦种,分给边境的军镇,招募戍边士兵开垦荒地种麦子。约定明年麦子成熟后,除了加倍偿还麦种,剩下的粮食按当时市价加五分之一收购,由官府储存起来;明年春天种谷子,也按这个办法来。
关中土地肥沃,却荒了很久,种出来的粮食肯定多。戍卒能赚到钱,愿意种地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边境住的老百姓少,士兵每个月吃官府的粮食,自己种的粟麦没地方卖,价格自然会便宜——虽然说官府是加价收购,实际比今年的粮价还低很多。”
德宗又问:“你说府兵制也能恢复,怎么做到?”
李泌说:“戍卒靠屯田富起来,就会安心留在当地,不想回家了。按旧制,戍卒三年换一批,等他们快到期要回家时,下令说‘愿意留下的,把开垦的田地作为永久产业;家人想过来的,让老家官府给通行证,一路提供粮食送过来’。
再把愿意留下的人数报给他们老家的道(行政单位),就算是河朔那些节度使,也能免去轮换戍卒的麻烦,肯定乐意。用不了几批,戍卒就都成了本地人,到时候再用府兵制的规矩来管理他们——这样就能把关中从疲惫贫困,变成富裕强大的地方!”
冯梦龙点评:屯田早有先例,李泌的办法更周全,可惜没落地
其实“屯田养兵”的想法,早在汉朝赵充国时就有了,但当时平定羌人后,屯田就停了,只设了金城属国安置投降的羌人,没把后续政策落实好。
李泌却能借着戍卒搞屯田,再借着屯田恢复府兵制,话说得有条有理,可行性极强,真不知道当时为啥没推行——要是真按他的办法来,唐朝的兵制问题说不定能彻底解决,后续的战乱也能少很多。
一、核心逻辑:破解“兵制崩坏+财政紧张”,不搞“一刀切”,靠“资源循环”破局
唐朝当时的困境是“募兵没归属感易作乱,府兵想恢复却没钱”,李泌的破局点,是用“现有资源(恶缯、农具、麦种)”搭建“戍卒-屯田-府兵”的良性循环:
1.补资源缺口:用国库闲置的差丝绸换吐蕃的牛,再造农具、买麦种,给屯田扫清障碍;
2.给戍卒甜头:加价收粮让戍卒赚钱,给永业田让他们安家,从“过客”变“本地人”;
3.自然过渡到府兵:等戍卒成了土着,再用府兵制管理,既不用强行征调,又有稳定兵源。
这就像现在企业遇到“员工流动性大+成本高”,与其降薪裁员,不如用“股权激励+培训资源”让员工赚到钱、有发展,慢慢从“临时工”变“核心骨干”——本质都是“用资源投入换可持续发展”。
二、核心启示:遇“双重困境”别硬闯,先找“能滚动的利益链”
李泌的思路放到现在也好用,比如这些场景:
- 地方治理:某地缺产业又缺人才,别只靠招商引资硬拉企业。可以拿本地闲置厂房(对应恶缯)、给创业补贴(对应农具麦种),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等产业起来了,人才自然愿意留,形成“创业-产业-人才”循环;
- 企业管理:推新制度遭员工抵触,别强行执行。先找“制度里的利益点”——比如新绩效能多拿奖金、新培训能提升技能,让员工看到“改制度对自己有好处”,自然愿意配合;
- 乡村发展:村里搞农业缺资金技术,别只靠政府拨款。对接城里企业,用“土地资源”换“种子、技术”,企业负责收购作物,形成“企业-村民-农业”共赢,比单纯拨款更可持续。
简单说就是:“双重困境里,硬改容易两败俱伤。用现有的小资源搭起利益链,让各方都能受益,问题会慢慢自己化解。”
【原文】李泌
唐制:府兵平日皆安居田亩,每府有折冲领之,折冲以农隙教习战阵,国家有事征发,则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参验发之。至所期处,将帅按阅,有教习不精者,则罪其折冲,甚者罪及刺史。军还,则赐勋加赏,便道罢之。行者近不逾时,远不经岁。高宗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以图吐蕃,始有久戍之役。武后以来,承平日久,武备渐弛。开元之末,张说始募长征兵,谓之【弓广】骑,其后益为六军。及李林甫为相,诸军皆募人为之;兵不土着,又无宗族,不自重惜,祸乱遂生。边批:近日募兵皆坐此病。德宗与李泌议,欲复旧制,泌对曰:“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粟二百四万斛。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未暇复府兵也。”上曰:“亟减戍卒,归之,如何?”对曰:“陛下诚能用臣之言,可以不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粟麦日贱,府兵亦成。”上曰:“果能如是乎?”对曰:“此须急为之,过旬月不及矣。今吐蕃久居原、兰之间,以牛运粮,粮尽,牛无所用。请发左藏恶缯,染为采缬,因党项以市之,每头二三匹,计十八万匹,可致六万余头。又命诸冶铸农器,籴麦种,分赐缘边军镇,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约明年麦熟,倍偿其种,其余据时价五分增一,官为籴贮,来春种禾亦如之。关中土沃而久荒,所收必厚。戍卒获利,耕者浸多。边居人至少,军士月食官粮,粟麦无以售,其价必贱,名为增价,实比今岁所减多矣。”上曰:“卿言府兵亦集,如何?”对曰:“戍卒因屯田致富,则安于其土,不复思归。旧制戍卒三年而代,及其将归,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田为永业,家人愿来者,本贯给长牒,续食而遣之。据募应之数移报本道,虽河朔诸帅,得免代戍之烦,亦喜闻矣。不过数番,卒皆土着,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是变关中之疲弊为富强也!”
屯田之议始于赵充国,然羌平,遂罢屯田。又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则善后之策未尽也。邺侯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复府兵,其言凿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