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令郯:“管复杂群体别蛮干”,用“分情况定规矩”比“一刀切”更高效
崇宁初年,朝廷在东、西、南三京分别设置“敦宗院”,用来安置皇室里闲散无职的宗亲,还挑选皇族中贤能的人去管理院里的事。但有些宗亲辈分高、资历老,负责管理的人往往觉得很难办。
赵令郯刚开始被任命为南京敦宗院的管理者,上朝接受皇帝问话时,皇帝问他:“你打算用什么办法管理这些宗亲?”赵令郯回答:“辈分、年纪比我大的,就按国家的规章制度来管;比我小的,就用家族里的规矩来约束。”皇帝特别认可这个思路,还给他升了官,派他去上任。
赵令郯到任后,宗亲们都很听从管教,从没做过骚扰百姓的事,南京地区也因为这事少了不少麻烦,当地百姓都挺依赖他的治理。
不搞“一刀切”,按“辈分定规矩”,既守住了制度,又给足了体面,把难管的皇族管得服服帖帖!
要是不管宗亲辈分,全用一套规矩硬管,要么得罪长辈宗亲,要么镇不住晚辈;可要是一味纵容,又会让宗亲们肆无忌惮、扰乱地方。赵令郯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国法”和“家法”分开用——对长辈用国法讲规矩,显尊重;对晚辈用家法严约束,明底线,既没激化矛盾,又把敦宗院管得井井有条。
赵令郯的智慧,在于看透“管理的关键是‘对症下药’,不是‘用一套标准套所有人’”:他不被“皇族难管”的固有印象困住,而是根据“辈分差异”制定不同规则,既符合情理,又能落地执行。很多时候,面对成分复杂的群体(如职场里的老员工和新人、家族里的长辈和晚辈),别只想着“用一种方法管到底”,先找群体间的差异(如资历、年龄),再针对性定规矩,反而能轻松立住秩序。
【管理智慧】
一、赵令郯的“管理逻辑”:不搞“一刀切”,按“辈分匹配规则”——既给尊重又立规矩,不戳痛点才好管
宗室难管的核心,是“身份特殊+辈分混乱”:管辈分高的用硬规矩,容易被说“不尊重长辈”;管辈分小的用软法子,又容易被说“没威严、管不住”。赵令郯的聪明,在于把“规则”和“身份”对应上:
-对长辈用“国法”:不是故意找茬,是“国家制度必须遵守”,既给了“按规矩来”的台阶,又没让对方觉得“被轻视”——毕竟国法面前,就算是皇亲也不能例外;
-对晚辈用“家法”:不是苛责,是“长辈对晚辈的提点”,少了“冷冰冰的制度感”,多了“人情味儿”,晚辈不容易抵触,反而愿意听劝。
这就像“管一群混编的团队,有老员工也有新员工:对老员工按‘公司制度+资历尊重’来,不瞎指挥;对新员工按‘带教+容错’来,不硬压”——不拿一套规矩套所有人,才能戳中不同人的接受点。
当代案例1:职场管“老员工+新员工”混编团队,分规则管,没内耗还出活
某部门来了5个新员工,加上原来的3个老员工(干了8年以上),经理老周一开始想“用一套考核标准管所有人”:要求老员工和新员工一样“每天写详细日报、每周做ppt汇报”,结果老员工觉得“我干这么久还要跟新人一样被盯,不被信任”,故意拖延;新员工觉得“日报写得再好也没人教真东西,没方向”,天天摸鱼。
后来老周学赵令郯的思路,改了管理方式:
1.对老员工用“国法式管理”:按公司“资深员工考核条例”来,不要求写详细日报,改成“每周跟经理聊1次工作难点”,重点考核“带新员工的效果+项目推进进度”——既给了老员工自主权,又明确了“传帮带”的责任;
2.对新员工用“家法式管理”:每个新员工配1个老员工当“师父”,师父负责“教业务、改方案”,新员工不用做ppt汇报,改成“每周跟师父复盘1次学习成果”,考核重点是“成长速度+师父评价”——新员工有了方向,老员工也有了成就感。
结果不到两个月,老员工主动帮新员工梳理业务,新员工也快速上手,部门项目进度比之前快了30%。要是还按“一刀切”管,老员工抵触、新员工迷茫,团队早散架了——赵令郯的“分规则”,在当代职场就是“不拿新人标准卡老人,不拿老人要求压新人,按身份匹配规矩才管用”。
当代案例2:社区管“老人+年轻人”兴趣社团,分方式带,没人闹还热闹
某社区想搞“文化社团”,一开始不管老人年轻人,都组织“每周三下午开会、每月办一次书画展”,结果老人觉得“开会太枯燥”,年轻人觉得“书画展太老气”,没几个人愿意来。
社区主任学赵令郯的招,调整了社团运营:
1.对老人用“国法式管理”:按“社区老年社团公约”来,活动定在“上午(老人精力好)”,内容是“太极课、健康讲座”,由老人里的老党员当“负责人”,按公约安排活动——老人觉得“自己说了算,还符合需求”,每次都有20多人参加;
2.对年轻人用“家法式管理”:不搞固定开会,改成“线上建群,想搞活动随时约”,内容是“剧本杀、露营、短视频拍摄”,由社区里的年轻社工当“组织者”,多听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觉得“自由、不约束”,周末活动每次都能凑15人以上。
最后社区社团搞得红红火火,老人年轻人都满意,还没出现“互相嫌弃”的矛盾。要是还按“一刀切”组织活动,社团早没人管了——“按人群定规则”,比硬拉着所有人凑数强太多。
二、对比“一刀切的坑”:赵令郯的“分治”,避开了“管不住+得罪人”双难题
要是赵令郯没按“辈分分规则”,而是搞“一刀切”,后果只会更糟:
1.全用国法管:对辈分小的宗室子弟太严苛,容易让他们觉得“仗势欺人”,反而故意闹事;对辈分高的,虽然能管住,但会被说“不尊重皇亲”,传到皇上耳朵里,说不定还会丢官;
2.全用家法管:对辈分高的没威严,他们会觉得“你算老几,敢管我”,根本不听劝;对辈分小的太纵容,只会让他们更放肆,扰民的事只会变多——最后敦宗院还是乱成一锅粥,皇上也得追责。
现在很多人管理“特殊群体”,也爱犯“一刀切”的错:
-某学校管“留守儿童+本地学生”,全用“严格考勤”,留守儿童因为“没人送,偶尔迟到”就被批评,觉得“学校不体谅”,反而更抵触上学;本地学生觉得“我又没特殊情况,为啥也要跟他们一样被盯”,也不开心;要是学赵令郯,对留守儿童用“弹性考勤+课后辅导”,对本地学生用“正常考勤+兴趣小组”,肯定不会闹矛盾;
-某公司管“总部员工+外派员工”,全用“每天打卡”,外派员工因为“在客户现场没法准时打卡”就被扣绩效,觉得“公司不接地气”,纷纷想辞职;总部员工觉得“我天天坐班,他们在外跑还想不打卡”,也有意见;要是学赵令郯,对总部员工用“打卡考勤”,对外派员工用“项目进度考核”,肯定能稳住人心。
三、核心启示:遇到“特殊群体管理”,记住赵令郯的2个“不犯傻”
1.不犯“一套规矩管所有人”的傻:别觉得“规则统一才公平”,公平不是“所有人都一样”,而是“对不同人用合适的规则”——赵令郯对长辈用国法、晚辈用家法,职场对老员工用弹性考核、新员工用带教,都是“按需求匹配规则”,比一刀切更显公平;
2.不犯“只讲规则不讲人情”的傻:管辈分高的用国法,但没忘了“尊重身份”;管晚辈用家法,也没忘了“引导而非苛责”——不管是管皇亲、管员工还是管居民,规则是底线,但人情是润滑剂,光有规则没人情,容易得罪人;光有人情没规则,容易管不住。
【原文】赵令郯
崇宁初,分置敦宗院于三京,以居疏冗,选宗子之贤者莅治院中。或有尊行,治之者颇以为难。令郯初除南京敦宗院,登对,上问所以治宗子之略。对曰:“长于臣者,以国法治之;幼于臣者,以家法治之。”上称善,进职而遣之。郯既至,宗子率教,未尝扰人,京邑颇有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