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默:“改恶规别硬拆”,用“找替代方案”比“极端对抗”更有效
宋朝有个规定:沙门岛(流放罪犯的地方)接收的罪犯有固定名额,官府只给三百人的口粮。要是罪犯数量超了,不仅粮食不够吃,而且岛上地方小也容不下。
以前只要人数超额,官府就会把多出来的罪犯扔进海里淹死。寨主李庆任职期间,就这么杀了七百多人。
马默担任登州知州后,对这种残酷的弊端深感痛心,于是重新制定了流放海岛的规则。他向朝廷提议:“朝廷既然赦免了这些人的死罪,把他们流放到这里,现在又把他们扔进海里,显然不是朝廷的本意。以后要是人数超额,恳请挑选那些流放时间长、到了岛上后没再犯过错的人,转移到登州本土关押。”
宋神宗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立刻下诏批准,还把这个规定定为永久制度。从那以后,很多罪犯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马默原本没有子女,后来梦见东岳使者传达上帝的旨意,说因为他改变沙门岛罪犯处置方式的善举,特意赐给他一儿一女。后来他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冯梦龙点评:既保住了罪犯的性命,又变相劝人在流放后别再作恶,这真是菩萨一样的慈悲心肠,有古代圣贤的遗风!
面对“超额就扔海”的残酷旧规,马默没放任不管,也没激进推翻制度,而是用“挑善者转移”的柔性办法,既解决了“粮少地狭”的实际问题,又守住了“不滥杀”的底线。他的做法不仅救了人,还通过“选无过错者转移”的规则,间接引导罪犯改过自新,比单纯的“严惩”更显人文关怀。
马默的智慧,在于看透“旧规的问题是‘处置方式残酷’,而非‘流放制度本身’”:他不否定“沙门岛流放”的规则,而是针对“超额处置”这个痛点,设计出“转移善者”的替代方案,既让朝廷容易接受,又切实挽救了性命。很多时候,面对不合理的旧规矩,别只想着“彻底推翻”,先找能解决核心问题的替代办法,反而能更顺利地推动改变,实现多方共赢。
【管理智慧】
一、马默的“改规逻辑”:不硬破规则,不搞极端执行,找“第三条路”保人命
马默没说“废除沙门岛定额”(硬破规则会得罪朝廷),也没像李庆那样“硬杀超员犯人”(极端执行缺德),核心是找到了“规则和人情的平衡点”:
-守规则:没突破“沙门岛300人定额”的底线,朝廷的制度框架没乱;
-给出口:把“超员的老实人转移到登州”,既解决了“岛上装不下、没粮吃”的问题,又没杀人,等于给犯人留了条活路;
-顺人心:朝廷本就不想“滥杀”,马默的方案刚好符合“仁政”的初衷,神宗自然愿意批。
这就像“公司规定‘部门最多10人’,超了不是裁员,而是把表现好的调去其他缺人的部门”——不违制度,不伤人,还能解决问题。放到现代场景(机构资源有限、规则刚性但执行残忍),这个逻辑就是“遇到‘规则卡死人’的情况,别选‘硬执行伤人’或‘硬破规则乱套’,先找‘折中出口’,让规则变灵活,还能保住人”。
当代案例1:救助站超员,不赶流浪汉,联系社区分流,冬天没冻死人
去年冬天特别冷,某城市的流浪人员救助站按规定只能住50人,结果一下子来了70多个流浪汉,要是按“老办法”,可能就得把多的人赶走,大冷天的,在外头很可能冻出人命。
救助站站长学马默的思路,没赶人,反而做了两件事:
1.筛“老实人”:先问清楚,挑那些没酗酒、没闹事,只是暂时没地方去的流浪汉;
2.找“转移出口”:联系周边社区的闲置活动室(比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白天没人用),跟社区商量“白天让流浪汉在活动室取暖,晚上再回救助站挤一挤”,还协调志愿者给大家送热粥、旧衣服。
就这么一来,没违反“救助站50人定额”的规定(晚上还是控制在50人以内),也没让流浪汉冻在外面,整个冬天没一个人出事。要是当时硬赶人,不仅缺德,还可能被媒体曝光,反而丢了救助站的名声——马默的“找出口”,本质就是“不把人逼到绝路,规则也能守”。
当代案例2:企业部门超编,不裁员,调岗培训,保住员工饭碗
某制造公司的生产部门按编制只能有80人,结果因为之前赶订单招多了15人,订单结束后,hR本来想“裁员15人”,但又怕员工闹事,还影响团队士气。
生产总监学马默的招,跟hR商量出了个方案:
1.选“靠谱员工”:从15人里挑那些干活认真、没犯过错的,优先考虑;
2.找“接收部门”:联系公司的物流部、质检部(这两个部门正好缺人),把挑出来的12人调过去,剩下3人安排去参加“技能培训”,培训完再分配到其他缺人的岗位。
最后没裁一个人,被调岗的员工不仅保住了工作,还学了新技能;物流部、质检部也补上了人手缺口,公司没花裁员赔偿,团队士气还更高了。要是当时硬裁员,15个家庭要受影响,其他员工也会觉得“公司没人情味”,以后没人敢好好干活——马默的“转移安置”,本质就是“不把员工当‘多余的负担’,规则也能灵活用”。
二、对比“硬执行的坑”:马默的“软优化”,避开了“缺德还留后患”
要是马默像李庆那样“硬杀超员犯人”,或者像某些官员那样“不管超员,硬让岛上挤着”,只会踩两个大坑:
1.硬杀:会让朝廷落个“滥杀无辜”的骂名,犯人家人可能会闹事,甚至有人逃跑造反,反而更难管;
2.硬挤:岛上粮食不够,犯人会抢粮、打架,最后还是会死人,还会让“沙门岛”变成“人间地狱”,没人再怕流放,制度反而失去威慑力。
现在很多地方也犯过“硬执行”的错:
-某社区按规定“只能放10个垃圾桶”,结果居民扔垃圾不方便,有人就把垃圾堆在路边,社区没找办法,反而派保安“见堆垃圾就罚钱”,最后居民跟保安吵起来,垃圾越堆越多;要是学马默,在小区门口加几个“临时垃圾点”,定期清运,既不违规定,又解决了问题。
-某学校按规定“每个班级只能有45人”,结果学区房孩子多,超了5人,学校没找办法,反而让这5个孩子“去别的学校借读”,家长们不乐意,天天去学校闹事;要是学马默,在班级里加两张桌子,再安排老师多辅导,等下学期有学生转学再调整,既没让孩子分流,又没违规定,家长也不会闹。
三、评注的“核心透悟”:马默的“善”,不是“破坏规则”,而是“让规则有温度”
评注里冯梦龙说马默“既活人命,又劝勿恶”,意思是他不仅救了犯人的命,还通过“转移老实人”传递了“好好改造就能有活路”的信号——犯人们知道“只要不犯错,就能被转移到登州,不用死”,自然会更守规矩,这比“靠杀人威慑”管用多了。
很多人觉得“规则就得硬邦邦,讲人情就会乱”,其实不是——马默没乱规则,只是让规则“不杀人”;救助站没乱规则,只是让规则“不冻死人”;企业没乱规则,只是让规则“不裁人”。真正的好规则,从来不是“把人逼死”,而是“让人有活路,还能守规矩”。
四、核心启示:遇到“规则卡死人”,记住马默的2个“不犯傻”
1.不犯“硬执行缺德”的傻:别一遇到“规则超了、资源不够”,就选“杀人、赶人、裁员”这种极端办法,先想“有没有能转移、安置的出口”——马默转移犯人,救助站分流流浪汉,企业调岗员工,都是“给人留活路,自己也少麻烦”;
2.不犯“硬破规则乱套”的傻:别为了“救人、保人”就直接违反规则(比如马默没说“取消沙门岛定额”),先想“怎么在规则框架内找灵活空间”——用“筛选条件”(挑老实人、靠谱员工)、“找接收方”(登州、其他部门),既守了规则,又办了好事,比硬破规则靠谱多了。
【原文】马默
宋制:沙门岛罪人有定额,官给粮者才三百人,溢额则粮不赡,且地狭难容。每溢额,则取其人投之海中。寨主李庆一任,至杀七百余人。马默知登州,痛其弊,更定配海岛法,建言:“朝廷既贷其生矣,即投之海中,非朝廷本意。今后溢额,乞选年深、自至配所不作过人,移登州。”神宗深然之,即诏可,着为定制。自是多全活者。默无子,梦东岳使者致上帝命,以移沙门岛罪人事,特赐男女各一。后果生男女二人。
评:既活人命,又劝勿恶,真乃菩萨心肠,圣贤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