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日子仿佛被调慢了节拍,却又在一种规律的重复中悄然流逝。
白羽的脚踝如同一个缓慢降温的熔炉,肿胀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皮肤上的泛红也逐渐被正常的肤色取代。那恼人的、持续的胀痛感,终于让步于一种更深层的、运动后般的肌肉酸痛,以及活动时韧带被轻微牵拉的独特感觉。
凌雨留下的那本体育康复杂志,被白羽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他开始理解那些专业术语背后的逻辑,明白了为何受伤初期需要制动冰敷,为何现在可以开始进行无负重的活动度训练。
知识像一束光,驱散了因未知而产生的焦虑。
“哥,今天感觉怎么样?”白玉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依旧是仔细检查他的脚踝,冰蓝色的眼眸像最精密的扫描仪。
“好多了,”白羽这次说的是实话,他尝试着主动、缓慢地转动脚踝,虽然角度还受限,伴随着细微的酸胀,但已经没有了那种尖锐的警告信号,“你看,可以动了。”
白玉屏住呼吸,看着哥哥脚踝那缓慢却稳定的画圈动作,眼中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像是看到了最了不起的奇迹。
“真的!太好了!”他几乎要欢呼起来,随即又立刻按住白羽的腿,“慢点慢点,别太急!”
他的担忧与喜悦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温暖的画面。
这天下午,凌雨没有课。他回到宿舍后,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坐下,而是走到了白羽床边。
“感觉如何?”他问,目光落在白羽已经拆掉大部分绷带、只留着轻薄支撑护具的脚踝上。
“肿胀基本消了,活动时有牵拉感,但不疼。”白羽如实汇报,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点像对医生陈述病情的郑重。
凌雨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进展并不意外。他拿出手机,操作了几下,然后递给白羽。
屏幕上是一个简洁的文档,标题是《踝关节韧带损伤(1-2度)早期康复训练计划》。
白羽愣了一下,接过手机,仔细看去。
文档里详细列出了几个阶段的训练动作,从最基础的、坐姿下的脚踝主动活动度训练(勾脚尖、绷脚背、内外翻、画圈),到利用毛巾的足底抓握练习,再到后期加入弹力带的无负重抗阻训练……每个动作都有配图示意、次数组数要求,甚至还有注意事项。
计划清晰,循序渐进,专业得让他咋舌。
“这……”白羽抬起头,看向凌雨,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这份计划的价值,远超一瓶冷冻喷雾或一句提醒。
“参考了一些文献和案例,”凌雨的语气依旧平淡,仿佛只是分享了一份普通的课堂笔记,“适合你目前的情况。从第一阶段开始,动作要慢,幅度以不引起锐痛为限。每天完成,记录感受。”
他没有问“你要不要”,而是直接给出了方案。这是一种建立在洞察和信任基础上的直接。
“我明白了,”白羽握紧了手机,冰蓝色的眼眸里闪烁着决心,“谢谢,凌雨。”
凌雨摆了摆手,没再说什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从那天起,白羽的“康复训练”正式提上日程。
宿舍里多了一道新的风景。
白天,当宿舍只有他一人时,他会严格按照计划,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一丝不苟地完成那些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动作。
勾脚尖,感受小腿前侧肌肉的收缩和脚踝前侧的牵拉。
绷脚背,体会小腿后侧的紧绷感。
极其缓慢地、控制着进行内外翻和画圈,探索着脚踝目前所能达到的活动边界。
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慢,很专注。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韧带和肌肉在重新学习如何协同工作,那种细微的、来自身体深处的反馈,让他对康复有了更具体的感知。
起初,活动范围很小,稍微加大角度,那种熟悉的牵拉感就会变得明显,提醒他界限所在。他没有强求,只是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在那个安全的范围内重复。
汗水有时会因为他过于专注而渗出额角,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那种全神贯注与身体对话的紧张。
白玉下课回来,便会成为他最积极的“教练”和观众。
“哥,这个角度比早上又大了一点!”他会蹲在旁边,眼睛亮晶晶地观察着,给出积极的反馈。
“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别勉强。”他也会及时递上水,用毛巾帮他擦汗,心疼地叮嘱。
他的存在,让这本可能有些枯燥的重复训练,充满了被见证、被鼓励的暖意。
凌风看到他在训练,通常会沉默地看一会儿,然后可能顺手把他桌子附近可能绊脚的东西挪开,或者在他训练结束后,递给他一个洗好的水果。行动永远先于语言。
凌雨则偶尔会在白羽训练时,投来一瞥。他不发表意见,只是确认白羽的动作符合规范,没有冒进。他那沉静的目光,本身就像一种无声的监督和认可。
几天后,白羽已经可以比较流畅地完成第一阶段的全部动作,活动范围有了明显的改善。他开始尝试凌雨计划中提到的,用毛巾进行足底抓握练习,感受着足底细小肌肉的激活。
他不再焦躁于何时能重返球场。
因为每一天,他都能从身体细微的变化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脚踝不再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避开的脆弱部位,而是一个正在努力修复、重新变得强健的伙伴。
这种掌控感,这种通过自身努力一点点夺回失地的过程,带来了一种奇异的、沉静的力量。
晚上,他依旧会和白玉挤在一张床上相拥而眠。疼痛不再是主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安宁与相互依存的温暖。
他知道,康复的路还很长,后面还有更挑战性的阶段。
但此刻,在这间充满了支持与理解的宿舍里,在这日复一日、看似单调却意义非凡的重复训练中,他找到了一种新的、稳定的内心节奏。
这节奏,与脚踝缓慢画出的圆圈同步,与呼吸同步,与身边人的关怀同步。
它告诉他,慢下来,没关系。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刻度地前行,本身就是一种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