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颖团队针对“余毒未清”迹象的侦察行动,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下悄然撒开的网,虽然动作隐秘,但显然触动了某些潜伏生物的敏感神经。这些残余势力或许已无力发动正面攻击,但其长期浸淫于灰色地带所养成的狡猾与狠戾,并未随着主干的倒塌而完全消散。很快,一种更为直接、也更具挑衅意味的反扑方式,以一种近乎复古却又令人脊背发凉的形式出现了——匿名威胁信。
这是一个周一的清晨,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给堆满资料的办公室带来一丝暖意。小吴最早来到办公室,准备开始新一周的基层走访。她习惯性地打开门口那个用于接收读者来信的旧式木质信箱——在数字化时代,这个信箱使用频率已经很低,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然而,今天信箱里并非空无一物。一个没有署名、没有寄件地址的普通白色信封,静静地躺在里面。信封上用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印刷字拼贴着一行字:“赵晓颖 亲启”。
小吴的心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信封,感觉里面似乎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她没有擅自打开,而是立刻用证物袋将信封装好,快步走进了里间赵晓颖的办公室。
“颖姐,有你的信……样子有点怪。”小吴将证物袋放在赵晓颖的办公桌上。
赵晓颖正在电脑前梳理“余毒”名单,闻言抬起头,目光落在那个拼贴着歪歪扭扭字体的信封上,眉头微微蹙起。她戴上放在旁边的一次性手套,轻轻拆开了信封。
里面果然只有一张A4纸。纸上同样是用从印刷品上剪下来的字拼贴而成的内容,字迹大小不一,排列混乱,透着一股刻意营造的诡异感:
“赵大记者: 风头出够了吧?奖也拿了,名也出了,该见好就收了! 清州的水,比你想象的要深得多,浑得多。 别再像个疯狗一样到处闻来闻去! 有些人,不是你和你那几个小跟班能碰的。 给自己积点德,也给家里人留条后路。 否则,下次寄去的,可能就不是信了。 ——‘好心人’ 敬上”
没有具体的指控,没有明确的威胁对象,但字里行间充斥着的恐吓与怨毒,却如同冰冷的毒蛇,沿着脊柱蜿蜒而上。那句“给家里人留条后路”,更是赤裸裸地将威胁延伸到了赵晓颖的亲属身上。
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小吴气得脸色发白:“太嚣张了!他们竟然敢……”
老陈和小林闻声也围了过来。老陈看着信纸,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剪贴字体,没有指纹,信封普通,邮寄渠道难以追查……是老手干的,或者至少是懂点反侦查皮毛的人。这是警告,也是试探。”
小林立刻回到电脑前:“我查一下信箱附近的公共监控,虽然希望不大,但总要试试。”
赵晓颖没有说话,她将那张薄薄的纸放在桌上,摘下手套,走到窗边,望着楼下渐渐苏醒的城市。她的内心并非毫无波澜。这种直接针对个人和家庭的威胁,与之前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完全不同,它更原始,更卑劣,也更具有心理杀伤力。她想起了父亲赵长天,当年是否也收到过类似的警告?她想起了团队里这些跟着她出生入死的伙伴,以及她年迈的母亲……
但仅仅片刻,那种熟悉的、混合着愤怒与坚定的情绪便迅速压倒了最初的寒意。她转过身,目光扫过一脸担忧的团队成员,语气出乎意料地平静:
“他们害怕了。”
“什么?”小吴一时没反应过来。
“我说,他们害怕了。”赵晓颖重复道,嘴角甚至勾起一丝冷峭的弧度,“只有感到恐惧、感到无计可施的人,才会使用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这恰恰证明,我们的调查方向是对的,我们触碰到了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打到了他们的痛处!这封匿名信,不是我们退缩的理由,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号角!”
她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团队的士气为之一振。
“老陈,”赵晓颖开始部署,“这封信的风格,带着一股江湖混混的习气,不像是体制内那些习惯玩弄权术的人的手笔。你重点查一下那个重新冒头的‘马老三’,以及他身边那些人的动向。看看他们最近有没有异常活动。”
“明白!”老陈重重地点了点头,“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倒很符合马老三那伙人的做派。”
“小林,”赵晓颖继续道,“除了监控,想办法从纸张、墨水、剪贴的印刷品来源等物证方面寻找蛛丝马迹。虽然希望渺茫,但不能放弃任何可能。同时,加强对我们记者站所有成员及其直系亲属基本信息的网络保护,防止被恶意人肉。”
“交给我!”小林立刻开始行动。
“小吴,”赵晓颖看向依旧愤愤不平的小吴,“你原定的基层走访计划不变,但要更加注意安全,保持通讯畅通,不要去偏僻陌生的地方。同时,留意在走访过程中,有没有人对我们记者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颖姐,你放心,我不怕!”小吴挺起胸膛。
最后,赵晓颖拿起内部保密电话,向市委主要领导和市公安局负责人(已由可靠的新干部接任)汇报了收到匿名威胁信的情况。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指示公安机关立即介入调查,加强对记者站及其成员的安全保护;另一方面,也关切地询问赵晓颖是否需要暂时回避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赵晓颖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她的态度明确而坚决:“如果因为一封恐吓信就退缩,那正好中了他们的下怀,也会让所有坚持正义的人寒心。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正常工作,但会更加警惕。请组织相信,我们有勇气,也有智慧保护好自己,更能履行好我们的职责!”
挂掉电话,赵晓颖让小林将威胁信的内容扫描存档,原件则交由闻讯赶来的市局刑侦支队技术人员取走鉴定。
匿名威胁信事件,非但没有吓退赵晓颖和她的团队,反而像一块投入火堆的干柴,让他们的斗志燃烧得更加旺盛。它清晰地揭示出,在清州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确实还潜藏着不甘失败的黑暗势力。这封信,如同一份来自阴影深处的“战书”。而赵晓颖的选择,是毫不犹豫地“应战”。
她将那张扫描件设置成了自己电脑的桌面背景,不是为了恐惧,而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斗争远未结束,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晴朗,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甚至牺牲。她的眼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锐利,调查的决心也更加坚定。这封卑劣的威胁信,注定无法阻挡追求真相的脚步,只会让前行者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