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庄镇到刘家村的这条土路,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它不仅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而且还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和杂草,让人举步维艰。更糟糕的是,我竟然还穿着一双高跟鞋,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艰难地拖着一个衣服箱子,里面装满了我的衣服和李美美送给我的衣服。虽然箱子本身并不重,但由于体积较大,我根本无法快速行走。每走一步,我都要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凸起的石头和坑洼,以免摔倒或扭伤脚踝。
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着往前走。毕竟,我不能把这么多衣服扔在半路上不管。而且,我也不想让李美美失望,她送我的衣服一定都是精心挑选的。
我右手紧紧地拉着那个沉重的衣服箱子,左手则将自己的小包高高地顶在头上,仿佛它是我唯一的遮阳伞。阳光无情地洒在我身上,炽热的温度让我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
汗水不断地从额头滑落,我只能不时地用那小巧的手绢擦拭着。那手绢早已被汗水浸湿,但我却顾不上这些,因为我还要继续前行。
走着走着,我看到路边生长着一丛荆蒿。那荆蒿翠绿欲滴,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那时的我,常常会撅下一些荆蒿,然后灵巧地编织成一个帽圈儿,戴在头上。那帽圈儿不仅能为我遮挡阳光,还能带来丝丝凉意。
然而,现在的我却无法像小时候那样随心所欲。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着,心想:“要是我现在在头上戴上一个草圈儿,别人肯定会觉得我是个疯子吧。”毕竟,我身上的这套装扮与那质朴的草 圈儿实在是太不搭调了。
这时候从后面开过来了一辆农用三轮车,我们这里俗称为“三奔子”,到了我的身边,车停住了,开车的老乡问我:“姑娘,你到哪儿去呀?”
我看到开车的是一位大哥,车上坐着一个女人,可能是他媳妇。我回答,“大哥,我去刘家村。”
开车的大哥热情地说道:“姑娘啊,你看你这大热天的,一个人在这路上走多辛苦啊!我正好要路过刘家村,你快上车吧,我捎你一段路,也能让你少受点罪。你们城里人都比较娇贵,可别中暑了呀!”他的语气十分友善,透露出对姑娘的关心和善意。
我看车上只坐着一位大嫂,就说:“那我就谢谢大哥了。”
车上的那位大嫂拉了我一把,下面的大哥又托了我一下,于是我才爬上了“三奔子”农用三轮车。
我看到车上装着几袋化肥,还有几个新的蜂箱。我往哪儿坐呀?脏兮兮的。大嫂看我有些为难的样子,就从她的屁股底下拿出垫着的报纸来,垫在了蜂箱上,示意叫我坐在上面。
我坐下说,“谢谢大嫂。”
看样子这两位老乡全都有四十岁左右,按照他们的岁数来说,应该是我的父辈了。可是我们这个地方有句俗话“房怕歪斜,人怕叫爷”,觉得称呼人家为大辈儿,会把人给叫老了似的。所以我要是叫人家大叔大婶,那人家是不爱听的,这样我也就只能称呼这位中年妇女为大嫂了。
山里人就是这么善良,我把裙子往前拢了拢,夹在两腿之间,坐好之后,车就开了。我坐稳之后,我终于有时间好好端详一下坐在我身旁的大嫂。
大嫂的头发剪成了齐耳的短发,干净利落,头上还搭着一条白色的毛巾,显然是为了遮挡那炽热的阳光。她的皮肤被晒得有些黝黑,但却透着健康的光泽。
大嫂上身穿着一件宽松的圆领大汗衫,由于她没有戴乳罩,那丰满的胸部在衣服里若隐若现,随着她的动作微微颤动着,胸前鼓起的两个大包十分引人注目。
再看她的下半身,穿着一条自家制作的裤子,裤脚有些肥大,显得有些拖沓。脚上蹬着一双同样是自家做的布鞋,没有穿袜子,露出了光溜溜的脚丫子。
这样的穿着打扮在我们这个山区是再普通不过的了,几乎每个女人都是如此。相比之下,我今天的穿着就显得洋气多了。我穿着一条黑色长裙子,搭配一件时尚的短袖上衣,脚下踩着一双高跟鞋,这在我们这里可是很少见的。
这位大嫂也是一个很泼实(外向)的人,她很爱说话:“姑娘,你是从省里来的、还是从市里来的呀?”
我听了她的问话,怎么回答她呢?要说我就是前面刘家村的人,她准保不会相信。搭人家的车,被人家认为你不说实话,那可不好。山里人性格朴实,以诚待人,最瞧不上不说实话的人了,所以我就笑了笑用普通话说:“我是丰州市的。”
大嫂又说,“我说的呢,咱们这里哪有你这种打扮的呀?你这是来出差吧?你是报社的记者吧?”
她问了后我在想,是啊,我虽然穿的不是很时髦,但是在这里却是有些扎眼了。今天早上我的心情好了,洗完脸又化了妆,虽然是薄施脂粉,但是这些天李美美给我的美容确实起到了不小的效果。弯眉细目,唇红齿白,身上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儿。特别是两手上长长的指甲,不仅染着红色,而且上面还画着小白花儿。我在县城里住了十几天了,在指甲上画花儿的人还真没见到几个。我只好又笑了笑,没有回答她。
大嫂以为自己猜对了,就接着问:“姑娘,你姓什么呀?”
我只好回答,“大嫂,我姓刘。”
大嫂一脸恳切地看着我,眼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她误以为我是来自市里的记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向我诉说起来。
“刘记者啊,您一定要帮帮我们!”大嫂的声音略微有些激动,“您看看这条路,简直就是个烂摊子!坑坑洼洼的,车子开过去都像在跳舞一样,人走在上面更是东倒西歪的。”
她指了指脚下的路面,继续说道:“晴天的时候,车子一过,那尘土飞扬的,简直就是狼烟四起啊!我们每天都得吃一嘴的灰。可到了下雨天,这路就更糟糕了,直接变成了一个大泥塘,一脚踩下去,鞋子都能被陷进去。”
大嫂无奈地叹了口气,接着又说:“广播里天天都在说‘要想富,先修路’,可咱们这条路什么时候才能修一修呢?这路不好走,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阻碍啊!”
她越说越激动,仿佛把所有的不满和委屈都倾诉了出来。
我对这条路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它的每一处坑洼、每一个拐弯我都了然于心。这条路确实该好好修缮一下了,不仅影响出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记得省领导在电视上也提到过,国家已经下达了相关文件,要对全国的农村道路进行全面改造,将其修成水泥或沥青路面,这就是所谓的“村村通公路工程”。这无疑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的交通状况,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具体什么时候能够修到我们这里,目前还是个未知数。我只能安慰大嫂说:“是啊,这条路确实早就该修修了。不过,大嫂您别着急,政府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安排,相信要不了多久,这条农村路就会修成水泥路的。到时候,咱们出行可就方便多啦!”
大嫂接着说道:“那可真是太好了!希望这条路能够早日修好啊。咱们这山里头的好东西可多了去了,像大盖柿、薄皮核桃、大栗子、榛子、蜂蜜、大枣、大红杏、苹果等等,简直是应有尽有啊!这些东西都是纯天然的,品质非常好,如果能够运出去,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呢。”
她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可是现在的运输条件实在是太差了,路不好走,车子也不好开。我们家虽然有辆车,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还是很不方便。要是没有车的话,就只能靠人力用背篓子背了,那可真是太辛苦了!”
我接着说,“是啊,没有路,这些好东西就运不出去,运不出去,咱们山里人就没有钱花呀!”
大嫂又说,“还是你理解咱们农民,刘记者,那就拜托你了!”
我听了她说的话,大嫂真把我当成记者了,我与你一样,也是刘家村的村民。但是,我又无法向她解释。
我又问,“大嫂,你是哪个村的呀?”
大嫂说,“我是梁家山的”。
梁家山在我们村的西边4里地,和我们刘家村同属一个乡。以前我跟着戏班子到他们那里去唱过戏,村里人都非常欣赏我的演出。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村东头有座老爷庙。门前有一棵大槐树,三四个人都搂不过来,下面的树洞里能藏两三个人。戏台就在老爷庙的对过儿,我们在那里一连唱了三天,其中有一出戏是《打面缸》,我扮演女主角张腊梅,台下叫好声一直不断,我一连谢了五六次幕才算下了台,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看样子她是没认出我来,我就是当年那个戏台上活泼靓丽,人见人爱的小旦啊。这也难怪,当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姑娘”了。况且现在的我又是一副城里人的打扮,她又怎么能认得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