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隐宗一门九仙的辉煌,如同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修真界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这光芒之下,另一颗新星正以丝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夺目的方式冉冉升起——那便是柳谨的第九位亲传弟子,王墨。
随着“全球地脉疏导计划”进入深水区,以及仙盟开始着手梳理因地球形态演变而逐渐显化、混乱的天地规则,遇到的难题也愈发艰深复杂。许多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的能量层级和规则纠缠,连柳谨和张玄清这等金仙、天仙级别的存在,有时也需要反复推演,耗时良久。
正是在这等关乎星球晋升走向的关键项目中,王墨展现出了他远超年龄与修为的恐怖见识。
在一次关于如何平衡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因大陆拉伸新生成的能量旋涡的会议上,数位地脉大师和阵法宗师争论数日,提出了七八套方案,均被论证存在巨大隐患或效率低下。会场气氛一度陷入僵局。
当时随侍柳谨身旁,负责记录的王墨,在众人沉默之际,忽然轻声开口:“师尊,各位前辈,弟子观那能量旋涡,其核心并非纯粹的排斥,而是阴阳未调,清浊未分。若以《小衍阵图》中的‘阴阳逆流’之法为基,辅以水、土两系高阶符文进行微调,引动旋涡自身之力进行内循环梳理,或可化阻力为动力,将其稳定为一处天然的能量转化节点,既可平息地动,又能为东海沿岸新城提供额外灵源。”
众人听闻此建议,初时一愣,觉得此子未免太过大胆,那“阴阳逆流”之法艰深晦涩,且常用于小范围阵法,岂能用于如此宏大的天地之力?但张玄清和罗经等精通阵法者,略一推演,眼中便爆发出精光!
“妙啊!”罗经猛地一拍大腿,“小师弟此言,直指核心!化堵为疏,引动其自有规律,而非强行镇压!此思路……堪称绝妙!”
柳谨也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按照王墨的思路重新推演,果然找到了一条高效且风险可控的路径。此难题遂解。
这并非孤例。在后续梳理因星球形态改变而变得紊乱的潮汐引力与部分基础天地法则时,王墨又数次在关键时刻,提出了一些直指大道本源的见解。
例如,他提出可以利用新生的“盘古大陆”独特的地磁分布,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微弱“法则共振网”,以此来缓慢抚平因规则补全而产生的局部时空涟漪。又比如,他指出某处新发现的远古遗迹残留的道韵,并非无用,其结构恰好可以作为一种“模板”,用于加速稳定附近区域脆弱的空间结构。
他的每一次发言,都像是早已洞悉了问题的答案,只是选择在最合适的时机道出。其思路之开阔,对古老道法、天地规则的理解之深刻,完全不像一个修炼不过数年、年仅十几岁的少年。那是一种仿佛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对“道”的直觉性认知。
其“天生灵体”的亲和力也发挥到极致,往往他只是静坐于地脉节点或规则紊乱之处,周身便自然流转道韵,与天地共鸣,能比精密仪器更早、更精准地感知到能量流向与法则变化的细微之处。
“此子真乃天赐我云隐宗,天赐我地球啊!”张玄清多次如此感叹,对王墨的欣赏溢于言表。守正真人也认为,王墨的存在,本身就是地球气运昌隆的象征。他的贡献,实实在在地加快了地球晋升过程的优化与稳定,功莫大焉。
柳谨自然也为王墨的成就感到无比欣慰。看着这个自己亲手收入门下的弟子,展现出如此惊世骇俗的才华,造福整个文明,他内心充满了作为师长的骄傲。他倾囊相授,愈发看重王墨,甚至在一些仙盟事务上,也开始听取他的意见。
然而,随着王墨展现出的能力越来越超乎常理,柳谨内心深处,渐渐产生一丝疑虑,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同水底的暗礁,渐渐变得清晰。
一次,在探讨如何修复一处因规则冲突而即将崩塌的微型秘境时,王墨下意识地引用了一段极其古老,甚至连《玉虚宫秘籍》中都只有残缺记载的虚空稳固神咒的片段。当柳谨讶然问及他从何处得知时,王墨先是一怔,随即表示,自己也不知,只是看到那秘境结构,脑海中便自然浮现出了这段咒文,觉得应该有用。
还有一次,柳谨在向他讲解《九转玄元功》中一门颇为深奥的神通时,王墨在理解之后,竟无意识地补充了一句关于此神通在“混沌初开,法则未定”时期可能的不同演化路径,其视角之古老高远,让柳谨都为之愕然。
这些细节,单独看来或许可以归咎于“天生灵体”的玄妙,或是悟性超绝的灵光一闪。但次数多了,柳谨便无法再简单地用“天赋异禀”来解释了。那种对古老法则、对天地本源运作方式的熟悉感,更像是一种……沉淀了无尽岁月的本能,一种烙印在真灵深处的记忆。
“灵体再强,终究是体质,是容器。”柳谨在静室中沉吟,眉头微锁,“但对‘道’的认知,尤其是对这些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法则的认知,绝非单靠体质和悟性就能凭空获得。墨儿他……究竟还藏着什么秘密?”
他开始有意识地暗中观察王墨。观察他独处时的神情,观察他修炼时周身道韵的细微变化,观察他面对某些特定事物(如极其古老的遗物、某些特殊的魔气残留)时,眼神中那一闪而逝的、难以捕捉的异样。
同时,柳谨也吩咐智通,动用云隐宗和仙盟的资源,秘密搜集、查阅一切关于“天生灵体”以及各种上古特殊体质、乃至“宿慧”、“转世”等相关记载的典籍与传说。他希望能从古老的记载中,找到能够解释王墨身上异常现象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