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行宫,那幅巨大的舆图依旧铺在案上,墨迹勾勒的山川城池,仿佛承载着整个天下的重量。
刘备与诸葛亮方才定下了先稳固后方,再图东进的战略方向,但具体如何落子,尚需精密的筹划。
陈到立于图前,玄甲未卸,征尘似乎还沾染在肩头。
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尺规,丈量着舆图上的每一寸土地。
听到刘备与诸葛亮的决断,他并未立刻附和,而是沉吟片刻,随即伸出三根手指,沉稳开口:
“陛下,丞相。战略方向已明,然具体施行,臣以为,当分三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刘备与诸葛亮目光交汇,皆露出专注的神色。
“叔至细细讲来。”刘备身体微微前倾。
陈到的手指首先重重落在陇西与凉州广袤的区域。
“第一步,定雍凉。”
他的指尖划过几个关键的郡县和关隘。
“陇右、凉州,地广人稀,然民风彪悍,盛产良马,更是通往西域之门户。此地不宁,关中永无宁日。”
他抬头看向刘备与诸葛亮。
“臣建议,命魏延将军为主将,姜维为参军,率精兵两万,西出陇山,扫平盘踞在此的徐质等魏军残部,并招抚羌胡各部。”
“魏延将军勇猛善战,足以震慑宵小;姜维深知羌胡事务,且素有韬略,可负责具体招抚与治理。”
“此步之要,在于速战速决,以雷霆手段立威,再辅以怀柔之策,务必将陇右、凉州彻底纳入掌控,使我军获得稳定的战马来源与战略侧翼!”
诸葛亮羽扇轻摇,微微颔首:
“魏文长之勇,姜伯约之智,相得益彰。陇凉若定,则我大汉西线无忧,更添臂助。”
陈到的手指随即收回,稳稳点在长安所在的核心区域。
“第二步,固关中。”
他的手指以长安为中心,缓缓画了一个圈。
“关中虽复,然久经战乱,户口减半,田地荒芜,城防亦需修缮。若无稳固根基,纵得凉州,亦如沙上筑塔。”
“此步,需丞相亲自坐镇。”
他看向诸葛亮,语气带着敬重。
“唯有丞相之能,可迅速恢复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积蓄粮草。同时,整训新附之军,修葺长安乃至潼关、武关等要隘防御,将整个关中,打造成一个兵精粮足、固若金汤的东进基地!”
“此乃根本,急不得,也乱不得。根基深厚,方能支撑日后大战。”
刘备闻言,深以为然:
“孔明统筹之才,举世无双。安定关中,非孔明不可。”
最后,陈到的手指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猛地刺向舆图的东方,越过潼关,直指洛阳、中原腹地!
“第三步,伺中原!”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锐利。
“我军在西线稳固根基之时,绝不可让司马懿安稳整合内部!”
“臣请命,亲率一部精锐,以白毦兵为核心,配以元戎营弩手及轻骑,东出潼关!”
他的指尖在洛阳周围的广阔地域灵活游走。
“然,我军目的非攻城略地,而是袭扰!煽动!”
“凭借白毦兵之精锐与机动力,深入魏境,专司袭击其粮道、哨卡,狙杀其低级军官,焚毁其屯田粮仓!”
“同时,联络、煽动魏境内对司马懿不满之势力!”
他的手指重点落在淮南、扬州等地。
“如,淮南之王凌、毋丘俭,皆手握重兵,未必心服司马懿篡权。我可遣使密联,或散布谣言,或提供有限援助,令其与司马懿离心,甚至……促其生变!”
陈到眼中闪烁着冷静而危险的光芒。
“如此一来,司马懿将疲于奔命,既要防备我大军出关,又要镇压内部叛乱,首尾难顾,其整合内部之进程必大打折扣!”
他收回手指,抱拳肃立。
“待我雍凉稳固,关中殷实,而魏国内乱频生,司马懿焦头烂额之际……”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无与伦比的信心。
“陛下再亲率我养精蓄锐之大汉王师,以雷霆万钧之势,东出函谷,则中原可定,天下可图!”
一番话语,条理清晰,步步为营,既有稳守发展的根基之策,又有主动出击、扰乱敌后的奇谋妙算。
将战略的远见与战术的狡黠完美结合。
殿内一时寂静。
刘备与诸葛亮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赏与赞叹。
“彩!”
刘备忍不住击节赞叹,脸上焕发着兴奋的光彩。
“定雍凉,固关中,伺中原!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既有根基之稳,又不失进取之机!叔至此策,深谋远虑,实乃万全之策!”
诸葛亮羽扇轻拍掌心,眼中满是欣慰与肯定:
“叔至不仅勇冠三军,谋略亦如此精深!此‘三步走’之策,正合我意!先固根本,再扰敌后,待时而动,一击必杀!如此,我大汉中兴,绝非虚妄!”
他看着陈到,仿佛看到了未来战场上,那柄由他亲手锻造,无坚不摧的利刃,正在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便依叔至之策!即刻部署!”
宏大的战略蓝图,就此绘就。
大汉的机器,开始围绕着这清晰的三步,高效地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