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省委扩大会议,林舟首次面对所有常委
一号会议室的静,是有重量的。
这是一种由数十年权力沉淀而成的静,由无数个决定了千万人命运的决策累积而成的静。空气似乎都因为浸透了太多无声的历史而变得粘稠。
李瑞将U盘插入讲台的集成电脑,那双无论是开锁还是焊接电路板都稳如磐石的手,此刻竟有些笨拙。USb接口啮合的轻微“咔哒”声,在这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响亮得像一声枪响。
“测试,一,二……”他对着麦克风低声说,声音带着一丝空旷的回音。他抬头看着身后的巨幕,省委大院那张标志性的江山风景壁纸,已经被ppt的标题页取代。
那一行黑体字,刚正、肃穆,烙在他有些发涩的视网膜上。
《关于构建“三环驱动与数据中枢”的江北省未来十年发展规划纲要》
“感觉像准备发射核弹。”李瑞转头,对正在用一块手帕,一丝不苟地擦拭着本就一尘不染的讲台的马叔说,“苏晓就是那个攥着发射按钮的人。”
马叔头也没抬。“别胡说。这比核弹重要。核弹是毁,这个……是建。”他的声音又低又沉,带着一种李瑞无法完全理解的虔诚。李瑞的虔诚,献给了代码,献给了林舟构建的那个完美逻辑的系统。而这间屋子,这些即将到来的人,在他看来,只是一堆混乱且不可预测的变量。
苏晓独自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省委大院里修剪整齐的园林。她的视线没有聚焦在景物上,而是在玻璃上那个模糊的倒影里:巨大的环形红木会议桌,一圈厚重的皮质座椅,以及那些等待着主人的姓名牌。她自己的倒影,在清晨灰白的天光下,只是一个苍白而锐利的剪影。
她闭上眼,把重症监护室里林舟的样子从脑海里推出去。那些滴滴作响的仪器,消毒水的味道,他毫无血色的脸。不行,现在不能想这些。
她必须成为他。
她必须调动起他那种绝对的理性,那种对数据纹丝不动的专注,那种近乎非人的、能穿透所有政治迷雾和人情世故,直抵问题核心的能力。
最后一百米,我们替你走完。
她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有陈旧木料和灰尘的味道。
第一个走进来的,不是常委,而是发改委的孙主任。他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无法掩饰的焦虑。当他看到讲台边的三人时,脚步明显一顿。
“你们……真要这么干?”孙主任的声音压得很低,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喉咙。他接到了周书记的电话,可亲眼看到这一幕,冲击力是完全不同的。
“必须这么干。”苏晓从窗前回过身,脸上很平静。
孙主任看看苏晓决然的脸,又看看李瑞那副天塌下来也无所谓的姿态,最后看看马叔那张沉默而固执的脸。他长长地、无声地出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混杂着认命,以及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敬畏。他走到为他预留的位置上,重重地坐下,再没说一句话。
接着,真正的“巨头”们开始入场。
他们三三两两地走进来,交谈声很低,脚步被厚实的地毯吸得悄无声息。每一个人身上都带着一种无形的威势,瞬间改变了会议室的磁场。空气变得更加凝滞,静默也变得更加沉重。
李瑞感到后颈的汗毛竖了起来。那是一种在同一瞬间,被审视、被剖析、被轻视的感觉。
一个方下巴、声音洪亮的男人笑着和身边人走进来,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讲台边。笑声戛然而止。他的视线在苏晓和巨幕的标题之间来回跳动,脸上是纯粹的困惑。这是张副省长,百亿项目b方案的力主者,以大开大合的经济扩张政策闻名。
紧随其后,另一个男人走了进来。他身形偏瘦,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他没说话,但存在感丝毫不弱。他那双锐利而审慎的眼睛,同样落在了苏晓身上。他只停顿了不到半秒,一道几乎无法察觉的微皱划过眉心,便若无其事地走向自己的座位。这是李副省长,A方案的支持者,稳健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倡导者。
他们的目光如同探针,扫描着苏晓,试图计算出她是谁,为什么在这里,以及这对接下来的会议意味着什么。
更多的常委陆续就座。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省军区司令员……每一个姓名牌背后,都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无一例外地注意到了讲台边的异状。一个年轻的、陌生的女人,身边还站着两个同样陌生的人。那个最近在省委大院里被频频提起的年轻人林舟呢?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嗡嗡声。声音不大,却真实可闻。那是无数的疑问、猜测和政治算计汇成的暗流。
李瑞凑到马叔耳边:“我觉得自己像砧板上的一块肉,屠夫们正在旁边磨刀。”
马叔瞪了他一眼,嘴唇动了动,吐出两个字:“闭嘴。”
当周书记走进来时,所有的嗡嗡声瞬间消失。
他看起来和往日没有任何不同,步履沉稳,神情平和。他走到主位坐下,将一个半旧的保温杯放在桌上,发出一声轻响。这声音像是法槌落下,会议开始了。
“开会吧。”周书记开口,声音平静而威严。他环视一圈,“今天的扩大会议,主要议程只有一项,审议‘省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最终方案。”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议题的分量在空气中弥漫开。
“同志们都知道,这项任务,交给了省发改委的林舟同志。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林舟同志殚精竭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周书记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他不久前突然病倒,目前正在省立医院接受治疗。”
会场里响起一片极轻微的、压抑的吸气声。即便是张、李两位副省长,脸上也露出了真实的惊讶。他们知道博弈激烈,却没想到会惨烈到这种地步。
“但是,他的工作完成了。”周书记的声音恢复了坚实,目光从常委们的脸上,移到了讲台。“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将他最后的研究成果和规划方案,整理成了一份完整的报告。”
他朝苏晓的方向示意了一下。“今天,代他进行汇报的,是苏晓同志。经省委研究,临时聘任苏晓同志为省发改委特聘顾问。她是林舟同志团队的核心成员,也是这份报告最终文本的主要执笔人。”
“特聘顾问”、“主要执笔人”,这两个名头被他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抛出来,分量十足。它给了苏晓一个官方的、无可辩驳的身份。
满室的目光,此刻都剥离了单纯的好奇,换上了审慎和探究,重新聚焦在苏晓身上。他们审视的,不再是一个不知来路的女人,而是周书记亲自背书、为一个几乎以命相搏的年轻人所做的最后见证的代言人。
房间里的压力,几乎凝成了实质。这股力量,足以让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手心冒汗。
苏晓感受到了。像独自站在海边,眼看着远方的海平面拱起一道通天彻地的巨浪。但她的脸上,依旧是职业性的平静。
她向着环形会议桌,微微颔首,以示尊敬。
“苏晓同志,你可以开始了。”周书记说。
苏晓走到讲台中央,麦克风的金属杆触手冰凉。她微微调整了一下高度,这个细小的动作,牵引了所有人的视线。
她看着那一圈深邃的面孔,那些过去只存在于新闻和报纸上的面孔。他们在看着她,等着她。带着审视,带着好奇,也带着毫不掩饰的敌意。
她静静地吸了一口气。
“周书记,各位常委,各位领导。”
她的声音清亮、平稳,受过专业的训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在不撕裂任何肌理的情况下,切开了会议室里凝重的沉默。
“今天,站在这里的,本该是林舟同志。”
她的第一句话,堪称神来之笔。直接、坦诚,又充满了尊重。它瞬间回答了所有人心中最大的疑问,卸掉了可能指向她的“越界”的指责,将她的出场,定义为一种责任,而非野心。
几位常委在椅子上变换了一下坐姿,脸上的神情有了微妙的变化。
“他将他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这份规划里。”苏晓继续说,她的语调很平,没有多余的感情渲染,反而让字句本身更有力量,“我和我的同事,只是他的手,和他的声音。我们今天的任务,不是说服,而是呈现。确保他为江北描绘的蓝图,能够被看见。”
她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对周书记说过的话,在这里重申了一遍。这是一次立场宣告:焦点是方案,不是她。
她拿起遥控器,指尖冰凉,但手很稳。
“报告的题目,是《关于构建‘三环驱动与数据中枢’的江北省未来十年发展规划纲要》。”
她按下了翻页键。
第一张幻灯片,出现在巨幕上。那是一张江北省的夜间卫星图。东部沿海的城市群亮如星钻,北部老工业区是几片黯淡的光斑,而广袤的西部山区,则是一片深沉的黑暗。贫富的差距,发展的失衡,被这张图以一种 brutal 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在探讨未来之前,”苏晓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响,“请允许我们先看一看现在。这是太空视角下的江北。一个由光与影,由繁荣与孤寂构成的省份。一个,正在被自身的不均衡所撕裂的省份。”
满室寂然。
这张图所呈现的现实,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但以这种方式,作为这样一份报告的开场白,它便不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份诊断书。
一份关于沉疴的诊断书。
而所有人都明白,接下来,她将要给出的,是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