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微光。
他立刻拿起桌上的对讲机,按下通话键,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张教授,张教授!在吗?
我是王浩,有位凌先生想去实验室帮忙,他有特殊能力,或许能解决你们遇到的问题!
你们现在方便吗?我们马上过去!”
对讲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回应声,隐约能听到 “太好了”“我们在实验室等” 的字眼。
王浩挂了对讲机,快步走到凌砚身边,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凌先生,太感谢你了!
你要是能帮我们解决粮水问题,就是救了整个中转站 1.5 亿人的命!
我现在就带你过去,咱们路上再细说实验室的情况。”
凌砚点了点头,目光再次落在窗外 —— 晨光依旧微弱,却似乎多了一丝破局的希望。
中转站西侧的废弃农场,早已没了 “万亩良田” 的模样。
曾经的稻田干裂成龟甲状,土块间夹杂着枯萎的杂草,风一吹,卷起的不是麦浪,而是带着沙尘的灰雾。只
有农场中央一栋红砖房还算完整,墙面被重新粉刷过,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 “沧蓝星变异生物研究室”,木牌边缘还缠着几圈铁丝,防止被变异生物撞坏。
两名觉醒者守在门口,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手里握着能量步枪,枪托抵在肩上,目光警惕地扫过周围的废墟。
远处的断墙后,偶尔有变异藤蔓的影子晃动,两人立刻握紧步枪,直到确认没有威胁,才缓缓放松。
看到凌砚走来,左边的觉醒者认出了他,连忙抬手打开门上的电子锁 —— 锁是从废弃汽车上拆下来的,通电时发出 “滋滋” 的电流声。
“凌先生,张教授在里面等您,刚才还在念叨您什么时候到。”
觉醒者的声音透过防护服的面罩传来,带着一丝沙哑,“里面都是易碎的培养皿,您走路轻点。”
凌砚点点头,推开门走进实验室。
一股复杂的气味扑面而来:泥土的潮湿味、化学试剂的刺鼻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植物清香,三种味道交织在一起,竟意外地让人安心。
房间里的空间不大,却被塞得满满当当: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玻璃培养皿,有的里面种着藤蔓,有的养着藻类,还有的培育着刚发芽的种子;中央的实验台上放着显微镜、试管和检测仪,仪器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绿光,像是黑暗中的星星。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蹲在实验台旁,背对着门口,手里拿着放大镜,凑近一个培养皿,嘴里念念有词:“怎么回事?
明明昨天检测还没毒,今天就测出神经毒素了…… 难道是培养环境出了问题?”
老人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镜片上沾着几点试剂的痕迹,身上的白大褂皱巴巴的,袖口还沾着泥土,显然已经在实验台前待了很久。
“张教授,我是凌砚,王指挥让我来协助您。”
凌砚放轻脚步走过去,生怕碰倒旁边的培养皿 —— 里面种着一株长着尖刺的植物,尖刺上还挂着透明的汁液,看起来就不好惹。
张教授听到声音,猛地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目光在凌砚身上仔细打量了一圈,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你就是那个能教觉醒者控制能力的凌先生?
我听说你的能力还能检测能量波动?”
他不等凌砚回答,就拉着他走到一个培养皿前,“正好,你帮我看看这株‘变异小麦’,昨天我测了三次,都没发现毒素,今天一早再测,却检出了神经毒素,我翻遍了所有数据,都找不到原因。”
凌砚低头看向培养皿里的小麦:它比普通小麦高了近一倍,茎秆粗壮,麦穗是暗紫色的,麦芒像细针一样直立着,轻轻一碰,麦芒就会微微颤动。
他伸出右手,指尖泛起淡金色的本源能量 —— 这是起源 001 提示的 “毒素检测模式”,能量触碰到植物时,能同步分析其体内的物质成分。
“起源 001,启动植物毒素溯源分析。”
凌砚在心里默念。
半透明的面板瞬间在他眼前弹出,
数据流快速滚动:
“检测目标:变异小麦(编号 07),
当前状态:存活,
毒素类型:神经毒素(含量 0.3mg\/kg),
毒素来源: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腐生病毒菌丝’。
菌丝特性:喜低温,夜间温度低于 24c时活性增强,刺激植物分泌毒素;白天温度高于 25c时活性减弱,毒素隐藏于植物细胞间隙,常规检测无法识别。
抑制方案:
1. 用圣光能量净化土壤,破坏菌丝结构;
2. 控制培养环境温度在 25c-28c,抑制菌丝活性。”
“张教授,问题出在土壤和温度上。”
凌砚收回手,立刻说道,“土壤里有腐生病毒的菌丝,夜间温度低,菌丝活性强,会让小麦分泌神经毒素;白天温度高,毒素会藏起来,所以您昨天检测不出来。
您可以试试两种方法:要么用圣光能量净化土壤,要么把培养箱的温度调到 25 到 28 度,应该能抑制毒素。”
张教授愣住了,随即快步走到旁边的培养箱前,打开温度控制面板 —— 屏幕上显示 “22c”,正好在凌砚说的 “低温区间”。
他又从培养皿里取了一点土壤,放在显微镜下,调整焦距后,果然看到了细小的黑色菌丝在缓慢蠕动,之前因为温度高,这些菌丝几乎静止,他根本没注意到。
“太神了!”
张教授激动地抓住凌砚的手,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我们三个研究员测了三天土壤,换了四种检测方法,都没发现这些菌丝,没想到是温度影响了它们的活性!
你这能力,比我们最精密的检测仪还好用!”
实验室里的其他研究员听到动静,也围了过来,看着显微镜下的菌丝,脸上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之前因为找不到毒素原因,整个实验室的气氛都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此刻,这道小小的突破口,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沉闷的空间。
凌砚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扫过实验台的其他培养皿 —— 既然变异小麦的问题能靠能量检测解决,或许其他植物的谜题也能解开。
他走到一个装着青菜的培养皿前:这株青菜的叶子泛着淡绿色的荧光,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好看,叶片边缘却有细小的锯齿,看起来有些锋利。
“张教授,这株荧光青菜您测过吗?有没有毒性?”
凌砚指着培养皿问道。
张教授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遗憾:“测过三次,没检出毒素,但我们不敢确定 —— 毕竟很多变异植物的毒性藏得深,而且它会发光,我们担心荧光物质对人体有害,就一直没敢做食用实验。”
凌砚再次伸出手,淡金色的能量覆盖在青菜叶片上。
起源 001 的面板快速刷新:
“检测目标:变异青菜(编号 12),
荧光来源:叶片中的‘荧光素’,
成分安全,无毒性;营养成分:维生素 c 含量为普通青菜的 3 倍,膳食纤维含量提升 50%;
结论:可安全食用,荧光强度与营养含量正相关,越亮的青菜营养越丰富。”
“它没毒,还很有营养。”
凌砚笑着说,“荧光素是安全的,而且亮度越高,维生素含量越多,正好能靠荧光判断青菜的新鲜度。”
张教授的眼睛瞬间亮了,连忙让研究员拿出试管,取了一点青菜的汁液,重新检测 —— 结果和凌砚说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毒素,营养成分还远超普通青菜。
接着,凌砚又走到一个装着土豆的培养皿前:这颗土豆的表面布满了黑色的尖刺,像一颗小刺猬,尖刺上还沾着泥土,看起来很难处理。“这颗带刺土豆呢?
是不是因为尖刺有毒,所以没法吃?”
“我们试过去掉尖刺,检测土豆肉,没发现毒素,但尖刺的毒性很强,不小心碰到就会红肿发痒,而且处理起来太麻烦,就暂时搁置了。”
张教授解释道。
起源 001 的分析很快出来:
“检测目标:变异土豆(编号 09),
尖刺成分:含微量刺激性毒素,可通过高温处理去除;
土豆肉成分:淀粉含量为普通土豆的 1.5 倍,蛋白质含量提升 20%;
结论:去除尖刺后可安全食用,建议用开水烫洗尖刺部位,再削皮处理,操作难度较低。”
“尖刺的毒素能靠开水去掉,土豆肉很有营养。”
凌砚说道,“处理起来虽然麻烦,但比没食物吃强,而且淀粉含量高,能顶饿。”
最后,凌砚停在一个装着藻类的玻璃罐前:罐子里的藻类是深绿色的,像一团棉花,表面还在分泌透明的汁液,旁边放着一张检测报告,上面写着 “汁液有毒,净化效果未知”。
“这是我们从河道里捞的变异藻类,发现它能吸附水中的杂质,却没想到汁液有毒,净化后的水还带着毒,就没法用了。”
张教授的语气里带着惋惜。
“起源 001,分析藻类的净化能力和毒素去除方法。”
凌砚在心里下令。
面板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
“检测目标:变异藻类(编号 21),
净化原理:藻类细胞壁可吸附重金属和病毒颗粒,净化效率为普通净化剂的 3 倍;毒素来源:体表分泌的‘藻毒素’,
可通过‘活性炭过滤 + 紫外线照射’去除;
结论:过滤毒素后的藻类,可用于污水净化,效率远超现有设备。”
“它的净化能力很强,就是汁液有毒。”
凌砚看向张教授,“只要用活性炭过滤掉毒素,再用紫外线照一下,净化后的水就能喝了,效率是现在设备的 3 倍,正好能解决水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