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申请已记录,等待序列。”
这短短的一句话,在庇护所内部掀起了远比“低语者”求救信号更为剧烈的风暴。如果说“低语者”像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谜题,那么“深渊监察者”的这次回应,则像是一把冰冷、精确的钥匙,直接插入了他们试图理解的宇宙规则之锁中。
它并非沉默的巨石,它是一个……系统。一个拥有规则、序列,甚至可能拥有某种“目的”的系统。
“‘等待序列’……”凯伦在紧急召开的最高联席会议上,反复咀嚼着这个词,“这意味着不止我们一个‘申请者’。还有其他存在,也在与它进行某种‘交互’?‘低语者’是否也在某个序列之中?”
维克多的脸色依旧铁青,但之前的绝对反对态度,被一种极度警惕的审慎所取代。“无论它是什么系统,其本质依旧未知且危险。我们不知道‘交互’的内容是什么,代价是什么。这所谓的‘协议’,很可能是一种束缚,甚至是一种收割机制。”
“但这是我们第一次,可能也是唯一一次,与一个如此高阶的存在建立某种‘规则内’的沟通渠道。”寂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他与“存在之星”的连接让他对这种超越常规的互动更为敏感,“‘存在之星’在我们发送共振后,其内部符文的活跃度提升了百分之三百。它在……期待。我认为,遵循这个‘协议’,可能是我们通过‘评估’,或者至少是理解评估标准的关键一步。”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薇拉身上。她感到肩上的压力前所未有地沉重。这个决定,可能比是否制定《宪章》更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文明与一个疑似宇宙“管理员”级别的存在如何相处。
“我们能解析出更多关于这个‘协议’的信息吗?”薇拉问道,“比如序列编号,预计等待时间,或者‘交互’的可能形式?”
技术团队的报告令人沮丧。“深渊监察者”那次闪光所携带的信息极其精简,除了核心语句外,只有一个无法破译的、由复杂几何图形和能量频率构成的“协议标识符”。没有序列号,没有时间表,更没有内容说明。
“它只告诉我们排上了队,却没告诉我们前面有多少人,要等多久,以及轮到时我们要做什么。”一位信息专家无奈地总结。
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在接下来的标准周期里,庇护所文明在焦灼的等待中继续运转。双轨制在压力下接受着考验。“生存理事会”加快了防御工事的建设,仿佛在为可能到来的最坏情况做准备。而“深空知性探索院”则全力投入对“协议标识符”和“存在之星”新符文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到一丝线索。
“低语者”的信号依旧断断续续地传来,内容没有太大变化,还是那充满痛苦的循环与求助。但现在,再听这信号,感觉已然不同。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哀鸣,而可能是一个排在“序列”中,或许就在他们前面,或许早已失败的……“申请者”。
时间在寂静中流淌,直到三个月后的一个标准日。
毫无征兆地,所有指向“深渊监察者”的探测器和深空监测站,同时接收到了一股强大、稳定、且高度结构化的信息流。这股信息流并非广播,而是精准地投射到了所有记录并回应过“监察者”信号的设施上,仿佛一个专属频道的开启。
信息流的开端,正是那个复杂的“协议标识符”。
紧接着,一股冰冷、毫无情感波动,却能被任何智慧意识直接理解的信息,涌入了接收者的感知层面:
【协议:潜在交互实体评估 - 序列号:(临时)】
【发送者标识:‘未命名文明(暂定:庇护所)’】
【接收者标识:‘监察者序列- 第七臂环哨站’】
【交互模式:基础信息交换与潜力测评】
【第一阶段:文明本质定义(限时:1标准银河自转周期)】
信息流随后展开,呈现出一系列极其抽象,却又直指核心的问题:
· 存在之基: 用不超过三个核心概念,定义你们文明存在的根本理由。
· 秩序之源: 描述维持你们社会结构不被内部分裂所摧毁的最高原则。
· 进化之驱: 阐述你们文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选择适应、改变或抵抗的核心动力。
· 认知之界: 标明你们文明目前所能理解和无法理解的宇宙基本法则的边界。
· 关联之愿: 定义你们希望与宇宙中其他智慧存在建立的理想关系模式。
每一个问题后面,都附带着复杂的格式要求和信息承载规范,要求回答必须浓缩在一种极其精炼的、融合了数学逻辑、哲学概念与能量签名的高维信息包中。这不仅仅是回答问题,更像是在用宇宙的某种“通用语”,重新编译和呈现自身文明的核心代码。
整个庇护所高层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考卷”震住了。
“它……它真的在评估我们!”凯伦看着那冰冷的问题,眼中闪烁着混合了恐惧和兴奋的光芒,“文明本质定义……这简直像是哲学终极命题的宇宙级答辩!”
维克多则更关注实际:“限时一标准银河自转周期?这是多久?我们的天文学家呢?立刻计算!”
天文学家团队很快给出了答案:根据“监察者”信息流中附带的宇宙基准参数,一个标准银河自转周期,大约相当于庇护所时间的……十年。
十年,回答五个决定文明命运的问题。
压力前所未有。
“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文明自省的问题。”薇拉沉声道,她立刻下令,“召集所有‘溯源者’,各学科首席,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架构师……成立‘文明本质定义委员会’。我们需要集中整个文明的智慧,来撰写这份……关乎我们未来的‘自我介绍’。”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讨论在庇护所内部展开。从最高议会的圆桌到学院的讲堂,从虚拟网络论坛到街角的咖啡馆,所有人都在争论:我们是谁?我们因何凝聚?我们向往何方?
定义“存在之基”时,有人主张“生存与繁衍”,有人坚持“求知与理解”,有人提出“创造与体验”,更有人认为是“在虚无中建立意义”。三种概念的限制,迫使人们去提炼最核心、最无可辩驳的基石。
描述“秩序之源”时,《文明延续宪章》中“平衡之径”的理念成为了强有力的候选,但有人认为“集体生存意志”更为根本,也有人提出基于“存在之星”共鸣的“意识协同”才是未来。
阐述“进化之驱”更是引发了关于“恐惧驱动”与“好奇驱动”的深刻辩论。
界定“认知之界”需要科学界的坦诚,明确标出已知理论的边界和当前无法逾越的鸿沟,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定义“关联之愿”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外交策略,是倾向于孤立自保,有限合作,还是拥抱交流?
争论、妥协、提炼、升华……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庇护所文明的一次彻底洗礼。他们从未如此清晰地审视过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之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其内部符文随着讨论的深入而不断微调,仿佛在实时映照和辅助梳理着文明集体的意识流向。
历时近八年的反复推敲、验证和精炼,一份凝聚了整个文明智慧结晶的“回答”终于成型。它被编码成符合“监察者”要求的、高度凝练的信息包,其核心答案最终确定为:
· 存在之基: 生存,理解,超越。
· 秩序之源: 在动态平衡中寻求集体存续与个体尊严。
· 进化之驱: 源于对未知的好奇与对存在意义的追寻。
· 认知之界: (附上了当前物理、意识理论的能力边界图)。
· 关联之愿: 基于对等尊重与共同演化的谨慎协作。
在限时的最后一天,这份承载着文明自画像的信息包,被小心翼翼地通过当初建立连接的通道,发送向了遥远的“深渊监察者”。
信息发送完毕后,整个庇护所仿佛被抽空了力气,陷入一种混合着期待与不安的寂静。
他们完成了“协议”的第一阶段。他们向一个未知的、强大的存在,坦诚了自我的定义。
接下来,会是评判?是接纳?是拒绝?还是……更进一步的考验?
“深渊监察者”依旧沉默地悬浮在深空,没有任何即时反应。
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双冰冷的“眼睛”,正在仔细地“阅读”着他们的答案。
文明的命运,似乎悬于这份“试卷”的评分之上。而他们所能做的,只有等待,并在等待中,继续沿着自己选择的“平衡之径”,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