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一闪,巨幕拉开,众人眼前出现熟悉的景象,
这才纷纷松了口气,
过了十几日,从起初的惊慌失措到后来的逐渐习惯和满怀期待,
忠实的观众们终于将天幕盼了回来。
【王安石变法】
天幕之下,被盘点的主角在万众瞩目之下猛地抬头,
王安石眼中爆发希望,没有人比他还要迫切地想要知道起义相关的事了。
【指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
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这次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最后以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变法?”
秦始皇摸了摸下巴,“不知与秦国的变法相比如何?
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看来是上位者支持的力度不够大,或者上位者的话语权不强啊。”
皇帝和臣子们之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主强臣就弱,主弱就压不住有些异心的臣子了。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
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其一为富国之法中的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
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此举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也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
矛盾。
但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这个政策好!”
宋仁宗时期,一位老汉激动地站了起来,
“俺老汉别的不懂,但至少为我们种田的庄稼人考虑了,”
“是嘞,不说效果咋样,这位大人眼里好歹有我们庄稼人在!”
【其一为富国之法中的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
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有利于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其一为富国之法中的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但在一定程度上,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
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也加重人民负担。】
【还有其他的富国之法。
设置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
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立下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其三为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
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强兵之法,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
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
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置将法:废除更戍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
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
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予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军器监法: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改革科举制度: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
主,增加法科。
整顿太学: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
惟才用人: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
挥才干的机会。】
【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宋神宗对变法产生怀疑,变法遭受重挫。
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隐居江宁,法令陆续被废止。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佑更化”。
变法彻底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实施,到新法被守旧派所废,其间将近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
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自的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王安石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
按照传统的评价,王安石变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有问题,
引起激烈的“党争”,所以导致北宋的灭亡。
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转机出现在近代,当时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
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遂使商鞅、王安石等都得到肯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