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赵匡胤开心不过几秒钟,此刻脸上的表情再也绷不住了。
再看天幕上其他皇帝对他的评价,赵匡胤满头黑线。
啊喂喂喂,首先我并没有得罪谁。
其次,大宋也没有得罪谁。
怎么就针对上了?!
面上的肌肉在愤怒之下颤抖着,双眼的怒火即将溢出。
紧握着的拳头轻轻地颤抖着,仿佛想要寻找一个对象,下一刻随时都要打出去。
他的辉煌历史,就这样落幕了。
“斧身烛影,呵呵。”
【斧声烛影发生在公元976年十月一个晚上,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病重,召见弟弟赵光义谈话。
旁边人听不清内容,但有人远远看到烛光下赵光义起身离席,似在回避什么。】
【接着听到赵匡胤用斧子敲地,大声说“好好干”(另一说法是“好做”)。
不久后,赵光义成为皇帝,即宋太宗。
这事件叫“斧声烛影”,成了历史谜案。】
大明,
朱元璋刚跟风埋汰完,心情颇为不错。
“咱跟宋太祖没仇没怨的,”就是单纯看不上他嘚瑟。
在朱元璋看来,赵匡胤的称帝之路可比当年那个连饭都吃不上的朱重八简单多了。
纯纯欺负老弱妇孺。
还来他们面前面不改色地吹牛。
“切,倒霉了吧~”
【公元961年,宋朝建立不久,
太后杜氏临终前与宋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立下了“金匮之盟”,
约定太祖死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传至其他弟弟和太祖的儿子。
然而,宰相赵普一直希望太祖能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但未能如愿。】
【几年后,赵普被罢免相位,而赵光义则逐渐获得了更高的地位。
包括成为“晋王”和“开封尹”,这在当时几乎等同于确定了他是下任皇帝。
与此相对,太祖的两个儿子虽然成年,却仅有虚职,并未真正参与国政。】
【公元976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病得很重。
那天晚上,他召来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晋王)商量事情,其他人都没在边上听。
有人远远看到房间里烛光乱晃,好像赵光义站了起来又坐下,
没多久,还听到了像是斧头砸东西的声音。
那天晚上,赵匡胤就去世了。】
【皇后宋氏很慌张,
她本来想让太监王继恩去找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来继承皇位。
但王继恩却突然说:“晋王来了!”
皇后看到赵光义来了,非常惊讶,她求赵光义照顾她和儿子们。
赵光义哭着答应了,说会保护他们。
后来,赵光义就当了皇帝,即宋太宗。】
天幕下,赵匡胤一掌将桌案上的奏折全部挥落。
他破防了!
尤其在已经收拾完赵光义,没的可下手。
连怒火都不知道对谁发,
赵匡胤觉得自己真憋屈,
各朝各代在天幕上说大宋是“大送”就算了,
难道他就看得上那些不争气的后代吗?
后代不争气,关他何事?
现在还来嘲笑他。
【自古以来,对于这一案件的真相众说纷纭,
那一晚在屋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赵匡胤因何而死?
皇后宋氏为何如此慌张?】
【大家各持己见,一时之间,案件扑朔迷离。
后人对于这个案件的主要解读可分为三种,
分别是“弑兄夺位”说、偶然致死说和金匮之盟说。】
赵匡胤感觉自己呼吸都不顺畅,整个胸腔仿佛被一团什么东西堵着一般。
是是是,一开始在定下重文抑武策略就错了,
还错得离谱!
他本意只是想解决唐后期以来的武将,藩镇割据等一系列问题,
万万没有想到矫枉过正了。
他大宋明明不缺武将,却一再被文官压制。
后期即使想为大宋效力,也难逃被文官联合起来打压的局面。
想要效力且有能力的,大宋也没给机会!
【“弑兄夺位”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是宋太宗赵光义弑兄夺位。
这一派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突然去世,
而赵光义当晚留宿宫中,次日即位,存在弑兄嫌疑。】
【也有人认为宋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无关。
这一派引用司马光《滦水纪闻》的记载,指出太祖去世后,
使者通知他时,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担心是对手的圈套,
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
如果是他杀死宋太祖,又怎么会怀疑消息的真假呢?】
【偶然致死说,
有人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赵匡胤可能因家族遗传的躁狂忧郁症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恶化,
最终病逝,赵国胤所在的赵宋王朝皇帝普遍短寿,
加上他自身的酗酒恶习,可能共同导致了他的早逝。】
【历史记载显示,他晚年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并有明确的“不豫”(重病)记录。
此外,据吴蔚所着《宋史疑云》里之考证,
“烛影斧声”之“斧”不指“斧头”,而是指“纸镇”,是不可能杀人的。】
赵匡胤大笑,朝堂之上寂静无声,无一人敢说话。
响亮的笑声中透露着崩溃和觉悟。
他算是彻底看透了。
大宋这辆巨轮,在他定下错误国策和赵光义篡位后,彻底开上了错误的道路。
从此再没有回过头,灭亡是必然的。
就连辛弃疾那样一心为宋,临死前都不曾忘记过北伐的志向,
大宋连这样的人才都不重用,哪里还有活路呢?
赵匡胤心痛无比,既为自己,也为大宋。
【金匮之盟说,
诸多史料记载,在太祖时太后杜氏死前,曾与太祖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
约定太祖后由弟赵光义继位这一盟约基于五代乱世皇帝短命、王朝更迭频繁的背景,
杜太后担忧宋朝重蹈覆辙,因此选择了“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
【赵光义后被封为“开封尹”,象征皇储地位,也证实了盟约的存在。
杜太后偏爱赵光义,也推动了盟约的形成。
因此,赵光义并不需要弑兄夺位,太祖罢黜反对赵光义继位的赵普,
也说明了赵匡胤是决定遵守金匮之盟的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