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语气平缓,却字字敲在李世民心上:
“恪儿所做的一切,臣妾全部看在眼里。”
“琉璃、肥皂、水泥、新钢,乃至开发美洲,献上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
“更不用说近日一举灭国吐谷浑,为我大唐立下如此灭国之功!”
“此等经天纬地之才,立下不世功勋!”
“莫说青雀、稚奴远远不及,便是遍观史册,又有几位皇子能与之比肩?”
长孙皇后语气坚定:
“陛下曾言: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我大唐储君之位,又何尝不是如此?”
“立贤方能保国祚绵长!恪儿之能,已远超诸子,乃太子不二人选。”
“陛下能摒弃嫡庶之成见,以国事为重,择贤而立,此乃明见万里之智,是真正为大唐未来负责!”
“臣妾由衷为陛下,为大唐江山感到欣喜!”
长孙皇后看着李世民,眼中满是理解与支持:
“至于青雀与稚奴,身为皇子,安享富贵,为国效力,亦是本分。”
“有恪儿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兄长引领!”
“对他们,对大唐,都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陛下不必为此忧心,臣妾……明白的。”
听完长孙皇后这一番深明大义的话语,李世民心中又是惊讶,又是感动。
他紧紧握住妻子的手,眼眶竟有些微热:
“观音婢,朕……朕得你为后,实乃天幸!”
“你能如此深明大义,体谅朕心,洞察大局,朕心甚慰!甚慰啊!”
他心里原本还有的一丝顾虑和歉疚,在此刻,更加的歉疚,更加的心疼。
得妻如此。
夫复何求?
长孙皇后心里幽幽一叹,她能怎么办呢?
她也很无奈啊!
承乾自己不争气,谋反被废,怪得了谁?
稚奴年纪太小。
青雀虽小有才,但远无法和恪儿相比。
硬让他坐上那个位置,无异于架在火上烤。
将来弄不好,又是一场玄武门之变,届时难免身死族灭的惨痛下场。
与其如此。
不如早早放弃,老老实实做个富贵王爷也好!
……
翌日。
太极殿。
朝会。
各项政务一一奏报商议,朝会接近尾声。
“诸位爱卿可还有事,若无事,便退朝吧!”
李世民看着殿内群臣,打算起身离开了。
自从修仙之后,诸多朝务琐事,李二大多交由房玄龄、杜如晦处置。
而他自己抽得身来,躲到深宫修炼去了。
修仙之妙……
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时。
一位身着绯袍的官员手持玉笏,稳步出班。
正是魏王李泰一系的得力干将的柴令武。
柴令武是柴绍之子,也是平阳公主的二儿子,属于李世民的亲外甥。
柴令武清了清嗓子:“陛下,臣有本奏!”
“讲!”
李世民看着外甥,脸色淡漠,这个外甥要说什么,李世民心里门清儿。
“国不可一日无君,东宫亦不可长久虚悬,自前太子之后,东宫虚位已久。”
“正所谓国无储君,则国本不固;国本不固,则天下臣民之心难安!”
“如今四海虽定,然内外臣工,无不翘首以盼,期望陛下早定储位,以安社稷,以慰天下臣民之心!”
“此乃江山万年之基,臣恳请陛下,为大唐计,早定储君,以正国统!”
柴令武一开口,就像是点燃了导火索。
立刻又有几名官员接连出列,排练好了一般,纷纷附和,言辞大同小异
“陛下!柴侍郎所言极是!储君乃国之根本,岂可长久空悬?”
“昔日汉高祖立惠帝,光武帝立明帝,皆在鼎盛之年,方有后世之稳。”
“陛下圣明烛照,当效仿先贤,早作决断!”
“臣附议!储位不定,则众皇子难免心生遐想,朝臣亦不知其归,久之恐生嫌隙,非国家之福!”
“陛下春秋鼎盛,然立储亦是昭示传承,稳定人心之要举。望陛下明鉴!”
“……”
一时间,太极殿内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许多大臣有意无意瞟向站在前列,神色平静的魏王李泰,以及秦王李恪。
陛下皇子众多,然而有望储君者,不外乎嫡次子李泰,及最得宠的李恪。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上,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等几位官员说完,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
“诸卿所言,朕已知之。立储之事,关乎国运,朕亦时常思之。”
李世民微微一顿,问道:“诸公皆乃国之柱石,对此事,有何高见啊?”
李世民的目光,首先落在了房玄龄身上。
房玄龄手持玉笏,出班奏对,语气沉稳客观:
“陛下,臣以为,储君乃国之本,早立确能安定人心,使臣工有所依归,利于政令畅通,江山永固。”
他没有说立谁,但肯定了“早立”的必要性。
这也是事实!
太子乃储君,早立的确有利于稳定国本。
“陛下,房公所言甚是。国本宜早定,以免宵小揣测,徒生事端。”
杜如晦同样支持早立太子,立场与房玄龄一致。
“陛下,储君既定,则礼法有序,朝廷赏罚、仪制皆有章可循,于国于民,皆为善事。”戴胄恭敬道。
孔颖达也出列道:“《礼记》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
“早定名分,合乎礼法,可凝聚人心。”
几位重量级臣工表态,让“早立太子”,成了朝堂上近乎一致的共识。
李世民静静听着,待声音稍歇,才缓缓抬眼,目光扫过全场,不置可否:
“诸卿皆言当立太子,言之有理。既然如此,朕便问问诸位爱卿!”
“依诸位爱卿之见,朕之诸皇子中,何人可堪担此重任,入主东宫?”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带头请命的柴令武,迫不及待再次出列:
“陛下!臣以为,魏王泰,聪敏好学,文采斐然,且仁孝友悌,礼贤下士,在士林中声望卓着!”
“此其一也!”
“其二,魏王乃皇后嫡出,身份尊贵,于礼法而言,亦是顺理成章!”
“若魏王为太子,必能服众,可安天下之心!”
“臣附议!魏王殿下仁厚,可堪大任!”
“立嫡以长,国之常典,魏王殿下确为不二人选!”
“魏王仁厚,若为储君,乃天下士子之福,亦符合‘立嫡立长’之制!”
又有数名官员纷纷出列,言辞恳切,口径统一,极力推举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站在班列中,面无表情,眼观鼻,鼻观心,好像与自己无关。
但微微扬起的嘴角,还是暴露了他的内心。
李承乾被废之后,他上蹿下跳,各种造势,各种抹黑李恪,为的就是今日!
然而。
面对这一边倒的推举声,表态支持早立太子的房玄龄、杜如晦、戴胄等人,此刻齐齐保持了沉默。
高踞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将这一切尽收眼底,面无表情,古井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