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bái,白身:指没有功名的平民。高适《送桂阳孝廉》诗:“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高适的《送桂阳孝廉》是一首鼓励友人虽暂处困境却未来可期的赠别诗,充分展现了盛唐文人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读这首诗。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这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左右,是高适早年赠给一位屡试不第的友人“桂阳”的作品。诗中,高适感叹友人虽年少入京求仕却屡试不第的遭遇,更以豪迈笔触预言其终将成就非凡,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与激励,也是高适早年自身境遇与抱负的写照。
全文翻译与注释
原文
《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逐句翻译
1. 桂阳年少西入秦:桂阳年纪轻轻就西行前往长安(求取功名)。指长安,因秦代都城在长安附近。
2. 数经甲科犹白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依然未能入仕。泛指科举考试;指没有官职的平民。
3. 即今江海一归客:如今你虽失意而归,如同漂泊于江海的闲客。意为现在;江海一归客指失意而归乡里的人。
4. 他日云霄万里人:但来日你定会成为直上云霄、前程万里的人物。(一作)喻指高位。
核心词汇注释
· 孝廉:本为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唐代时或指科举中的明经科,或用作对举子的尊称。
· 甲科:唐代明经科有甲、乙、丙、丁四科,进士科有甲、乙两科。本指最难的一科,诗中泛指科举考试。
· 白身:指没有功名或官职的平民。
· 云霄:象征高位或显赫的地位,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对友人未来的期许。
作者高适简介
高适(约704—765年),字达夫,是盛唐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他早年仕途不顺,近五十岁才由人举荐入仕,后因军功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的诗作,尤其是边塞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其《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与《送桂阳孝廉》中他日云霄万里人的期许一脉相承。
创作背景
此诗当为高适早年(约719年)初入长安时所作。其时高适本人也功名未就,在长安求仕并不顺利。因此,诗中屡试不第的桂阳少年,某种程度上也有高适自己的影子。他对友人的鼓励,既是对朋友的宽慰,也是自我心志的抒发的自我激励,展现了盛唐文人虽处困境却依然保持的豪迈乐观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作品赏析与寓意
此诗前两句朴实叙写桂阳少年的科场挫折,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形成强烈对比,在宽慰中更寄予厚望。这既是高适对朋友的真诚鼓励,也反映了他不以一时得失论成败的积极人生态度,坚信友人终将凭借才华脱颖而出。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豪迈乐观,正是盛唐精神的一种体现。
现实意义
高适这首诗,虽时隔千年,但其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 正确看待挫折:人生路上,考试失利、职业瓶颈等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如高适般,不因一时挫折而否定自我价值,不因暂时困境而放弃理想。高适本人也是大器晚成的例子。
· 坚持与努力的价值:他日云霄万里人的期许,建立在坚信对方终将凭借努力有所作为的基础上。这提醒我们,成功往往需要坚持不懈的积累和努力。
· 真诚鼓励的力量:在朋友失意时,一句他日云霄万里人式的真诚鼓励和坚定信任,远比单纯的同情更能给人力量,有助于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诗句智慧启示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之所以传诵,在于其揭示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起伏的智慧。它提醒我们,今日的失意(江海一归客)未必是定局,只要保持信心、持续努力,就有机会实现人生的飞跃(云霄万里人)。高适本人的人生逆袭也印证了这一点。
希望以上解读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首充满力量的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