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bǎ,控制,把守。杨万里《松关》诗:“竹林行尽到松关,分付双松为把门。”
杨万里的《松关》语言简练,但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描绘竹林、松关和拟人化的松树,展现了诗人对清静境界的向往和对俗世的疏离感。下面我来为您详细解析这首诗。
《松关》全面赏析
诗歌原文与基本信息
· 诗名:松关
· 作者:杨万里(宋代)
· 创作时间:约公元1193年(据记载为1193年1月创作)
· 原文:
竹林行尽到松关,分付双松为把门。
若放俗人来一个,罚渠老瓦十分盆。
词语注释
· 松关:指松林中的关隘或入口,也有版本作。
· 行尽:走完。
· 分付:吩咐,命令。
· 把门:看守门户。
· 俗人:指世俗之人,与诗人追求的雅致情趣格格不入者。
· 渠:他,指俗人。
· 老瓦:老旧的瓦器或陶器。
· 十分盆:满满一盆,可能指用作惩罚的酒具。
白话翻译
走过竹林的尽头,来到松关前,
我吩咐两棵松树在这里看守门户。
倘若你放了一个俗人进来,
就罚他用老瓦盆喝上满满一大盆。
创作背景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他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之一,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杨万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以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着称。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光宗时期,当时杨万里已年过六旬,处于晚年阶段。杨万里晚年因反对权相韩侂胄专权,选择了一种相对隐逸的生活态度,作品中也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疏离。
诗歌赏析
意象分析
· 竹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高洁、正直和隐士情怀。诗人穿过竹林,暗示他已远离尘嚣。
· 松关:松树代表着坚贞不屈和长寿。松关作为过渡地带,标志着从竹林(初入自然)到更深层次自然境界的转换。
· 双松把门: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让松树成为诗人的忠诚守卫,赋予自然以人的意志和情感。
艺术特色
1. 幽默诙谐的笔调:诗人用轻松幽默的口吻吩咐松树守门,并制定对闯入者的,体现了诚斋体特有的幽默情趣。
2. 虚实相生的意境:诗中既有实在的景物描写,又有超现实的想象(松树守门),创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
3. 语言简练明快:全诗仅28字,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场景和情节,体现了杨万里诗歌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的特点。
诗歌寓意解读
表层寓意
诗作表面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亲近和热爱,他不仅欣赏自然美景,更与自然物(松树)建立了一种主仆般的亲密关系,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深层寓意
1. 对高洁精神的追求:竹林和松关象征着一个远离世俗的高洁境界,诗人借此表达对超脱世俗、保持精神纯洁的向往。
2. 对俗世纷扰的排斥:不仅指品味平庸之辈,更暗喻那些追名逐利、心灵污浊之人。诗人希望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被俗世污染。
3. 文人雅士的自我认同:通过设置这样一个只有同道人才能进入的,诗人强化了文人雅士的身份认同,构建了一个精神贵族的领地。
现实意义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守护精神家园:在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一片精神净土。这可能通过阅读、艺术欣赏或亲近自然来实现,关键在于有意识地抵御外界纷扰,守护内心世界的宁静与纯净。
2. 审美自律与包容:诗中不许俗人入内看似排斥,实则反映了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的自觉追求。在现代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保持高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不随波逐流,同时也要避免走向极端排他。
3. 幽默面对困境:诗中罚渠老瓦十分盆的诙谐表达,启示我们可用幽默态度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面对或俗事的干扰,不必过于激烈对抗,而是以轻松而不失原则的方式处理。
4. 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中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为现代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示——自然不是被征服的对象,而是可以对话的朋友。在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这种观念尤为重要。
杨万里的《松关》虽只有短短四句,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它不仅是宋代文人精神的缩影,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诗意栖居的可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护自己的,保持精神的独立与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