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拔”“擢”意义上,“擢”可以指植物滋长,而“拔”只用于人力或风力把东西拔起来。在“提拔”的意义上,“拔”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擢”往往指提升官职。至于“攻取某地”的意思,只能用“拔”,不能用“擢”。
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语言学观察。我们可以通过古代典故和现实分析,来清晰地阐释“拔”与“擢”的微妙差别。
一、字义辨析与典故佐证
“拔”强调外力、破格和攻取;“擢”强调自然生长、制度内的提升。下面我们用典故来具体说明。
关于“拔”
1. 本义:用力拉出,连根拽起(多用于人力或风力)
· 典故:《孟子·公孙丑上》“揠苗助长”
·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辨析:虽然这里用的是“揠”,但其含义与“拔”的本义完全相同,都是指用外力将植物从土中拉起。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拔”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强力的、甚至可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动作。
2. 引申义:提拔没有官职的人(破格提升)
· 典故:诸葛亮《出师表》
· 原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辨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在被选任之前或是低级官员,或是无显赫官阶,诸葛亮用“简拔”一词,精准地描述了先帝刘备将他们从众人中选拔出来,予以重用的过程,这正体现了“拔”的 “从低处\/无到有” 的破格意味。
3. 引申义:攻取城池(攻克、占领)
· 典故:《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 原文:“(魏公子)令拔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邺,存赵。”
· 辨析:在这里,“拔邺”就是“攻克邺城”。攻城如同将城池从敌方手中强行夺取过来,这个动作充满了力量感和强制性,与“拔”的本义高度契合。
关于“擢”
1. 本义:植物滋长(抽引、向上)
· 典故:张华《励志诗》
· 原文:“苗裔擢颖,庭木振干。”
· 辨析:这里的“擢颖”形容禾苗抽穗,欣欣向荣地向上生长。这个意象强调了事物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的生长过程,与“拔”的外力强取形成鲜明对比。
2. 引申义:提升官职(在已有官职基础上的晋升)
· 典故:《汉书·赵充国传》
· 原文:“擢为后将军。”
· 辨析:赵充国本身已经是官员,他的晋升是在官僚体系内部按部就班或因为功绩而得到的提升。这种提升更像树木长高,是一个 “在原有基础上向上” 的过程,因此用“擢”非常贴切。另一个着名例子是李密《陈情表》中的“过蒙拔擢”,他连用“拔擢”二字,既感谢了皇恩破格提拔(拔)的恩情,也包含了对其官职提升(擢)的认可。
二、结合现实分析
“拔”与“擢”的区别,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组织管理和个人发展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拔”对应于“破格录用”或“空降高管”。
· 当一个公司从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拔管理培训生(即“管培生”项目),或者从行业外部聘请一位顶尖人才来担任cEo,这个过程就是 “拔” 。它看重的是潜力而非资历,是打破常规的用人策略。其风险与“揠苗助长”类似,若支持不足,可能导致“水土不服”。
· 现实案例:科技公司常常从大学里“拔”走有天赋的年轻程序员,给予高薪和重要职位,看中的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 “擢”对应于“内部晋升”或“职级晋升”。
· 当一位员工从部门经理因业绩出色而被提升为总监,这就是 “擢” 。它是在既有体系和轨道内的向上发展,强调的是积累、资历和可验证的业绩。这个过程相对稳健,有利于维持组织结构的稳定和激励员工长期服务。
· 现实案例:许多大型企业设有完善的晋升通道(如从p7到p8),员工通过每年的绩效考评,获得“擢升”机会。这就像公务员体系中的“擢升”,是基于年限和考核的制度化晋升。
2. 在个人成长中的启示
· “拔”式的成长:有时我们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跨越,比如遇到一位赏识你的“伯乐”,或抓住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成长往往是爆发性的,但也可能根基不稳。个人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被拔”的苗子。
· “擢”式的成长:这更接近于我们常说的“自律”和“终身学习”。通过日复一日的知识积累、技能打磨和品格修养,像树木一样自然而扎实地向上生长。这种成长或许缓慢,但最为坚实可靠。
总结
“拔”与“擢”,一字之差,却蕴含了古人深刻的观察智慧:
· “拔”是爆发力,是破局,是攻城略地,但也可能伴随风险。
· “擢”是持续力,是积累,是循序渐进,追求的是稳健成长。
一个优秀的组织,既要有一套公平的“擢升”机制来保障人才梯队建设,也要有慧眼和魄力去“拔”擢特殊人才,实现动态平衡。而一个追求卓越的个人,既要耐得住寂寞,坚持“擢”式积累;也要在机遇来临时,有勇气接受“拔”擢,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