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青山水库污染治理:从应急到长效
接到青山水库管理处电话时,江哲的实验室还堆着农田土壤的检测报告。电话那头,管理员老张的声音带着哭腔:“江医生,水库的水没法用了!水面飘着紫膜,鱼死了一片,下游三个乡镇的人等着喝水啊!”
两小时后,团队抵达水库大坝。站在坝顶往下看,青山水库的水面像蒙了一层脏玻璃——淡紫色的油膜顺着水流漂动,靠近北侧排水渠的区域,油膜厚得能看清反光,岸边漂浮着十几条翻着肚皮的鲢鱼,水边的芦苇叶尖也泛着不正常的灰紫色。
“排水渠是罪魁祸首。”林野蹲在渠口,指着渠水里面的絮状物,“之前农田治理时,虽然控制了土壤残魂,但雨季的雨水把表层污染土冲进了渠里,最后全流进了水库。”江哲已经打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探头刚放进水里,屏幕就跳红:“残魂浓度0.3mg\/L,溶解氧只有3mg\/L,低于鱼类生存的临界值,藻类还在疯狂繁殖,再拖两天,整个水库的生态就崩了。”
水库管理处的仓库被临时改造成实验室,许曼将采集的水样分装到试管里,加入显色剂后,水样变成深浅不一的紫色:“不同区域浓度差很大,上游安全区只有0.05mg\/L,但污染区已经到了0.4mg\/L,必须先拦断污染源头,再净化水体。”
最大的难题是“水体流动”。之前在土壤和小溪用的益生菌,一进水库就会被水流冲散,根本没法停留。江哲盯着桌上的陶粒样品——这是之前和建材厂合作剩下的多孔陶粒,突然有了主意:“把益生菌固定在陶粒里!陶粒的孔隙能锁住菌群,还能吸附水体里的残魂,丢进水里要么漂在表面,要么沉在水底,不会被轻易冲走。”
许曼立刻调整益生菌配方:“得加耐低氧菌种,水库深层水溶解氧低,普通菌活不了。再掺点淀粉缓释剂,让菌群慢慢释放,延长作用时间。”陆柯则用无人机测绘出污染区范围,在地图上画了一道“L形拦截带”:“从排水渠入水口到水库中央,投放高密度陶粒带,先把残魂拦在北边,再慢慢净化。”
第二天一早,定制的陶粒运到了水库。村民们却围了上来,有人指着陶粒袋喊:“这玩意儿丢进水里,水不就更脏了?我们还怎么喝?”老周是下游村的村民代表,手里攥着空水桶:“要是水不能喝,我们几万人怎么办?”
林野没急着解释,而是让江哲当场做实验:取来水库的污染水样,放进一小把吸附了益生菌的陶粒,静置半小时后,水样里的紫膜慢慢消散,检测仪显示浓度降了一半。“大家看,这陶粒不仅不污染水,还能把残魂吸走。”苏晓跟着拿出简易检测试纸,分给村民,“以后每天上午,大家都能来这里测水,水干净没干净,试纸一测就知道。”
村民的疑虑渐渐消了,不少人主动帮忙搬陶粒、装袋。苏晓在水库边设了三个“村民观察点”,每个点放着试纸和记录本,教村民怎么测水、怎么记录。老周每天早上都来,看着试纸从紫色慢慢变成淡粉色,再到正常的白色,脸上的愁容也渐渐散了。
投放陶粒的第五天,水库的紫膜基本消失了,水面恢复了原本的青绿色。老张驾着船,网起几条小鱼,兴奋地喊:“鱼活过来了!还在吃水里的浮游生物!”取水口的检测数据显示,残魂浓度降到了0.02mg\/L,溶解氧回升到5mg\/L,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
团队没急着走,而是帮水库建了长期监测站。在水库周边埋了6个水质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到管理处的电脑上,还培训了5名村民志愿者,教他们怎么维护设备、怎么定期采样。江哲把益生菌陶粒的制作方法、投放标准整理成手册,交给老张:“以后要是再出现类似情况,按手册操作就行,我们也会远程指导。”
离开那天,老周和村民们提着刚接的水库水,非要让团队带几桶:“这水现在甜得很,你们帮我们保住了水,就是保住了命。”苏晚看着水桶里清澈的水,想起这一路从冻土到农田,再到水库,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靠的不过是一次次检测、一次次调整方案,还有大家一起努力的坚持。
车子驶离水库,江哲的手机收到监测站传来的数据,溶解氧稳定在5.2mg\/L,残魂浓度0.01mg\/L。他笑着把数据递给团队:“你看,最实在的守护,就是让每一口水都能让人放心喝,让每一片水域都能好好养活鱼虾。”林野点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我们还能这样一步一步来,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