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雪刚化尽,校园里的腊梅还留着最后一缕暗香,宝宝的书包里就多了个用蓝布包着的小盒子——里面是她赶在寒假绣好的玉兰书签,针脚虽不如林阿婆细腻,却把玉兰含苞的模样绣得活灵活现。“这是给阿婆的开春礼,”她每天都要打开盒子摸一摸,“等江南的玉兰开了,咱们就能带着花盆去见她啦。”
这天午后,梅韵涵刚把社团新学期的活动计划贴在公告栏上,手机就响了。屏幕上“林阿婆”三个字跳出来时,她连忙接起,听筒里立刻传来老人带着笑意的声音:“韵涵啊,我们工坊后院的玉兰冒花苞啦!我跟陈师傅商量着,下周末想请孩子们来江南,一起给新窑开窑,顺便教他们绣玉兰露珠针法,你看方便不?”
梅韵涵惊喜地回头,正好看到宝宝、小雅和乐乐抱着陶土工具路过,连忙朝他们招招手:“阿婆说江南的玉兰要开了,邀请咱们去开新窑呢!”
“真的吗?!”宝宝手里的陶土板“啪”地掉在地上,也顾不上捡,扑到梅韵涵身边抢着说话,“阿婆!我绣了玉兰书签给您!还要跟您学露珠针法!”小雅也凑过来,声音脆生生的:“阿婆,我带了妈妈教我做的茉莉茶包,咱们煮茶喝好不好?”
电话那头的林阿婆笑得更欢了:“好好好,阿婆等着你们的书签和茶包!陈师傅还特意留了最好的陶土,说要教乐乐做玉兰花盆呢!”
挂了电话,孩子们立刻炸开了锅。乐乐拉着陶艺组的同学去整理工具包,把去年江南研学带回的纪念罐模型塞进包里:“这次要做比纪念罐更漂亮的花盆!”苏绣组的同学则围着宝宝,跟着她学绣简单的玉兰花瓣,指尖的彩线在白布上慢慢勾勒出春天的模样。龙震霆听说要去江南,特意找出珍藏的宣纸,裁成小幅让孩子们写“春”字,准备贴在工坊的窑房墙上。
出发前一天,社团活动室里灯火通明。宝宝把玉兰书签用红绳系好,又往包里塞了包去年采的茉莉干花:“阿婆喜欢茉莉,泡在茶里肯定香。”小雅则把妈妈做的茉莉茶包分装在小瓷罐里,每个罐子上都用彩笔写着同学的名字:“要让江南的阿婆和师傅们,都尝尝我们这儿的茉莉味。”乐乐最忙,他把陶艺组同学做的花盆半成品小心翼翼地放进泡沫箱,又在箱子上贴了张纸条:“轻拿轻放!这是要跟陈师傅一起完成的玉兰花盆!”
第二天清晨,大巴车刚驶出校门,孩子们就唱起了去年在江南学的童谣,歌声飘出车窗,伴着路边抽芽的柳枝,满是春天的热闹。宝宝靠在窗边,手里攥着“匠心传承卡”,卡背面“跟林阿婆学绣玉兰露珠”的字迹被她摸得发烫:“妈妈,你说阿婆的工坊里,是不是已经能闻到玉兰香了?”梅韵涵笑着点头,拿出手机给她看林阿婆刚发来的照片——后院的玉兰树缀满了淡紫色的花苞,树下摆着几张小绣架,显然早就为孩子们准备好了。
大巴车刚停在江南工坊门口,林阿婆和陈师傅就迎了上来。林阿婆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玉兰糕,分给孩子们:“尝尝,用后院的玉兰花瓣做的,甜丝丝的。”陈师傅则拉着乐乐的手往窑房走:“走,带你去看新窑!这次烧的陶土,比上次你们来的时候还要好!”
孩子们跟着两位老人走进工坊,立刻被满室的香气吸引——绣架旁摆着刚泡好的茉莉茶,窑房里飘着陶土的清香,后院的玉兰花苞正悄悄吐着芬芳。宝宝放下书包,第一时间把玉兰书签递给林阿婆:“阿婆,您看!我绣的玉兰,等学会了露珠针法,我再给您绣一幅带露珠的!”林阿婆接过书签,凑到阳光下看了又看,笑着把它别在围裙上:“好,阿婆天天戴着,等你绣好了带露珠的,咱们就把两幅都挂在工坊里。”
开窑仪式在上午十点准时开始。陈师傅带着乐乐和几个陶艺组的同学,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当一件件带着温热的陶器被捧出来时,孩子们都发出了惊叹——有印着玉兰花纹的盘子,有刻着茉莉图案的杯子,还有几个半成品的玉兰花盆,正是去年他们和陈师傅一起揉的陶土烧制成的。“这是给你们留的,”陈师傅拿起一个花盆递给乐乐,“今天咱们一起把它做完,等玉兰花开了,就种上花苗,让它带着咱们的约定长大。”
乐乐激动地接过花盆,立刻拉着同学找陶土工具。梅韵涵和林阿婆则带着苏绣组的同学坐在后院的绣架旁,开始教大家绣玉兰露珠。林阿婆捏着银针,在白布上轻轻一点,一颗晶莹的露珠就出现在玉兰花瓣上:“绣露珠要轻,针脚要细,就像给花瓣镶上小珍珠。”宝宝学得格外认真,手指被针扎了一下也不吭声,只咬着嘴唇继续绣,没过多久,白布上就出现了一颗带着微光的露珠。
中午,大家围在后院的石桌旁吃饭。吴妈特意从学校赶来,带来了孩子们爱吃的陶艺造型馒头,林阿婆则做了江南的特色菜——玉兰炒虾仁、茉莉炖豆腐,陈师傅还拿出了自己酿的杨梅酒,给大人们倒了小半杯。宝宝咬了一口玉兰炒虾仁,眼睛一亮:“阿婆,这虾仁里有玉兰的香味!比妈妈做的还好吃!”林阿婆笑着给她夹了一筷子:“喜欢就多吃点,下午咱们还能去采些玉兰花瓣,带回学校做香囊。”
下午的时光过得格外快。苏绣组的同学跟着林阿婆学绣完了一朵带露珠的玉兰花,陶艺组的同学则和陈师傅一起完成了玉兰花盆的最后工序。宝宝捧着自己的绣品,跑到窑房边找乐乐:“你看我的玉兰!等你的花盆种上花,我就把它绣在花盆上!”乐乐举起花盆,兴奋地说:“好!咱们还要在花盆上刻上社团的名字,让它成为咱们和江南的又一个约定!”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林阿婆给每个孩子都装了一袋玉兰花瓣和茉莉干花:“回去可以做香囊,也可以泡在茶里,就像把江南的春天带回去了一样。”陈师傅则把烧好的玉兰花盆递给乐乐:“明年春天,记得带着种上花的花盆来,咱们一起看看,它是不是长得跟咱们约定的一样好。”
大巴车驶离工坊时,孩子们趴在车窗上挥手,林阿婆和陈师傅站在门口,手里举着宝宝绣的玉兰书签和乐乐做的花盆,一直到身影变成小小的黑点。宝宝靠在梅韵涵肩上,手里攥着装满玉兰花瓣的香囊,轻声说:“妈妈,明年春天,咱们一定要早点来,看玉兰花开满工坊的后院。”
梅韵涵摸了摸她的头,看向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她知道,这场江南的春天邀约,不仅是老手艺的传承,更是童心与匠心的约定——就像后院的玉兰花,今年开了,明年还会开,而孩子们与老手艺的故事,也会像这玉兰一样,在岁月里慢慢绽放,一年又一年,传递着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