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试生产的曙光
清晨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去,王超已经骑车到了玻璃厂。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第一批核心零部件终于从地区运到了。卡车停在厂区中央,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木箱卸下。
王副厂长,您来看看!老张头站在车床边,手里拿着刚开箱的零件,脸上是难得的兴奋,这加工精度,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
王超接过零件仔细端详,表面光滑,尺寸精准,确实是地区大厂的水平。他转头对身边的雷师傅说:有了这些零件,主传动系统这周就能修复完成。
雷师傅点点头,却又提醒道:不过王副厂长,设备修复和调试是两码事。就算所有零件都装好了,还要经过试运行、参数调整,这些都需要时间。
正说着,马清波匆匆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王副厂长,县里刚来的通知,要求我们月底前必须试生产出一批合格的玻璃瓶。
月底?王超看了眼墙上的日历,今天已经二十号了,满打满算只有十天时间。
我知道时间紧,马清波语气严肃,但这是硬指标。供销社已经多次反映,很多单位的玻璃瓶库存告急,特别是食品厂和医药公司。
听到食品厂三个字,王超心里一紧。他比谁都清楚玻璃瓶断供的窘迫。
马厂长,我建议立即成立试生产小组。王超当机立断,由老张头负责设备调试,雷师傅指导工艺参数,我协调各方资源。
马清波立即同意,我负责与上级部门沟通,确保原材料供应。
试生产小组当天就投入工作。老张头带着工人们安装新到的零部件,雷师傅则开始调试窑炉温度。王超穿梭在车间里,解决着一个又一个突发问题。
王副厂长,传动轴安装好了,但是运转时有异响。一个年轻工人报告。
王超快步走过去,老张头已经蹲在设备旁检查。轴承座没对正,老张头很快找出问题,得重新调整。
需要多久?
至少半天。老张头擦了把汗,这活急不得,差一毫米都不行。
王超点点头:质量第一,时间再紧也不能凑合。
就在这时,窑炉那边传来雷师傅的喊声:王副厂长,你来一下!
王超赶紧跑过去。雷师傅指着温度计说:窑炉升温太快,保温层可能受损了。这样下去玻璃液会不均匀。
能修复吗?
能是能,但得停火降温,至少要耽误一天。
王超心里着急,但还是镇定地说:安全第一。该停就停,我去跟马厂长解释。
马清波得知情况后,虽然着急,但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我这就向县里汇报,争取宽限两天。
让人意外的是,县里这次格外通融。工业局副局长亲自打来电话:安全第一,质量第二,进度第三。不要为了赶工期出问题。
有了上级的支持,维修工作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三天后,窑炉修复完成,传动系统也调试到位。第一次试运行的日子到了。
车间里挤满了人,连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工人都特意赶来看热闹。王超站在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对老张头点点头:开始吧。
机器缓缓启动,传动带平稳运转,窑炉温度稳步上升。当第一股玻璃液流入模具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模具温度正常!
传动速度稳定!
冷却系统工作正常!
一个个好消息传来,王超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然而就在第一批瓶子即将成型时,意外发生了。
王副厂长,瓶口不平!质检员拿起刚成型的瓶子,瓶口处明显有个缺口。
老张头立即检查模具:模具磨损太严重,得更换。
备用模具有吗?王超问。
仓库管理员面露难色:好的模具都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
雷师傅拿起那个有缺陷的瓶子看了看:其实问题不大,就是模具边缘有点毛刺。让我试试手工修磨。
说着,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工具包,开始仔细修磨模具边缘。这活极其考验手艺,重了会损坏模具,轻了解决不了问题。
一个小时过去了,雷师傅终于直起腰:再试一次。
这一次,成型的瓶子完美无瑕。车间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成功了!马清波激动地说,我这就向县里报喜!
王超却保持着冷静:马厂长,先别急。这才刚开始,要确保批量生产时质量稳定。
接下来的三天,试生产小组日夜不停地调试设备、优化工艺。到第四天,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完全合格的玻璃瓶。
看着整齐排列的玻璃瓶,老张头感慨地说:没想到啊,这堆废铁真让我们给救活了。
雷师傅拍拍他的肩:老伙计,关键是大家心齐。
王超看着这一幕,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在食品厂时面临的困境,想起为了寻找替代包装付出的努力。现在,他终于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贡献一份力量了。
傍晚,王超推着自行车走出厂门。夕阳的余晖洒在厂区的烟囱上,那里已经重新冒起了轻烟。虽然距离全面恢复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希望已经点燃。
回到家,王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王建国难得地露出笑容:好!这才像个干事的样子。
李秀兰一边盛饭一边说:这下好了,你们食品厂不用再为瓶子发愁了。
王超这才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关注食品厂的情况了。但他知道,有张保国、何师傅他们在,食品厂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二天,县里的表彰通报就贴出来了。玻璃厂试生产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县。王超走在厂区里,遇到的工人都主动跟他打招呼,眼神里充满了敬意。
然而王超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试生产成功只是第一步,要实现稳定量产,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但他已经准备好了。
第一百七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