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长夫人离去后,青鸾宫东配殿再次恢复了深宫特有的静谧。然而虞璎的心潮却久久难以平静。看着手中那枚记载着《长春宝箓》的玉简嘴角带着一丝讥讽,若是未曾入宫,怕是自己老死也见不到这等宝典。
她没有立刻开始修炼。转修功法非同小可,尤其是从基础《青木灵诀》转向更为高深玄奥的《长春宝箓》,需要做好万全准备。虞璎先是花费数日时间,将玉简中的内容反复研读、揣摩,直至对前两卷的运功路线、心法要诀、以及可能遇到的关隘都有了清晰的认识。
接着,她开始盘点自身资源。家族上次送来的灵囊中尚有余资,加上陛下平日赏赐和月例积攒,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她精打细算,向内府库兑换了大量有助于稳固修为、平和灵力、滋养经脉的丹药和灵材,如“固元丹”、“凝神香”、“温脉灵液”等。同时,她也未雨绸缪,兑换了一些炼制高品阶“辟谷丹”和“回气丹”的药材,以备转修期间闭关之需。
准备妥当后,虞璎正式开始了转修之路。她屏退左右,在静室中布下简单的警戒阵法,将状态调整至最佳。
初期过程并不轻松。《青木灵诀》运行多年的经脉路径已经固化,如今要依照《长春宝箓》更为复杂精妙的路线运转真气,如同在熟悉的道路上开辟新的岔路,难免有滞涩刺痛之感。但她心志坚定,又有青木凝华佩源源不断提供精纯木灵之气辅助,加之提前备好的丹药调理,总算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最初的适应期。
随着对《长春宝箓》理解的加深,虞璎渐渐体会到此功法的玄妙之处。它不再仅仅是对草木生机的简单吸纳与运用,而是更深层次地阐述“生长”、“滋养”、“循环”的天地至理。修炼出的“长春真气”更为精纯凝练,生机勃勃,对肉身的滋养效果远超从前,甚至对灵识都有微弱的温养作用。她感觉自己的根基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越发雄厚扎实,之前感应后期圆满的壁垒也越发清晰,仿佛只差临门一脚。
转修期间,虞璎也并未完全与外界隔绝。通过挽秋和拂冬,她了解到后宫在这段时间里,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冬日祭典似乎是一个契机,那些出身百家、佛道的妃嫔,开始更加活跃地展现其独特价值。
那位兵家出身的良娣,因其飒爽英姿和对兵事见解独到(虽不能干政,但在某些非正式场合的言谈),竟偶尔会被陛下问及一二,虽只是只言片语,却也令其地位悄然提升。她所在宫苑,时常有低阶武官出身的宫女太监往来,隐隐形成一个小圈子。
墨家那位御女,凭借其巧思,改进了宫中几处排水机关和照明系统,效率更高且更省灵石,得到了负责宫室修缮的官员称赞,其名声也逐渐传开。甚至有位宗室郡王对其机关玩物颇感兴趣,私下托人求购。
静心小尼的慈航斋,越发成为一些心中苦闷的低阶妃嫔或年老宫人寻求心灵慰藉的去处。她虽不争不抢,但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化解心结的能力,使其影响力在无形中渗透。
就连与虞璎交好的韩宝林,也因在祭典乐章审定中表现出色,被调入司乐坊挂了个闲职,虽无实权,但接触音律大家和珍贵乐谱的机会多了不少,修为和琴艺都隐隐有突破之势。
这些百家之女,或许品级不高,但她们各有所长,如同涓涓细流,正逐渐汇聚成一股力量,缓慢且隐秘的冲击着后宫原本由八大姓世家女主导的格局。天帝似乎乐见其成,对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保持默许,偶尔还会对某些突出的才能给予肯定。
这种变化,虞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意识到,未来的后宫,单靠出身恐怕难以长久立足。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而《长春宝箓》带来的深厚根基和丹道、音律上的潜力,正是她构筑自身价值的核心。
这一日,虞璎刚刚结束一次长时间的入定,感受着体内愈发磅礴精纯的长春真气,心中喜悦。转修已初步完成,剩下的便是水磨工夫,不断积累,冲击道基境。她估算着时间,家族探视引起的微小波澜应该已经平息,是时候稍微露露面,了解下外界最新动态了。
后宫如棋局,落子需谨慎。在潜心提升实力的同时,她也需时刻把握棋局的细微变化,方能在这日益复杂的深宫中,寻得最佳的立足与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