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考核的结果如期公布。虞璎因各项考核平稳,尤其在“应对”环节中表现出的沉稳与对答得体,再次被评为“上等”,稳居第一梯队。而那次关于“金线蕈”的巧妙提问,虽未明言功劳,却也在几位高阶考官心中留下了“心思缜密、通晓物性”的印象。
考核结束后数日,严姑姑带来了众人期盼已久,亦或是忐忑不安的消息:端贵妃将于三日后在御花园的“揽月阁”召见本次初评、次评皆获“上等”的十位采女。
消息如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蕙芷苑激荡起层层涟漪。端贵妃!姜姓之女,掌部分宫权,地位尊崇,更是此次选妃中,姜姓采女最大的倚仗。她的召见,意义非凡,无疑是风向标般的存在。
被点名的采女们欣喜若狂,立刻开始精心准备。未被点名的,则难免失落,或暗自嫉羡。
虞璎心中亦是警铃大作。这不是简单的觐见,更像是一次站队前的审视,甚至是风暴中心的预演。她深知自己出身妫姓旁系,与姜姓并无渊源,端贵妃此次召见,恐更多是考察乃至威慑。
三日后,天朗气清。十位采女在严姑姑和几位高阶宫女的引导下,身着统一发放的浅碧色宫装,梳着规整的发髻,略施粉黛,低眉顺目地前往御花园。
御花园景致极佳,奇花异草,怪石流水,亭台楼阁掩映其间,灵气氤氲,远非外界园林可比。但采女们无人敢肆意观赏,只是屏息凝神,步履轻盈地跟在引导宫女身后。
揽月阁临水而建,四面通透,轻纱曼舞。阁内已有数人。主位之上,一位身着绛红色金凤刺绣宫装、头戴九尾衔珠凤钗的女子端坐着,云鬓高耸,容貌美艳中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英气,周身气息渊深似海,竟是一位金丹期的修士!正是端贵妃。
下首左右坐着几位宫中女官和嬷嬷,气息皆是不弱。那位曾在内廷考核中出现过的年长女官也在其中。
“臣女等参见贵妃娘娘,娘娘千岁金安。”以姬瑶为首,十位采女齐齐跪拜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声音柔顺。
“平身吧。”端贵妃的声音清亮,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抬起头来,让本宫瞧瞧。”
采女们依言抬头,但仍垂着眼睑,不敢直视。
端贵妃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如同实质般,带着淡淡的威压,在每个人身上停留片刻。当目光落在虞璎身上时,虞璎感到一股更深的探查之力拂过,她立刻谨守心神,运转《青木灵诀》,将气息收敛得更加平和内敛,同时将一丝妫姓特有的生机灵气自然地流露出来。
端贵妃的目光似乎微微一顿,随即若无其事地移开。
“嗯,都是好苗子。”端贵妃淡淡开口,听不出喜怒,“神朝选妃,旨在为天帝陛下延绵子嗣,亦为和睦大姓,泽被万方。尔等皆出身不凡,或资质优异,当谨记宫规,安分守己,尽心侍奉,方不负家族与神朝厚望。”
“谨遵娘娘教诲。”众采女再次敛衽应答。
随后,端贵妃随意问了些问题,多是关于家中长辈、修行进度、对宫廷生活的适应等。姬瑶回答得最为得体,言语间不着痕迹地恭维了端贵妃及其背后的姜姓。其他几位嫡女也纷纷附和,气氛看似融洽。
轮到虞璎时,端贵妃似笑非笑地问:“听闻你出自妫姓虞氏,精通药石之理?倒是一门实用的本事。宫中太医署亦有不少妫姓圣手。”
虞璎恭敬回道:“臣女愚钝,不敢言精通,只是自幼耳濡目染,略知皮毛。妫姓之责在于济世助人,臣女若有机会,愿为娘娘、为宫中尽绵薄之力。”
她将姿态放得极低,只提“济世助人”、“尽绵薄之力”,而非炫耀能力,并将妫姓定位在“辅助”角色上,巧妙地避开了可能存在的锋芒。
端贵妃闻言,唇角微勾,未置可否,转而问起了另一位采女。
召见时间不长,约莫一炷香后,端贵妃便面露倦色,挥了挥手:“罢了,今日便到此。赏。”
身旁女官端上赏赐,每人一对玉如意,寓意吉祥。只是姬瑶得到的那对,玉质明显更加莹润通透。
回到蕙芷苑,虞璎却心中沉静,她感觉端贵妃那双锐利的眼睛似乎能看透许多东西,今日的召见,更多的是一种宣告和审视,而非真正的青睐。
果然,当晚,那位曾在考核中提问过的年长女官竟悄然来到虞璎房中。她自称姓苏,乃宫中司药局的女官,品阶不高,却掌着实权。
“虞姑娘今日应对得体。”苏女官语气平淡,“娘娘让我转告姑娘,宫中需要的是安分守己、明白自身位置的人。妫姓医药之术确有价值,当用于正道,莫要卷入无谓的纷争,徒惹祸端。”
虞璎心中凛然,立刻起身行礼:“多谢娘娘教诲,多谢苏姑姑提点。臣女谨记于心,定当恪守本分,精研药道,以报天恩。”
苏女官点点头,留下一个不起眼的小瓷瓶:“此乃司药局炼制的‘清心丸’,于静修颇有裨益,姑娘好自为之。”说罢便悄然离去。
虞璎握着那瓶丹药,手心微湿。端贵妃的警告与安抚之意都十分明显。她既点出虞璎的价值,又警告她不要站错队,尤其是不要倒向可能与她对立的惠妃(姬姓)一方。
这深宫之水,果然深不可测。自己尚未见到天帝,便已身处两位天妃无形交锋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