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天阙宝殿之后,穿过层层禁制与回廊,有一处更为幽静深邃、戒备森严的殿宇,名为“紫寰殿”。
此处乃是天帝姬宸日常批阅奏章、召见心腹近臣商议军国要务之所,等闲王公大臣亦不得轻易踏入。
殿内穹顶高远,并非凡间土木,而是以无上法力凝聚星辉,幻化出的周天星辰图谱,其间星辰按照玄奥轨迹缓缓运行,与外界真实天象隐隐呼应,昭示着此地主宰对这片天地的绝对掌控。
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暖玉书架,其上陈列着无数散发着各色莹莹宝光的玉简,其中记载着神朝浩瀚律法、精细到村落的疆域图志、各方宗门档案、以及来自各界各州的机密奏报。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能宁心静神、辅助悟道的万年龙涎香,寻常修士在此待上片刻,都会觉得心思澄澈,修行瓶颈都有所松动。
此刻,天帝姬宸正端坐于以万年紫檀木精心雕琢而成的御案之后。他今日并未身着庄严的帝袍,仅是一袭玄色常服,以同色丝线绣着暗金龙纹,简约中尽显至尊气度。
其容貌俊朗无俦,看似年轻,仿佛岁月未曾留下痕迹,然而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蕴含着日月轮转、星河生灭的无尽沧桑与洞悉世事的威严。他手中正拿着一份由礼部和吏部联合呈上、关于此次“抡才大典”最终章程的奏疏,目光平静地扫过上面的条条款款。
御案下首,数位气息渊深、官服庄严的重臣恭敬肃立。
其中包括主管礼法祭祀、宗室事务的宗正卿,执掌天下官员铨选、考功的吏部尚书,以及几位以学问渊博、精通典制而着称、参与拟定章程的殿阁大学士。
在此地,即便是他们,也收敛了平日里的威严,气息沉稳,不敢有丝毫怠慢。
“此次抡才大典,实务策问之比重,依朕之前所言,提升至与经义典论相当,尔等可都已在章程中落实了?”姬宸的声音不高,平和舒缓,却仿佛带着天地法则的重量,清晰地传入每位大臣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
宗正卿上前一步,躬身答道,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回禀陛下,臣等谨遵圣意,已对原有章程做了大幅调整。经义典论部分,考核学子对大道根基、先贤典籍之理解深度与运用之妙,占比三成;修为根基与基础术法实战,考量其安身立命之本,占比三成;而新增与强化的实务策问部分,则独占剩余四成。此部分试题,已责令各相关部门,如户部、兵部、工部、刑部乃至各地督抚,提供近年的真实案例,去其敏感,保留核心矛盾,力求贴近现实,考察学子解决实际难题之能力。”
吏部尚书紧随其后补充,语气带着一丝钦佩:“陛下圣明,洞见万里。以往大典,虽也设有策问,但题目往往流于空泛,或拘泥于古制,难以真正甄别人才。此次加重实务比重,并强调案例源于实际,正是为了打破陈规,选拔出那些真正能办事、懂民情、知利害、勇于任事的干练之才,而非那些只会坐而论道、脱离实际的迂腐道生。只是……”
他略一迟疑,还是说道,“此举变革颇大,或许会引起一些注重经典传承、以诗书传家的古老世家乃至部分清流宗门的非议,认为朝廷重术轻道,有损文脉。”
姬宸闻言,唇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淡然笑意,目光仿佛穿透了殿顶的星辰图,望向了神朝辽阔的疆域,声音依旧平稳:“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如今神朝疆域何其辽阔,境内宗门、世家、凡人国度交织,外部更有北狄、西戎、南蛮等虎视眈眈,内外事务繁杂无比,远超历代。”
“仅靠修为高深或熟读经典,已不足以应对这纷繁复杂的局面。朕需要的,是能脚踏实地、明辨是非、因势利导、真正能为朕分忧、为天下百姓做实事的官员,是能裨补阙漏、兴利除弊的栋梁之材。至于些许非议……”他顿了顿,语气微沉,“何足道哉?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才是真正有损神朝根基。”
他放下手中奏疏,语气转为不容置疑的严肃:“传朕旨意,此次大典,由宗正府、吏部、御史台三方共同监督,务必保证公平公正,严禁任何形式的营私舞弊、请托关照。朕会亲自审阅最终三甲之策论答卷。那些确有真才实学,能提出切实可行方略者,哪怕出身寒微,身后并无显赫势力,亦当不拘一格,予以破格重用!神朝取士,唯才是举!”
“臣等谨遵陛下圣谕!”几位重臣心头一凛,齐声应道,深深躬身。他们清晰地感受到,天帝陛下此次对抡才大典的重视程度与改革决心,远超以往历届。这不仅仅是一次选拔官员的考试,更是陛下对神朝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人才结构、施政风格的深远考量与布局。
紫微阁内的这番定调,随着一道道加盖天帝印玺的谕旨传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迅速在神朝高层乃至整个修行界引起了层层涟漪。
尤其是那些正在摩拳擦掌、积极备考的年轻修士们及其背后的家族、宗门。
像虞衡那样,因得风气之先或有远见卓识,早已开始侧重实务准备的学子,自然感觉方向明确,占了先机;而一些仍沉溺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或只知埋头苦修、不通世务者,则难免感到措手不及,忧心忡忡。
帝都乃至神朝各处的氛围,因这即将到来的、被赋予新意义的抡才大典,变得更加紧张、躁动而又充满无限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