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云拜访青鸾宫无功而返的消息,并未在后宫掀起太大波澜,但也并未被真正忽略。有心人注意到,自那日后,惠妃阵营对这位北狄美人的明面打压似乎有所收敛,不再有嬷嬷当众严厉训斥,落霞苑的日子平静了许多。然而,这种平静更像是一种审视与观望,如同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压抑得令人心慌。无人再轻易靠近落霞苑,阿史那云仿佛被无形地孤立起来,这种软刀子割肉般的冷遇,或许比直接的冲突更令人难受。
与此同时,后宫的重心开始向另一件大事倾斜——神朝冬日祭典即将来临。
冬日祭典是神朝重要的传统祭祀活动,旨在感恩天地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大典由天帝亲自主持于天坛,而后宫则需在宫内举行相应的祈福仪式,由皇后或位份最高的妃嫔统领,各宫妃嫔皆需参与辅助,贡献心力。如今中宫之位空悬,此次后宫祭典便由端贵妃与惠妃共同负责,其余嫔妃从旁协助。
旨意一下,后宫顿时忙碌起来。端贵妃与惠妃虽表面和气,但暗地里较劲已起。祭典的筹备,从场地布置、祭品准备、仪仗安排到祈福经文、歌舞乐章,每一个环节都成了双方展示能力、安插人手、争夺话语权的战场。
端贵妃凭借执掌部分宫权的便利,以及姜家在军中的影响力(祭典安保、仪仗需调动部分宫廷禁军),在整体调度上略占上风。她更注重祭典的庄严隆重与实用效果,要求一切流程符合古制,彰显神朝威仪。
而惠妃则充分发挥姬姓在祭祀礼法上的传统优势,以及其麾下儒家、史家出身妃嫔的文采,在祭文撰写、礼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在“文”的方面压过一头,展现出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两位贵妃的博弈,自然波及到下层妃嫔。各位妃嫔根据自身品级、特长被分派了不同的辅助任务。有的负责监督祭品(三牲五谷、时鲜果品、精美糕点)的准备,有的负责排练祭祀乐舞,有的负责誊写祈福经文,有的负责检查各处宫灯、彩绸的装饰。
虞璎也接到了任务。或许是因为她妫姓擅长医药、与草木亲和,又或许是因为端贵妃的有意安排,她被分派协助司苑局,负责祭典所需大量鲜花、特别是几种象征祥瑞的冬季灵植的供应与摆放。这任务说重不重,说轻不轻,做好了是分内之事,做不好则可能影响祭典氛围,容易被人挑错。
虞璎对此并无异议,反而觉得正合她意。与花草打交道,既能发挥她的长处,又相对远离那些核心的利益争夺,不易卷入直接冲突。她立刻带着挽秋前往御花园与司苑司接洽。
司苑局的掌事女官是一位姓方的六品司苑,为人严谨,一丝不苟。见到虞璎,她依礼参拜后,便详细说明了需求:需要在祭典前三日,确保足够数量的“雪魄梅”、“金盏寒兰”、“万年青”等耐寒灵植盛开,并移植到特定祭坛和宫殿各处,要求花朵饱满,色泽鲜亮,灵气充盈。
时值深秋,要保证这些灵植在冬日祭典时达到最佳状态,并非易事,需要精心调控暖房温度、光照、灵气浓度,还需防范病虫害。方司苑显然对此压力颇大。
虞璎仔细查看了暖房中培育的花苗,心中已有计较。她并未指手画脚,而是温和地向方司苑请教了一些专业问题,然后才提出建议:“方司苑经验丰富,一切自当以您为主。妾身略通草木习性,或可尝试以自身真气稍加滋养,助其生机,不知是否可行?”
方司苑正愁有些花苗长势稍弱,闻言虽对虞璎的修为(感应后期)能否有效果持疑,但碍于其才人身份和端贵妃背景,也不好拒绝,便道:“才人有心,自是好事。只是需小心谨慎,勿要伤了花木根本。”
虞璎点头称是。她并未大张旗鼓,只是每日抽空来到暖房,选中几株长势稍欠的花苗,运转青木灵诀,将精纯温和、充满生机的青木真气,如同春雨润物般,缓缓渡入其根系枝叶。她的真气对草木有天然的亲和力,不仅能补充灵气,更能激发其自身生机。
数日之后,效果显现。那些经她手滋养的花苗,明显比其他花苗更加精神,叶片碧绿欲滴,花苞也更加饱满,蕴含的灵气都浓郁了几分。方司苑见状,又惊又喜,对虞璎的态度顿时恭敬热络了许多,直夸璎才人妙手回春。
虞璎谦逊应对,心中却知,这只是小事。她更在意的是,通过接触这些祭典用的灵植,她隐隐感觉到,这些花木似乎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祈愿”气息,与整个后宫为祭典忙碌而产生的某种集体意念隐隐相连。这让她对气运、愿力之道有了更模糊的感知。
就在后宫上下为祭典忙碌之际,虞璎注意到,那些百家、佛道出身的妃嫔也开始活跃起来。兵家出身的美人参与了部分仪仗调度;墨家御女负责检查维护祭坛周围的灯盏机关;静心小尼虽不直接参与筹备,但慈航斋的诵经声似乎比往日更加悠远;就连那位喜好音律的韩宝林,也被召去参与祭祀乐章的最终审定。
冬日祭典,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后宫各方势力的格局与动向。每个人都在这盛大的仪式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展现着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