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逼金行”,指的是将采得的外药封存于丹田之中,通过特定的火候进行温养烹炼的过程。
一次的火逼金行,主要是以意识之火为主导。当修炼者在静定之中,忽然一觉而动,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此时需要立即以真意采取,将其引入丹田。这个过程中的,指的是修炼者的真意、神火。正如《悟真篇》所言: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此时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以神为火,以意为媒,将这一缕先天之气及时采入炉中。若错过时机,则药物散失,前功尽弃。这个阶段的火候讲究采取,需要凝神聚气,迅速将药物封固。
二次的火逼金行,则转为以呼吸之火为主。当外药已经入炉封固后,就需要通过呼吸的调节来起运烹炼。这里的呼吸不是普通的口鼻呼吸,而是指丹田呼吸、胎息。通过深、长、细、匀的呼吸调节,带动内气的运行,使药物在丹田中得以充分烹炼。这个阶段的火候转为温养,讲究勿忘勿助,既不能放任不理,也不能强行用意。正如《金丹四百字》所说: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温养分时刻,沐浴按周天。
两者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所处阶段和目的各异。第一次火逼金行重在,需要主动以神为火,及时采取;第二次火逼金行重在,需要以息为火,缓缓烹炼。前者如同采矿,需要积极主动;后者如同冶炼,需要耐心细致。若混淆二者,该采时不采,该炼时强采,都会影响修炼效果。
在实际修炼中,呼吸之火的运用尤为精微。一般而言,吸气时意想真气沿督脉上升,呼气时沿任脉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小周天运转。但这种呼吸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在凝神静气中自然产生的内呼吸。随着功夫的深入,呼吸会越来越细微,最终达到的境界。此时一呼一吸之间,药物自然得到烹炼,金气自然运行。
火候的把握需要根据自身感受灵活调整。药物充足时,可适当加强火候;若感到燥热不适,则需减轻火候。正如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火候之妙,在人自悟,过急则伤丹,过缓则冷灶。修炼者需在实修中细心体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火候强度。
从更深层次看,这两次火逼金行体现了丹道修炼中与的辩证关系。采药需要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养药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采不炼,则药物难以凝结;只炼不采,则无药可炼。因此,修炼者既要懂得在适当时候以神火采取,又要在得药后以呼吸之火温养。
在丹道典籍中,常用比喻这一过程。炉是容器,火是动力。没有炉,药物无处安放;没有火,药物难以转化。而火的运用之妙,就在于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灵活调整文武。初采时武火急烹,温养时文火慢炼,升降时武火推送,沐浴时文火静养。如此张弛有度,方能使药物得到充分烹炼。
现代修炼者在实践这一过程时,容易出现两个偏差:一是过于强调意识的作用,在温养阶段仍然强行用意,导致火候过旺;二是完全放弃意识引导,使药物得不到充分烹炼。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封固温养阶段,以似守非守的心态,配合自然深长的呼吸,让药物在丹田中自然运化。随着功夫的积累,自然会感受到药物运转的迹象,此时只需顺势引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