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轧钢厂一车间里,机床轰鸣。
何雨柱正对着图纸琢磨一台进口设备的改装方案。工友们围在一旁,啧啧称奇。
“柱子,你这脑子咋长的?汉斯国人都搞不定的精度,你这就解决了?”
何雨柱嘿嘿一笑,随手画了个齿轮改良图:“没啥,就是瞎琢磨。这设备改好了,咱厂产能至少提三成。”
李怀德笑着拍拍他肩膀:“好小子!又立一功!晚上食堂,让南易给你加个菜!”
提到食堂,何雨柱想起件事:“厂长,我瞅着咱厂每天那玉米棒子芯都当柴火烧了?怪可惜的。”
这年头,棒子面还没有全面推广,红星轧钢厂吃玉米面。
“不然咋整?那玩意儿磨碎了掺玉米面,工友们吃得直拉嗓子,还不如烧了省心。”
何雨柱眼神闪了闪:“我有个想法,说不定能把这玩意儿变成正经粮食。”
工友们哄堂大笑。
郭大撇子笑着指着何雨柱:“柱子,你是钳工干魔怔了吧?玉米芯要能变粮食,我这月工资全给你!”
何雨柱也不争辩,溜溜达达去了厂后头的废料堆,看着小山似的玉米棒子芯发呆。
“纤维素、木质素......都是多糖,就差个键合方式......”他喃喃自语,“要是能找到β-1,4转a-1,4的法子......”
“柱子,又在研究啥呢?”食堂主任南易凑过来,递过根烟,“听说你要变废为宝?”
何雨柱接过烟点上:“老南,你说要是能把这不顶饱的玩意儿变成面粉,得救活多少人?”
南易吐个烟圈 就当听个笑话:“那敢情好!厂里最近粮食紧张,我这食堂主任天天挨骂。你要真能成,我请你吃一个月小灶!”
说干就干。何雨柱直接去了机修车间,几个工友围上来。
“何师傅,要加工啥零件?”
何雨柱唰唰画了张图纸:“给我车几个特种刀片,锰钢淬火,要纳米级精度。”
徒弟们傻眼了:“师、师父,纳米是啥米?”
何雨柱这才反应过来说漏嘴了,赶紧改口:“就是特别精细!跟头发丝那么细!”
李怀德听说何雨柱真要搞发明,直接特批:“全厂配合何工!要人给人,要料给料!”
三天后,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在一车间亮相。何雨柱管它叫“破壁机”,说是能把玉米芯打成超细粉末。
李怀德带着各科室领导来观摩,浩浩荡荡几十号人。
“柱子,你这又搞什么名堂?”李怀德笑呵呵地问。
何雨柱接通电源,机器发出低沉有力的轰鸣:“厂长,您瞧好呗!”
玉米棒子芯送进进料口,出料口缓缓流出细腻的淡黄色粉末。何雨柱接了一把,轻轻一吹——粉末飞扬,细得堪比面粉!
“神了!”众人惊呼。
后勤主任牛丕谷凑上来:“何工,这就能吃了?”
何雨柱摇头:“这才第一步。粒度够了,但还是纤维素,得把它糖化再合成淀粉。”
众人面面相觑,听不懂但大受震撼。
听懂的李怀德一拍大腿:“需要啥支持直说!厂里全力配合!”
何雨柱想了想:“我得找微生物所的合作,需要特殊菌种。我去找唐非梵教授。”
第二天,唐教授就带着团队来了轧钢厂。看到何雨柱的“破壁机”,唐非梵眼睛一亮。
“柱子,你这机器设计精妙啊!离心粉碎和流体力学运用得很到位!”
何雨柱装傻充愣:“我就是个钳工,瞎琢磨的。唐教授,听说您这儿有能分解纤维素的菌种?”
唐非梵点头:“确实有几株放线菌,产纤维素酶。但效率不高,离实用差得远。”
何雨柱心里门儿清——1951年的菌种改良技术确实不行。但他可是从2023年穿越来的,脑子里装着几十年后的生物技术!
“唐教授,我有个想法......”何雨柱故作迟疑,“能不能找一种菌,直接让β-1,4糖苷酸变成a-1,4糖核苷酸?那就是直接把纤维素变淀粉?”
实验室来的研究员们都笑了。
一个年轻博士推推眼镜:“何同志,这不可能。键型转换需要巨大能量,不是微生物能......”
“小张!”唐非梵突然打断,眼中精光一闪,“何同志的想法很有意思。事实上,我最近分离的一株放线菌,确实表现出类似特性。”
众人都愣住了。
何雨柱心里暗笑——他当然知道唐非梵手上有这宝贝菌株,历史上就是因为条件所限没能深入研究。
唐非梵取出一支试管:“这株菌来自云南深洞,能在纯纤维素培养基上生长,代谢产物遇碘变蓝,就是说,木头变面粉了。”
何雨柱适时装出惊喜状:“就是它!”
于是两家合作开始。微生物所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轧钢厂提供场地和资源。
何雨柱装模作样地在车间搭起发酵车间,其实暗地里用上了2023年的发酵工艺。温度、ph、溶氧控制得恰到好处。
三天后结果出来,微生物所的人都傻了——淀粉转化率达到90%!
“这不可能!这一点都不科学!”小张研究员看着检测报告手都在抖,“我们的实验室最佳记录才0.15%!”
唐非梵激动地抓住何雨柱的手:“柱子!你到底怎么做到的?”
何雨柱一脸“憨厚”:“我就是个钳工,按感觉调的参数。可能机器振动频率正好合菌子胃口?”
唐非梵当然不信,但看何雨柱一脸诚恳,也不好再问。
研究继续深入。一天,何雨柱“无意间”提到:“唐教授,你说dNA要是双螺旋结构,那两股链是怎么分开又合上的?会不会像拉链一样?”
唐非梵猛地愣住:“双螺旋?何同志你还懂这个?”
何雨柱赶紧装傻:“我哪懂啊!就是前几天看小人书,上面画着俩麻花拧一块,瞎想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唐非梵如遭雷击,喃喃自语:“拉链......拉链......如果真有‘解旋酶’......”
唐非梵疯了一样冲回实验室,连夜做了个实验。
第二天一早,唐非梵红着眼睛找到何雨柱,声音发颤:“何同志!你猜怎么着?dNA真是双螺旋结构!我们可能做出了本世纪最伟大的发现!”
何雨柱继续装傻:“啥?啥螺旋?我就随便说说......”
唐非梵激动得直搓手:“你随便一说,点醒了我们几十年没想明白的事!我已经写了报告上报科学院!”
何雨柱心里偷笑,表面却一副“你们文化人真会玩”的表情。
两年后,唐非梵因为这个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
而发明“木头变面粉”的何雨柱,由于保密需要,被隐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