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在七月的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泽,社区文化站的木地板被踩出细微的吱呀声。林小雨蹲在书架最里侧,手指拂过一本《唐代服饰图鉴》的书脊。她的目光却穿过书架缝隙,落在古籍修复室门口。
苏婉今天系了条浅紫色的发带,发梢随着她翻书的动作轻轻晃动。林小雨注意到她腕间多了一根红绳,绳结的系法很特别——正是上周林默钥匙扣上的那种。
小雨,你在找什么书?文化站管理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小雨从容地抽出一本《云冈石窟考古记录》,转身时裙摆轻轻扫过书架。想查些资料。她的声音平稳,像夏日午后的湖面。
修复室的门吱呀一声开了。林默拿着几卷图纸走出来,自然地停在周雨面前。这份拓本需要两个人一起整理,他的视线落在周雨刚修复的书页上,你这边结束了吗?
林小雨的手指无意识地在书脊上划着圆圈。三天前,她将修复室需要协助的消息透露给了林默。
午后的扎染工作坊里,林小雨选择坐在靠窗的位置。这个角度正好能看见苏婉和林默并肩工作的侧影。周雨递工具时手指的弧度,林默低头讲解时睫毛的阴影,都落在林小雨眼里。
小雨,你的布染花了。旁边的阿姨提醒道。
林小雨低头,发现蓝色染料不知何时溢出了图案边界。她轻轻了一声,用清水冲洗染花的部分。这个失误让她不得不多花二十分钟重新制作。
苏婉的笑声像风铃一样飘过来。林默正在教她辨认拓本上的篆文,两人的头靠得很近。林小雨的扎染布在清水中慢慢晕开。
文化知识竞赛那天,林小雨主动承担了计分工作。当苏婉在唐代诗词题上卡壳时,林小雨的笔尖在计分板上轻轻一点。这个细微的动作被评委注意到,自然地点了林默的名字。
林默站起来背诵《长恨歌》时,苏婉的眼睛亮得像盛满星星的夜空。林小雨在计分表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勾。
周五的图书馆,林小雨坐在哲学区最靠里的位置。她面前摊开的是《存在与时间》,但目光始终追随着特展区的那对身影。苏婉穿着鹅黄色的连衣裙,林默的白衬衫袖口挽到手肘,两人站在敦煌壁画展板前。
林小雨的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摩挲。上周她不小心将特展信息留在林默的办公桌上。
社区文化节的筹备工作进行到深夜。林小雨负责节目单排版,她将剪纸表演和陶艺展示安排在同一时段。这个决定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密计算——后台狭小的空间,共享的化妆镜,不可避免的肢体接触...
演出当天,林小雨站在幕布阴影里。她看着苏婉找不到剪刀时微微蹙起的眉头,看着林默自然地递上自己的工具,看着两人手指相触时周雨耳根泛起的红晕。
文化节后的郊游活动,林小雨提前去了梧桐公园。她在最大的那棵树下了周雨的读书笔记,里面夹着那枚枫叶书签。这个位置是摄影爱好者必来的取景点。
第二天,当林默归还笔记时,苏婉惊喜的表情比林小雨预想的还要生动。他们的手指在交接时轻轻相碰。
暑期活动接近尾声,林小雨的观察笔记已经积累了厚厚一摞。她像研究课题一样分析着苏婉和林默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个眼神交流。
闭幕式上,苏婉和林默并肩站在台上接受证书。灯光打在他们身上,像舞台剧的主角。林小雨站在最后排的阴影里,掌声轻得像叹息。
散场后,林小雨独自整理资料。夕阳透过彩绘玻璃,在木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她翻开记录本,最新一页画着复杂的关联图。
林小雨锁上文化站的大门,钥匙转动的声音在空荡的走廊回响。她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长到几乎触到街角的梧桐树。树影婆娑,像在诉说什么秘密,却又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