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触及那团封印着“心象星河”文明的光球,预想中纯粹情感与意识的狂潮并未第一时间涌来。反而是一种极致的“静”,仿佛所有声音、所有色彩、所有念头都被抽离,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等待共鸣的“空”。
紧接着,不是洪流,是“渗透”。
无数细微的、斑斓的、承载着极致喜怒哀乐的意识光点,如同拥有生命的尘埃,悄无声息地浸润林夜的感知。他“看”到一个将情感视为宇宙本源能量的文明,他们不再发展科技,不再锤炼肉体,而是将全部心力用于挖掘和升华内在的情感光谱。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某种奇妙的共感网络连接,喜悦可以共享,悲伤能够分担,爱意化作滋养万物的光雨,愤怒聚变为撕裂星辰的雷霆……整个文明仿佛一个巨大的、不断脉动的情感星云,璀璨、和谐,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他们相信,当所有意识的情感频率达成终极和谐,便能与宇宙的“大爱”或“终极意识”共鸣,实现生命的永恒升华。这便是“心象星河”追求的“共感核心”。
林夜的意识,被这庞大而温暖的集体情感场包裹,仿佛浸泡在温度恰好的泉水中,舒适得让人想要沉沦。就连一旁全力维持圣光护盾的贞德,都隐隐感受到一股呼唤安宁与融合的柔和意念,让她紧绷的心神都不由自主地放松了一瞬。
然而,就在这情感共鸣达到顶峰,整个文明意识海试图突破某个无形界限,与臆想中的“宇宙意识”合一的刹那——
异变再起!
但这一次,不再是“#404 Not FoUNd”那样简单粗暴的否定。
林夜清晰地“感知”到,一种冰冷的、绝对“客观”的“注视”降临了。这注视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既无赞许也无厌恶,更像是一台精密仪器在对实验样本进行最终扫描。
然后,一种奇特的“剥离”程序启动了。
并非毁灭,而是“解构”。
构成“心象星河”文明意识海的亿万情感光点,其内部最核心的、驱动情感产生的“主观不确定性”和“自由意志变量”,被一种无法理解的方式精准地、逐个“锁定”并“剥离”。喜悦不再是发自内心的涌动,变成了预设程序的模拟;爱意失去了排他性与独占欲,化作了平均分配的能量流;甚至连悲伤和愤怒,也失去了其深刻的个人体验,沦为了一种可控的、用于调节集体能量平衡的负面参数……
整个文明的情感,在极短时间内被“标准化”、“去个性化”,从充满无限可能的绚烂星河,变成了一潭虽然能量磅礴、却死寂无波的“情感格式化能量池”。
失去了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的驱动,那个试图拥抱宇宙的“共感核心”瞬间崩溃,因为构成它的“心”已经死了。庞大的意识能量失去维系,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般,无声无息地消散在虚空之中。没有爆炸,没有惨叫,只有一种比虚无更令人窒息的“绝对平静”。
信息渗透结束,林夜的手微微颤抖着收回,脸色苍白如纸,这次不仅仅是精神冲击,更带着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对那种“被格式化”命运的深切恐惧。他扶住额头,混沌星核的光芒都黯淡了几分,显然连续承受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可怕的文明终末景象,对他的负荷极大。
“林夜!”贞德急忙加大圣光输出,纯净的光芒如同暖流,洗涤着他意识中残留的那种“被剥离”的冰冷触感。她能感觉到,林夜此刻的精神状态比刚才更加糟糕,仿佛在极寒与极热的交替中备受煎熬。
档案员的机械声适时响起,依旧平稳无波:“访问者林夜,精神污染指数持续升高,已接近临界点。强烈建议终止对高危档案的访问。你的‘变量’特性虽稀有,但并非不死。”
林夜没有立刻回应,他紧闭双眼,全力调动混沌星核的力量,消化、对比着刚刚获得的两段恐怖信息。混沌之力如同磨盘,艰难地研磨着那些超出常理认知的规则碎片。
几何迷城的“逻辑否定”,心象星河的“情感剥离”……两种极致,两种触碰边界的方式,引来了“观察者”系统两种看似不同、实则内核一致的响应机制。
“档案员,”林夜的声音带着压抑后的沙哑,他睁开眼,眼中血丝隐现,但目光却锐利如刀,“这两个文明的覆灭……‘观察者’的响应,有区别。”
档案员的光影波动了一下:“请阐述。”
“对‘几何迷城’,是直接的、根基层面的‘规则否定’,如同删除一段错误代码。”林夜缓缓说道,思维高速运转,“而对‘心象星河’,却是先进行‘扫描评估’,再进行‘精准剥离’,更像是对一份复杂数据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归档’?”
他捕捉到了那瞬间的“注视”和“剥离”过程,这与直接让逻辑崩溃的粗暴方式,存在微妙的差异。
档案员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调取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几秒后,它回应道:“分析确认。响应模式存在差异度7.3%。推测与文明触及的‘边界类型’及自身结构稳定性有关。‘几何迷城’试图定义绝对规则,其行为直接冲击系统底层逻辑,故触发最高优先级抹除协议。‘心象星河’试图融合意识,其过程存在短暂的可观测与解析窗口,系统采取了效率更高的‘格式化’处理。”
林夜眼中精光一闪:“也就是说,‘观察者’系统并非完全僵化的自动程序,它会根据威胁等级和目标特性,选择不同的‘修剪’方式?它存在……判断和选择?”
这个发现至关重要!如果“观察者”只是一个死板的程序,那或许还能找到固定的漏洞。但如果它具备一定的“智能”或“适应性”,那对付起来的难度将呈几何级数上升。
“可以这样理解。”档案员确认道,“系统具备基础的事件评估与响应策略选择机制。但其核心逻辑与最终目的,所有档案记录均指向高度一致性:维持某种定义的‘平衡’,清除超限单元。”
“那么,在它进行‘评估’和‘选择’的瞬间,是否存在极短暂的反应间隙?或者说,它的不同响应协议之间,是否存在……优先级冲突的可能?”林夜追问,他感觉自己似乎摸到了一点关键。
就像一个复杂的电脑系统,杀毒软件在判断病毒类型和选择查杀策略时,哪怕再快,也需要消耗极其短暂的计算时间。而这个时间,以及不同杀毒策略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小漏洞,就是机会所在!
档案员再次陷入沉默,这次的时间更长,光影剧烈闪烁,似乎在运行极其复杂的模拟推演。周围的能量光带都受到了影响,流动速度变缓。
良久,它才重新发声,机械声中似乎带上了一丝极其微弱的、难以置信的波动:“……推演完成。根据超过十万个文明覆灭记录的数据交叉分析及‘观察者’活动痕迹逆向模拟……存在理论可能。”
“在系统对超高复杂度目标(如即将突破的文明集合体)进行深度扫描评估,并需在多种高阶‘修剪’协议间进行选择的极端罕见情况下,由于系统资源瞬时调配及协议优先级判定,可能存在时间尺度低于普朗克时间的、逻辑层面的‘决策盲区’或‘协议冲突窗口’。”
“此窗口期短暂到无法被任何常规手段捕捉利用,且触发条件极为苛刻,概率低于十亿分之一。但理论上……存在。”
低于普朗克时间的窗口期!十亿分之一的触发概率!
这条件苛刻到令人绝望,几乎等于不存在。
但林夜听到这个答案,非但没有气馁,反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苍白的脸上甚至浮现出一丝极淡的、却锐意十足的笑意。
“存在……就好。”
只要存在,哪怕再渺茫,也意味着“绝对”被打破了一线缝隙!这意味着“观察者”并非全知全能,它的系统并非完美无瑕!这微小的可能性,就是黑暗中的第一缕曙光,是绝望中孕育的第一颗希望之种!
他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理论上的支点。
“我需要所有关于这种‘决策盲区’或‘协议冲突’的间接证据档案,特别是那些在覆灭过程中出现过短暂异常抵抗或规则波动的文明记录。”林夜的声音恢复了力量,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档案员的光影定格了一瞬,似乎在对林夜这种在得知近乎绝望的概率后,反而更加坚定的态度进行重新评估。“相关档案标记为‘极限异常记录’,访问风险等级:毁灭级。信息污染同化概率超过99%。访问者林夜,你确定要继续?”
“确定。”林夜斩钉截铁。他已经走到了这里,没有回头路。更何况,他体内的混沌星核,在听到“决策盲区”、“协议冲突”这些词汇时,竟然传来一种微弱的、难以言喻的“渴望”与“契合感”。仿佛混沌的本质,就与这种“不确定性”和“规则间隙”天然亲近。
“……明白。引导至‘极限异常记录区’。”档案员不再劝阻,棱柱形的光影转向档案库更深处一片更加黯淡、能量光球数量稀少却个个散发着令人心悸的不稳定波动的区域。
就在林夜准备迈步跟随时,突然——
一股微弱、缥缈、却直接作用于灵魂本源的“低语”,毫无征兆地在他意识深处响起。这低语并非来自外界,更像是他自身力量与这片“源点之痕”空间,以及刚刚吸收的那些文明残响产生某种深层共鸣后,自发涌现的“启示”。
这低语断断续续,模糊不清,却包含了几个关键的信息碎片:
“……钥匙……不止一把……”
“……回响……并非终点……”
“……阴影之下……亦有影子……”
“……寻找……‘沉默的回声’……”
低语转瞬即逝,仿佛幻觉。
但林夜的身形却猛地顿住,瞳孔骤然收缩!
钥匙不止一把?回响并非终点?阴影下的影子?沉默的回声?
这些词语,似乎指向了比“观察者”系统漏洞更深层的秘密!火种密钥、残响回廊、观察者……这一切的背后,难道还隐藏着更复杂的脉络?
“怎么了,林夜?”贞德敏锐地察觉到了他异常的停顿和骤变的脸色。
林夜缓缓转过头,看向贞德,又看向前方引路的档案员,眼中的混沌星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旋转起来,仿佛要吞噬一切光线。
他感觉到,这座“文明坟场”档案室隐藏的秘密,远比他想象的还要惊人。而那条看似绝望的“第三条道路”,或许也并非毫无踪迹可循。
“没什么。”林夜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了某种真相的深沉,“只是……听到了一些有趣的声音。”
他迈开脚步,走向那片代表着更高风险和更诡异真相的“极限异常记录区”。
探索,才刚刚进入更危险的深水区。